中药里面的文化

刘宝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认识中药,仅仅了解它的作用和性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深刻领会其独特的走向。如同西方物理学中的“矢量”概念,中药同样具有大小和方向两大属性。大小,便是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关乎药物在人体内如何运行、如何发挥效用。这其中,升降浮沉和归经两大要素尤为关键。</p><p class="ql-block"> 药性,医者们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药的走向却往往被忽视或遗忘,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用药效果。不同的药物,其走向迥异。有的药物善于上升,有的则擅长下降;有的专攻五脏,有的则游走于四肢;还有的分别作用于上焦、中焦和下焦,各具特色。因此,医者必须根据病患的具体病位以及邪气的出入情况,精心选择用药。</p><p class="ql-block"> 此外,许多中药的名称本身就蕴含着升降浮沉的奥秘。例如,“升麻”这一药名,便直观地传达了药物上升的特性;而“沉香”则暗示了药物下沉的特性。沉香,即沉香木,它不同于一般的木头会浮于水面,而是会沉入水底,这一特性也映射出其在人体内能够降气的功效。</p><p class="ql-block">药的行走速度</p><p class="ql-block">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p><p class="ql-block">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p><p class="ql-block">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p><p class="ql-block">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p><p class="ql-block">本草药的基本走向</p><p class="ql-block">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p><p class="ql-block">花叶升散,种子下降</p><p class="ql-block">花与叶,宛如自然界中的两位舞者,轻盈地在植物的最外层翩翩起舞。它们以独特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升散之美。花儿以其优雅的姿态,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这清香,如同天籁之音,飘散在空气中,使人心旷神怡。而叶子,则每日静静地蒸发着体内的水分,将生命的活力化作一股股清新的气息,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p><p class="ql-block">这种升散的特性,同样可以应用于人体之中。在中医理论中,花与叶常被用来治疗一些与体表有关的疾病。比如,当我们感冒时,医生往往会开一些以花和叶为主要成分的药方。这些药方虽然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抓回来的却是一大包,其中以花和叶居多。这是因为,花和叶的质地轻,能够轻松地升散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发挥发散体表邪气的功效。</p><p class="ql-block">然而,并非所有的花和叶都具有升散的特性。例如,旋覆花便是一个例外。它不同于其他花叶的升散之性,而是具有降下的功效。这正如自然界的万物,各有其独特的性格与功能。</p><p class="ql-block">与花叶相反,植物的种子则更多地表现出下降的特性。当种子在枝头成熟后,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落到地上,等待生根发芽。这种往下降的特性,在作用于人体时,也能发挥出下降的作用。比如,桃仁、杏仁等种子类药材,它们不仅具有种子的特性,还含有丰富的油性成分,因此能够润下,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这些种子类药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偏温。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一定的温热之力,种子又怎能有力量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呢?然而,也有例外存在。比如蔓荆子,它便是一种往上升的种子类药材,而且性凉。这正是因为它质地轻盈,能够轻松升散,用于治疗头面部的风病。</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花、叶与种子在自然界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以其独特的升散与下降之性,共同维系着生态平衡。而在人体中,它们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帮助我们调节身体,恢复健康。</p><p class="ql-block">枝走四肢,梗通上下</p><p class="ql-block">植物的枝丫犹如人体的四肢,彼此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仿佛同气相求,相互呼应。在中药学中,桂枝、桑枝、紫苏旁枝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草木枝丫,却蕴含着对人体四肢的独特疗效。</p><p class="ql-block">如同我们的胳膊酸痛、手指发麻时,桑枝便如同一位贴心的向导,引领着药效直达四肢末梢,舒筋活络,缓解疼痛。而若是因为寒气深入骨髓,那么桂枝便如同一位勇猛的战士,破冰除寒,温暖四肢。而若只是临时受了些风寒,紫苏旁枝与桑枝的搭配便如同轻柔的春风,轻轻拂过,驱散寒意。</p><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植物的梗,它犹如人体的主干,承载着生命的重托。它是植物中的主茎,承载着养料从根部向上输送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的通道。可以说,茎是植物体内能升能降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在中药中,紫苏梗、藿香梗等,它们如同人体内的气机调节师,能通气、调气,使气机在升降之中达到平衡。这种升降之间的平衡,正是我们追求的健康状态。因此,当我们在运用这些草药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药效,更要看到它们与人体的相通之处,从而更加精准地调节身体,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根分三部,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根部入药,其奥妙实乃博大精深。以部位划分,上部的根犹如树梢般向上延伸,专为植株输送养分,其性质自然倾向于上行。而下部的根须则如同树根般深入土壤,努力向下扎根,其性质则偏于下行,专治下焦之疾。至于中间的那段根,则如同树干般稳固,守中而治中焦之病。</p><p class="ql-block">以当归为例,其根部可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各有其独特功效。当归头,犹如树梢般向上生长,故能活血上行;当归身,则如树干般稳固,守中而养血;当归尾,则似树根般向下延伸,能破血下行。然而,现今人们在用药时,往往不再如此细分,而是将整个根部一并使用。尽管如此,对于芦和须的使用,仍有着严格的讲究。</p><p class="ql-block">芦,位于根的最上方,是根与茎的交汇之处。如人参之参芦,一心向上,汇聚根部养分输送至整个植株,因而具有极强的上升之力,甚至能引发呕吐。在用药时,我们通常会去掉芦部,以免其过强的上升作用影响药效。然而,对于某些珍贵药材如人参,我们则会保留其芦部,利用其特殊作用,如治疗体质虚弱、上焦有邪等病症。</p><p class="ql-block">根须,则位于根的最下方,深入土壤,向下生长。其性质偏于下行,具有攻破作用。