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叫静逛逛,王闲闲,得空就开溜。昨日百里之外龙庆峡,今日家附近西安门西什库教堂,家里白板上种下一棵棵小草🌿,按照季节时间排排好,今天采下这一棵菜,实地前往,观赏体验。</p><p class="ql-block">夸奖一下家门口的124路公交车,我的出行专列。安定门,交道口,鼓楼,什刹海,地安门,景山,北海,故宫,中山公园,西安门,都是热门打卡地,也是我的最爱。这不坐上124路,到西安门站下车,往回走一点,到了西什库西巷,北行就是西什库教堂了,以前常到这边来,但是有些年没有去教堂里了。</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西巷。</p> <p class="ql-block">北京教区西什库教堂</p><p class="ql-block">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是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教堂,建筑特点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加传统的中式台基环绕汉白玉栏杆,中西合璧。教堂是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之一,也是北京市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内满眼的画和彩色玻璃,游人三三两两,唱诗班在教堂里唱歌,歌声纯净,很治愈。教堂周边的西四胡同是北京Citywalk经典路线之一。</p><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原称救世主堂,又称北堂【 最早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建成(1703年),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至西什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什库教堂建成】…… 历年复建重修,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教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迄今为北京市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中西合璧大教堂,能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外文明交锋的重要舞台。</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加传统的中式台基环绕汉白玉栏杆,教堂两侧是两座黄顶琉璃瓦中式碑亭,中西合璧。殿东侧有株高大苍劲的油松,树冠如盖,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北堂”的大堂,满眼的“辉煌和神秘”。可以看到墙壁上镶嵌着的画,以及泛着光影的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入园第一感觉干净,宁静,游人三三两两,唱诗班在教堂里唱歌,歌声纯净,很治愈。</p><p class="ql-block">门票:免费‼️‼️参观不用预约开放时间:5:00~18:00(特殊节日除外)弥撒需预约:每台限300名,在小程序“北京宗教场所预约平台”弥撒时间:平日(周一至六) 07:15(中文弥撒)主日前夕(周六) 18:30(南堂弥撒)主日 06:30(中文弥撒)、07:30(中文弥撒)、09:00(中文弥撒)、11:00(英文弥撒)、16:00(中文弥撒)、18:00(中文弥撒)</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1.不参加弥撒只能在结束后参观教堂。2.参加弥撒中途不能离场、手机静音、禁止拍照、不能戴帽子。3.不允许点圣水,弥撒期间唱天主经时不拉手、平安礼环节不握手。4.如果只想拍照,可以避开弥撒时间,弥撒时间教堂内不能拍照,下午3、4点以后内部光线最出片;5.进入教堂不能穿背心、吊带、超短裙、短裤、拖鞋。</p> <p class="ql-block">1871年约翰·汤姆逊在游览北京期间拍摄的1866年落成的蚕池口教堂正立面。</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15日清晨,西什库附近的居民被一阵阵嘈杂的呐喊声惊醒。原来,聚集在此多日的义和团拳民,要向西什库教堂发起进攻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不断蔓延,自6月8日起,在北京的外国人和中国教徒开始向东交民巷使馆区、美国美以美会教堂和西什库教堂集中。据《北京天主教堂之围》统计,当时北堂聚集了30名法国军官和海军陆战队队员、10名意大利人、13名法国神父、20名修女和3200多名本地教徒。后来,中国教徒刘品一在《西什库被围纪略》里回忆:“(义和团)至西什库大街前,将某家棚铺点着。火光冲天,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加以杀喊之声,实令人惊心动魄。此时余等自忖必死无疑,人人面孔煞白,坐以待毙。”</p><p class="ql-block">集体冲锋遭遇洋人火枪的反击,很快停止。几日后,清兵调来火炮,轰掉了西什库教堂顶部的十字架。对教堂威胁更大的是义和团、清军挖的地道和埋的地雷,地雷共爆炸了四次,西什库教堂大堂旁边被炸出了一个大坑。不过,直到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义和团与清兵最终没能攻下西什库教堂。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西什库教堂开始着手重建,恢复了原来的规模。