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善寺碑文考(二)

天外随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振亨</b></p> <p class="ql-block">本文的目的是破解与兴善寺有关的、无事件和时间记载的第三块石碑,即永垂不朽碑的碑文,包括文字考证、碑文内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涉事件、时间及相关人物。</span>这里的兴善寺指的是,旧址在今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镇刁庄庄内的一座古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文</span>的推论是:永垂不朽碑可能立于1928年,因宝蓟中学改为河北省立第二十中学,需要更多办学经费,故组织募捐并立碑记之;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发水导致宝蓟中学教室(兴善寺)受损需要重建,从而村民捐款并立碑。</p><p class="ql-block">本文还回答了有关兴善寺的三个基本问题:兴善寺旧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面积有多大?到底始建于元朝的什么时期?</p><p class="ql-block">下面且听我逐次讲述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以及所得推论和论证过程。关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两通石碑(代传不朽碑和勒碑刻铭碑)的考证结果,请参见作者的上一篇文章:兴善寺碑文考(一)。</span></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机会见到这通石碑的背面,从而不知道背面是否有文字说明。如果背面确有文字,自然以碑上的文字为准。因作者的学识和资料有限,本文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请方家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永垂不朽碑</b></p> <p class="ql-block">永垂不朽碑为普通石质,碑首中间刻有永垂不朽四个大字,其上方及两侧没有图案。碑文竖刻在碑首下方,呈不显眼的“冒”字形,两侧亦没有见到图案。见下面的照片。碑面刻有105位施主名及施钱数,从一千到八十千不等,没有事件和时间记载。</p> <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事件和时间的记载,所以这通石碑显得非常神秘,许多问题有待回答:第一、与兴善寺有关吗?第二、因何而立?第三、何时立的?第四、碑中所列人物都是谁?等等。当然,因年代久远,第四个问题的难度很大。目前我们只能确定其中三个关键人物的准确信息,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对回答前三个问题有很大帮助,进而得到了本文的推论。</p> <p class="ql-block">与前两通石碑,代传不朽碑和勒碑刻铭碑相比,永垂不朽碑的石质更普通,字迹更柔弱,显得更随意些。我们猜测,在立碑之时,整体社会的经济情况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或许人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气神,来制作一块高质量的石碑了。</p><p class="ql-block">这通石碑的碑面整体损坏比较严重,尤其是左上角、右下角、底部以及中间某些部位有许多划痕。字的正规笔画刻痕本身,不仅比较细,而且比较浅。给碑文考证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部分文字不能辨认。</p> <p class="ql-block">三河市文物所于2017年做了扎实、有用的工作。特别地,他们完成了现场断代和查内容;王淑艳找人做了碑拓。见下面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河市博物馆及碑群文史顾问杨希旺,去拍照并抄了碑文,回来后整理成文字,编入《三河碑碣石刻》庙碑篇。</p> <p class="ql-block">不知何故,上面的照片中只有98个人名,比实际少了7个。文献<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span>有105个人名,但有19个没能完全确定。不能完全确定的主要原因,是碑面上的划痕较多,而且碑面四周粉化比较严重。这些都是研究古碑和阶段性文字考证工作,经常要面对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本文确定了这19个未定人名中的17个,进而使碑文接近完整。见下面的表格,其中<b>粗体黑字</b>为补全或修正的文字,<b>粗体黑色问号?</b>(仅3个)表示待定。</p> <p class="ql-block">通过追寻和查找,我们还确定了碑中所列三个关键人物:<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孟兆安、唐福才</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连</span>的史实资料。虽然这些资料还比较有限,但是非常难得,为确定永垂不朽碑的来历,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到了本文开始给出的推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孟兆安</b></p><p class="ql-block">碑文显示<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孟兆安(</span>表中倒数第二排右一)捐款最多,施钱“八拾千”。这孟兆安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捐款最多?实际上,孟兆安(字竹亭)是蓟州新安屯人,清同治年间文举,以在家乡兴办学校为己任。