如甘草之甘草梢,能走阴茎、尿道,有清利之功,用于治疗小便带血、小便刺痛等病症。此外,植物的节则对应人体的关节,皮则对应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些都是通过观察药物本身的特性所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再论金石、介类药,此类药物多属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性质重而沉降。由于其重质,自然具有向下的走向,专治下焦之疾。然而,其功效并非仅限于此,还需根据具体药物和病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配伍。</p><p class="ql-block">总之,根部入药之道,需我们深入观察、格物致知,方能得其精髓。在用药时,更需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和病症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配伍和运用,方能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p><p class="ql-block">动物药的功效</p><p class="ql-block">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p><p class="ql-block">峻补不足</p><p class="ql-block">动物药,这源自大自然的恩赐,与人体的血肉之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药效与人体的生理机能相得益彰,同气相求,故而其作用于人体时,效果尤为显著。它们能够峻补人体的不足,深入骨髓,搜剔那些难以驱逐的顽邪之疾。</p><p class="ql-block">当人体出现虚弱之症时,动物药就如同一位矫健的武士,能够峻猛地给予人体所需的补益。比如那珍贵的鹿茸,它象征着阳刚之气,是峻补真阳的上佳之选。当人体阳气不足,需要温补时,鹿茸便能助你一臂之力,恢复身体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而龟版,则是大补真阴的瑰宝。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人体阴液不足,出现虚热、盗汗等症状时,龟版便能发挥其独特的滋阴作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鹿筋、蛤蚧、鹿鞭等动物药,它们同样具有峻补人体的功效。这些药材在药店里随处可见,但使用时却需格外谨慎。因为峻补之药,虽然能够迅速补充人体的不足,但过犹不及,一旦使用不当,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p><p class="ql-block">因此,在使用动物药时,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适量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药效,达到峻补人体、祛除顽疾的目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搜剔顽邪</p><p class="ql-block">人体内的邪气,有时确实顽固得令人头痛,仿佛那些深深的病根已经扎根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一般药物难以触及。此时,动物药,特别是那些神奇的虫类药,便成为了我们攻坚克难的得力助手。它们仿佛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深入人体最细微的角落,将那些难以消除的邪气一一搜剔出来。</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一块骨头已经被我们啃得只剩下些许碎肉,而那些碎肉却顽固地附着在骨头的缝隙之中,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难以剔除。然而,当我们把这块骨头扔在地上,那些勤劳的蚂蚁便会纷纷爬上来,开始啃食上面的碎肉。很快,这块骨头就被它们啃得光溜溜,仿佛从未有过碎肉一般。这就是虫类药所具备的那种神奇的搜剔功能。</p><p class="ql-block">虫类药在人体内同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它们能够钻入人体筋骨的缝隙之中,将那些顽固的风寒湿邪一一剔除,就像蚂蚁啃食骨头上的碎肉一样。这种祛邪效果往往非常显著,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病痛。</p><p class="ql-block">然而,尽管虫类药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们却不能轻易使用。医者以救人为己任,应当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我们不能因为救治一个病人而伤害更多的生命。因此,在使用虫类药时,我们必须谨慎权衡利弊,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有当病情确实需要使用虫类药时,我们才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以免滥用药物给病人和生命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伤害。</p><p class="ql-block">中药之所以被称为本草,而不是本虫,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尽量使用植物类的药物。植物药温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更符合医者仁心的理念。因此,在使用药物时,我们应该尽量遵循这一原则,避免滥用虫类药,让中药发挥其最大的疗效,同时保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p><p class="ql-block">红色入血分,青色入气分</p><p class="ql-block">虫类药在中医理论中,其应用之道颇为奥妙,它们既能入气分,又能入血分,其间的区别宛如天地间的阴阳交错,各有其独特的规律。叶天士,这位古代医学大家,深谙虫类药之性,他曾总结道:“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此言一出,犹如醍醐灌顶,为后世医者指明了用药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细观虫类之生物,有的体含红色之血,有的则无。如那勤劳的蚂蚁,当你轻轻捏碎它,却不见半点红色血液流出。诚然,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它确实拥有血液,但那并非我们所见的鲜红之色。在中医的理论中,这样的生物便被称为“无血”,其入药之时,便多走气分之路。反观那高悬树梢的知了,剥去外壳,亦不见红色之迹。而蛇类,则是血液充盈的生物,其入药时,自然多走血分。</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其他药材亦有其独特的入气入血之道。那鲜艳的红色药材,往往入血分而治血疾;而那青翠之色,则多以入气分为主,调和气机。紫苏叶便是一例,其一面红润如霞,一面青翠欲滴。更有那些随季节而变的叶子,春天夏天翠绿如洗,到了秋天则渐渐染上红晕。这般的变化,昭示着它们能沟通气血,调和人体之阴阳。</p><p class="ql-block">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例外。有些药材虽非红色,却也能入血分;有些药材虽外表普通,却同样能发挥出惊人的药效。如那金银花,虽非红色,却能清热解毒,入气分而治热病;而那三七,外表灰白或黄色,内部墨绿坚硬,却依然是活血化瘀的良药,入血分而治血瘀。</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虫类药的应用之道,实乃中医理论中的一大奥秘。医者需细心揣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出其最大的药效,为病患带来福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