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菜

李秀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秀瑜/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烩菜”是咱中国的一道名菜,据说起源于宋朝。南宋宰相秦桧主张与金国议和,设计陷害忠良,导致抗金名将岳飞被杀害。事后,朝野痛恨奸臣,人人恨不能食秦桧肉,饮秦桧血。一御厨发明一种与“桧”同音的“烩”菜,吃“烩”以解世人心头之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厨师先预制多种肉类食材,或煎炸或蒸煮,然后将预制品烩成一大锅烧焖,加上蔬菜香料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于是,烩菜便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延续近千年。如今,神州大地到处都有本地特色的民间烩菜,如:“河南烩菜”、“河北烩菜”、“山西烩菜”、“博山烩菜”以及类似于烩菜的川渝“毛血旺”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说的烩菜却是餐桌上客人用餐后的剩菜,收集起来供他人食用,人们称之为大杂烩的烩菜,这类“烩菜”是为“剩菜”避免尴尬的替换用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童年曾经吃过这种大杂烩菜。第一次是文革前,父亲所在的单位工商联,每一年要组织召开几次会员座谈会或学习会,有从前的资本家和民主人士参加。当时多种社会经济物资短缺,其主、副食品长期是由国家计划限量供应,重庆城镇居民每月每人一市斤猪肉,半斤菜油。所以,会后吃一顿丰盛的大餐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餐后剩菜有许多市面上难觅踪影的鸡鸭鱼肉,工作人员按上级要求,将宴席上剩余的菜肴收集起来,平均分配给机关的干部职工,一人一勺,并且准许带走与家人共享。我吃着父亲带回家的“烩菜”,那鲜美的味道终身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吃烩菜是在1969年“九大”召开,重庆市各机关和工矿企业纷纷在本单位食堂、办公室、车间设宴聚餐庆祝。我母亲所在的工厂也不例外。计划外打牙祭,犹如天外来物,实在难得。母亲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她端回家的“烩菜”,摇头叹息地说:“慢慢吃,以后好吃的东西多得很。”事后我才知道母亲带回家的一大盅烩菜,其中,有许多是她在宴席上不忍独享的正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使城乡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物资逐渐丰富起来。国家于1993年9月1日全面取消凭票证供应物资,中国终于告别了物资匮乏的时代。城镇日常生活中的主副食品不仅丰富,而且过剩。餐桌上的烩菜也倒入潲缸为泔水,后来泔水也被禁止作为饲料喂猪,剩菜统称为:“厨余垃圾”,分类回收后再进行工业化处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隔多年,当人们忘记了烩菜年代的时候,笔者又见到了烩菜,见到了多人愉快地分享烩菜,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天,笔者应邀参加了一次“文化下乡”写生进校园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数人各自驾车来到了距重庆百余公里的三驱镇“大足三中”。眼见学校全新的教学楼、校舍,环境干净整洁,操场上跑道规范、色彩耀眼。下课铃声响起,穿着校服的学生冲出教室,活跃在操场上。学校办公楼前的参天大树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学校是有历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大足石刻,闻名全国,这里是石刻之乡,学校处于正在建设中的“重庆大足石雕产业园区”,未来需要美术人才。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开开眼界,提升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利打造“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校内选好写生位置后,各尽所能,或油画、水彩,或山水国画,各自完成了校院内的写生作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餐,校方尽地主之谊,在学校食堂设宴招待众人。食堂餐厅里两大桌,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装满大盘小碗的鸡鸭鱼肉体现了主人的盛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宴没有当地官员出席,没有学校领导参加,也没有习以为常的讲话或祝酒辞。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陈亮,他说:“领导有事不能出席今天的晚宴,由我代为致歉和陪同各位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能理解当前领导不出席应酬酒宴的上级要求,一改从前宴请时“客少主人多”的场面。大伙没有什么不悦,反而觉得轻松自如,同时也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风清气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席间,我为大伙一一斟上了我自带的“葡萄魂”白兰地。酒过三巡,大伙开始天南地北地吹牛谈天,内容几乎全是各自熟悉的美术话题,不乏其乐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餐快结束了,陈老师问我们吃好了吗?大家礼貌客气地回应着并异口同声地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我们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餐厅里突然冲进了十几个身着校服的男女学生,他们将桌上所有剩菜分别装进自带的饭盒里,表情有丰收后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面对有些惊讶的我们小声地说:“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很少吃肉。桌上剩下的菜扔了太可惜了,是我通知学生们来实施‘光盘行动’的,不好意思,见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们分享烩菜,让物尽其用,使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这辈子出席别人请我,我请别人的宴席无数,见过餐桌上剩下的大鱼大肉太多太多,有的盘中之物甚至还没有动过筷子随后就进入了垃圾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握着陈老师的手感概地说:“你不仅具有同情心,召唤学生们来打包食用,更有对食物的尊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暴殄天物,必遭天谴’。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们的“光盘行动”,泛起我童年的美味,又延续在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谢谢阅读,端午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部分图片为网络下截,致谢原作者和藏家,如有不妥,告知即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端午于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