其实,这座教堂最早并非建于西什库,而是建在中海西侧的蚕池口,也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文津馆斜对面。教堂名为救世主教堂,因为地名蚕池口,也俗称蚕池口教堂。</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3日,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参议院院长梁士诒等人与各国公使来到西什库教堂,参加庆祝一战胜利的活动。1901年,西什库教堂重修完毕,原有的教堂钟楼加高了一层,被炮火摧毁的主教公署、修道院和育婴堂也修补完好。如今,蚕池口的老教堂早已不见踪迹,西什库的新教堂也历经风雨,日渐斑驳。现在,西什库教堂门口大树上张贴着正在修缮中的公告,想必不多日,修葺一新的教堂会以年轻的面貌迎接来往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弥撒是天主教纪念耶稣牺牲的宗教仪式,是天主教祭献天主的大礼,是整个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中心。 </p><p class="ql-block">天主教对圣体圣事礼仪的称谓。拉丁文的意思是"遣发你们走吧"。弥撒是天主教的主要宗教仪式。原为该仪式的主体部分开始前遣散尚未领受洗礼者,以及结束时遣散全体与礼者的用语,后衍用作为仪式的名称。天主教认为举行此仪式,是以不流血的方式,重复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天主的祭献。并认为经过祝圣的酒和饼,实质上已变成耶稣的真正身体和血。教徒参与仪式叫做"望弥撒"。按教会的讲法,弥撒是教会至尊圣的大礼,要求教徒勤望弥撒。 </p><p class="ql-block">播报弥撒因不同的意向有不同的称谓:主的圣餐、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盟约的“祭餐”、教会生活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弥撒源于《圣经》中的最后晚餐。耶稣在受难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感谢和祝福,然后把饼和酒变成自己的圣体和圣血,交给门徒们吃,并令门徒们也这样做来纪念他。这是举世的第一台弥撒。 </p><p class="ql-block">礼仪播报弥撒内容主要为二大部分:一、圣道礼仪,恭读圣经和分享圣经。二、圣祭礼仪,重演最后晚餐厅的一幕并领受精神食粮---圣体。</p> <p class="ql-block">2016年至2018年,西什库教堂经历了历史上第三次大修缮。“这是一次天主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佳作。”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甄雪斌神父说。</p><p class="ql-block">在跨上月台前的主道两旁,左右各置一尊狮子的雕像。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是家宅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重修后,堂内装饰也作了调整。从祭台到读经台,再到彩绘玻璃图案以及堂内陈列的数座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圣像,无不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元素。</p><p class="ql-block">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小耳堂中的中华圣母像。圣母穿着清代服饰,佩以珠翠金冠;小耶稣云鞋锦袍,头戴金冠。圣母像后面古色古香的木雕屏风庄重典雅,与圣母像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本人这一上午分别参加了中文英文两场弥撒。9点至10点半,11点至12点20分。感觉庄重肃穆,礼仪一丝不苟。圣歌纯净虔诚空灵,这里是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一个年轻的教友给我了一个英文版的弥撒程序。刚开始还可以对着诵读看单词,一会儿就找不到了。回家翻拍然后翻译了一段,原来是这个意思。信仰自由。</p><p class="ql-block">英文中反复出现father这个单词。那应该翻译为天父。</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踩着终点进教堂,一进门钟声响起,9点弥撒,提前几分钟敲钟,一直敲到我进殿堂。一屋的人已经满,找了个位置坐下,座位脚下是一条跪拜的地方,我不是教徒,不下跪,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是教友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排队等待教主圣水祝福。最后还有“奉献”环节,工作人员手拿棍子支撑的红布袋,向大家掏钱,有人是现金,有人是微信支付。然后把布袋里的钱扣在一个绿箱子里。有一个环节是诵读圣经章节,听起来是熟悉的情节。还有一个环节是大家互拜平安。到了这个地方,大家没了利益亲情的束缚,短暂的放下。我想出了这个门,大家还是要奋力拼搏讨生活,不吃不喝不啊是不行的。愿世界和平,人间美好。阿门!</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游玩的好处是: 时间自由,说走就走,还有不用照顾他人的好恶,比较随性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