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大院讲究多(天坛)

开心

<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侧,这一位置在古代风水学中被认为是“阳”的象征,与冬至时太阳位于南回归线的自然现象相呼应,象征着阴极阳生的时刻。皇帝在此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天坛”的建筑布局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原则,如背风向阳、风景优美、隔离尘俗。其建筑中轴线与北京城的中央子午线重合,体现了阴阳对称的设计理念。此外,“天坛”的北面有山,南面有水,形成了“坐南向北”的格局,寓意着长运不衰。</p><p class="ql-block"> “天坛”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也融合了中国的风水文化和易经思想。这种结合使得天坛成为了研究易经如何应用于城市建筑的重要基地。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天坛”有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 前身“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祈年殿”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得这种形式的仿古建筑结构性能与其现代建筑有所不同,并为今后仿古建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p><p class="ql-block"> 建于嘉蜻九年 (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園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嘉靖十七年 (1538) 改名为“皇穹宇”。乾隆十七年 (1752) 改建为今式。</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道、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它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后经清乾隆时期的改建和扩建,达到了现今的规模。“圜丘坛”的坐北朝南,四周环绕着红色的坛墙,上面饰以绿色的琉璃瓦,显得庄严而神圣。</p><p class="ql-block"> “圜丘坛”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其中,圜丘是一座三层露天圆台,采用艾叶青石铺成,汉白玉栏板、栏柱雕砌而成,整体结构巧妙运用了数学原理,如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用以象征“天数”。“圆丘坛”每层地砖由9圈铺成每圈石块的数量是9的倍数顶层“天心石”周边有9块石块,一圈增加数量9块,至低层最外圈为27圈,其含石块243块。每层地砖为9圈,古人认为天有9层,俗称9重天。顶层栏板有36块,中层栏板有72块,底层栏板有108块,每层栏板均为9的倍数,与《周易》所记载“乾之策216相符合可反映古代帝王崇天思想。从台阶步数来看,圆丘坛在4个方向均设有上下各层坛的台阶,每层台阶数量是9级,符合“天数”的最高值。从建筑构件尺寸来看,数字9得以大量应运,且与数字5巧妙组和,以表达95至尊,至高无上的的思想。圆形天心石直径为0.95米,另“圆丘坛”顶层直径为9丈,中层直径为15丈,底层直径为21丈。合计45丈,由于数字“45”由“9”和“5”相乘而成,因而“圆丘坛”总面积尺寸亦与“九五至尊含义相符。此外,圜丘的两层围墙呈外方里圆形状,象征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圜丘的中心位置“天心石”,当站在“天心石”上高喊或发出敲击声时,j周围会立刻产生回音,给人一种一呼百应的感觉。这种声学现象使得祭祀活动更加神秘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除了主体建筑外,“圜丘坛”还有许多附属设施和细节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例如,四面各有的三座棂j星门,不仅尺寸不同,而且中间的门供皇天上帝使用,左侧的门供皇帝使用,右侧的门则供王公大臣使用,这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整个祭坛还采用了高低对比的建筑艺术手法来衬托出祭台的崇高与圣洁。</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p><p class="ql-block">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圖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p><p class="ql-block"> 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已470余年。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巨石。</p> <p class="ql-block">  “天坛”的外坛,种有大量的松柏,一二百年左右的松柏,在天坛也只能算是“小鲜肉了”,四五百年的古松柏处处可见。松柏是江山永固,永远长青的象征。天坛每颗古松柏都有它们的档案,以便于对它们的管理与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