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20240414)

朱建新

<h1>  4月13日傍晚,我们离开瑶里入住婺源县。婺源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古徽州一府六县(安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婺源)之一,“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h1><h1> 我们从瑶里出来就开始下雨,到婺源变成了中雨,一夜未停,14日早上还在下,看本地的天气预报是一天的中雨,我有点担心今天的行程,难道要在宾馆住一天?但是我一直坚信我们出门的好运气。果然,我们在宾馆吃完早饭,雨竟然停了,马上退房出发,八点到了位于婺源县秋口镇的李坑村。</h1> <h1>  从景区大门需要步行很长距离才到村口。途中经过中书桥,建于北宋末年,是婺源最古老的桥之一,桥面铺青石板,宋大观三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捐资建此桥,村人感其恩德,命名为中书桥。</h1> <h1>  路边是一片碧绿的油菜地,可惜我们错过了花季,油菜已经结籽了,只能脑补一下春天满山遍野的金黄了。远处的狮傩(nuó)庙建于南宋,由武状元李知城出资修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h1> <h1>  村口的文昌阁,始建于北宋末年,是昔日文人汇集、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保佑子孙金榜题名,供奉文曲星君的庙宇。</h1> <h1>  “逐水而居,依坑聚落”是南方民居的主要形式。“坑”字意为溪涧、山谷,作为地名,常用于丘陵地带的一些自然村镇。</h1><h1> 李坑村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间,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所在,历代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h1> <h1>  村中居民以李姓为主,村子不大,溪水穿流而过,小桥古朴老旧,山光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是元代马致远诗中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h1> <h1>  可是昨夜一场大雨已经让李坑画风突变,小溪变成了洪水。</h1> <h1>  村口,一棵五百多年树龄的古香樟树,被村民奉为吉祥树。</h1> <h1>  小溪弯弯绕绕穿过村子,溪河两岸的徽派古建筑依山而立,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古朴素净,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h1> <h1>  李瑞材故居,建于清朝初年,临水而建,设计考究。李瑞材是清初儒商,小院开偏门,低调不张扬,虽没有人们想象中徽商住宅的奢华气派,但气质高雅、木雕精致。</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其正堂叫“丁余堂”,“丁”就是“人丁”或“家人”的意思,“馀”就是“馀庆”,吉样平安的意思,堂名暗寓吉样平安、人丁兴旺之意,正是富商心态的绝妙写照。</h1> <h1>  大夫第,奉直大夫(从五品)李文进府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大门为青石门坊,水磨青砖门面。李文进本是经营茶叶的富商,靠给清政府捐款捐了个五品官。</h1> <h1>  正厅“春蔼堂”,精湛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叫绝。堂名“春蔼堂”,烘托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也蕴含着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期许。</h1><h1> 屋顶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h1> <h1>  河边有座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旧时亭子的特殊功能是乡村自治场所,当村中有人为非作歹时,就把他的恶行写出来贴在亭子里,村中有争议或纠纷时,宗祠就在申明亭鸣罗聚众,解决争议。</h1> <h1>  申明亭的旁边有座石拱桥叫“通济桥”,这座跨度约5米的古桥,最后一次维修距今也有260多年。桥之东面,两溪汇合,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h1> <h1>  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每户门前都有一座桥,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h1> <h1>  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讲武堂”,始建于南宋,明代重建。李知诚生于宋绍兴年间,自幼习武,乡试中武举人,乾道二年会试中武进士,后经孝宗亲试选拔为武状元。</h1> <h1>  因其院内有一鱼塘,当地人称“鱼塘屋”。宅子虽然不大,但是有花有树有鱼塘,我国古代明朝以前的建筑很朴素,没有精雕细刻。</h1> <h1>  走出李知诚故居,看到一眼泉水,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h1> <h1>  因四周有芭蕉树,故名“蕉泉”。</h1> <h1>  走过小桥,我们来到村外的山坡上,远观李坑。</h1> <h1>  “志善堂” 建于清朝中晚期,距今约200多年,枕水而居,清新幽雅,粉壁黛瓦,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现经修缮装饰为特色精品民宿客栈,</h1> <h1>  李坑村里的古戏台,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古朴的浓郁气息,观看婺剧是当时最主要的娱乐项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泉源等人宅</h1> <h1>  斑驳的外墙像一幅水墨山水画。</h1> <h1>  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因建造此屋的主人李聘如是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称为铜绿坊,是村中唯一世代祖传的古民居。今天,后代仍在古宅里生活起息。</h1> <h1>  铜绿坊有着鲜明的徽派建筑文化的内涵,宽敞宏大,雕梁画栋,历经近400年无损。在清代,许多徽商利用清政府的捐纳制度,为自已捐取功名,以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成了名符其实的儒商。官就是商,商就是官,有了这样的身份,做一幢官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h1> <h1>  宅子的内部摆设是很有讲究的。铜绿坊的中堂是“裕善堂”,中间是一个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h1> <h1>  中大厅陈列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几百年历史的金字功名御牌,“儒学正堂”的头衔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h1> <h1>  老宅里面,对铜绿做了详细的介绍。铜绿是由醋酸和空气作用于铜而产生的绿色晶体,化学名称叫“碱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h1> <h1>  村民在门口摆摊卖的清明果是婺源当地一种绿色的糕点,之所以呈绿色,是将野艾经水煮后揉入面粉中,再与糯米、籼米粉混合而成,分甜咸两种口味。</h1> <h1>  村子不大,线路也相对简单,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李坑的游览,为了节省体力,回程花五块钱坐电瓶车。</h1> <h1>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逛徽州古村落如同欣赏中国水墨画,看到的是风景,感受到的是意境。历代文人仕宦与富庶的儒商留下了遍布乡野的文化遗址,这些古宅的每一根梁、栋、斗、拱,每一扇门、窗,经过徽州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变成一幅幅精美逼真的画卷。李坑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景,又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