据文献<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span>&lt;泽浓事略&gt;记载,孟兆安在清末民初,与宝蓟中学创始人李福廷一起管理这所学校,曾担任该校校董,兢兢业业,做出过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孟兆安的“安”字及其施钱数“八拾千”里的“八拾”二字破损严重,很难辨识。辨识“安”字的困难,在于“女”字的辨识。碑面上“八拾千”中的八字,只能勉强见到右边的“捺”,最终是用排除法得到的。而“拾”字只残存一半,幸好能辨。注意到,“八拾千”中的“拾”字,是碑文里唯一一处使用这个大写的“拾”字,其他处均用“十”。这很特别。为什么要用这个“拾”字,而不是“十”呢?是要突出孟兆安捐款最多吗?或许吧。我们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唐福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唐福才</span>(第三排右八)施钱“五十千”,名列第二。这唐福才又是何许人也?说来话长。与作者在刁庄的唐姓亲戚有关。具体地讲,作者之高祖李荫栲(字嘉树)育有两女。小女嫁刁庄唐万祥;唐福才是唐万祥的祖父。换句话说,唐福才是李荫栲小女(作者的小姑太太)的爷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唐氏家谱</span>记载,唐福才为刁庄唐氏家族第四世。有下面的家谱照片为证。该家谱由唐氏家族后人唐志民,于2024年5月7日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什么唐福才捐巨资给兴善寺和宝蓟中学?</b></p><p class="ql-block">唐氏家谱及唐家后人唐德民、唐志民、唐景旺及其母孟希伶讲述的、有关兴善寺和唐家的信息弥足珍贵,为研究永垂不朽碑的来历,提供了帮助。特别地,给出了唐福才捐资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第一、唐家注重教育。据唐家后人讲,唐家祖上非常注重教育。</p><p class="ql-block">第二、唐福才当时财力雄厚,而京东一带,宝、蓟、三、香等八县的最高学府——宝蓟中学,就在唐家旁边。近水楼台,得天独厚。故出资捐助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唐福才与宝蓟中学的关系特殊。实际上,唐福才的“亲家”李荫栲,是个有识之士,开办私塾。《泽农事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span>记载,李荫栲是宝蓟中学创始人李福廷的族叔和启蒙老师。李荫栲关心宝蓟中学的建设和发展。唐福才支持“亲家”关心的事,便也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兴善寺有关吗?</b></p><p class="ql-block">永垂不朽碑没有明确记载与兴善寺有关。<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人们自然会问:有关吗?我们断言:有关。理由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第一、碑文显示孟兆安捐款最多,说明永垂不朽碑与孟兆安念兹在兹的事关系密切。他曾是宝蓟中学校董,为之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所以,石碑应与兴善寺有关。碑文还显示唐福才捐款名列第二,说明永垂不朽碑与唐福才关心的大事有关。上面讲过唐福才特别注重教育,其所捐钱款是为了办学这件事,应该八九不离十。而兴善寺是当地唯一的最高学府所在地,故石碑应与兴善寺有关。</p><p class="ql-block">第二、东达屯人一直对兴善寺情有独钟,想单独拥有它,而石碑恰恰是在东达屯被发现的,并且其中两块明确刻有“兴善寺”的字样。据《泽浓事略》记载,东达屯原属宝坻县,并且与宝坻县学界一起,从1913年宝蓟中学成立之日起,就觊觎宝蓟中学。东达屯觊觎的是其校园兴善寺,因为如果拥有了兴善寺,就拥有了其周围的362亩土地。而宝坻县学界觊觎的是学校本身,想单独拥有这所中学,新校名都想好了:宝邑中学。如果拥有了宝蓟中学,就拥有了京东八县的最高学府。正是因为东达屯人对兴善寺的历史情结,在兴善寺被拆除时,争得了兴善寺的石碑,后用于小学教室的台阶和地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永垂不朽碑因何而立?</b></p><p class="ql-block">有两种可能性:一、因宝蓟中学创建而立。二、因创建后筹集办学经费而立。我们首先排除第一种可能性。假设不然,如果是为宝蓟中学的创建而捐款立碑,那么其创始人李福廷的名字应该出现在碑文里,因为创办该学校时,李福廷是出资的,但是碑文里并没有他的名字。导致矛盾。所以,永垂不朽碑是在宝蓟中学创建后,为筹集办学经费而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宝蓟中学为何要筹集这么大一笔经费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有两种可能:一、1922年的水灾导致宝蓟中学教室受损,需要重修。二、1928年宝蓟中学改为河北省立第二十中学,需要更多办学经费。据《泽浓事略》记载,李福廷1917年去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永垂不朽碑上,说明碑是1917年之后立的。问题:这之后又有哪些大事需要大笔经费哪?从《三河县志》和《蓟县志》以及宝蓟中学历史知道,1922年发了大水,1928年宝蓟中学改为河北省立第二十中学。</p><p class="ql-block">会不会是因为1928年后的某件大事,兴善寺需要经费呢?答曰:不可能。这就涉及到下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永垂不朽碑何时而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作者推论:立于1920到1930年间。上面已经提到,此碑可能立于1922年或1928年。只需证明不能晚于1930年就可以了。据刁庄孟昭成讲,其曾祖父孟兆安是清同治年间文举。通常,这时的孟兆安应不小于25岁。假设是同治最后一年(1874)的文举,则孟兆安出生应不晚于1849年。假设活到80岁,则孟兆安卒于1929年。</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发现,对推定永垂不朽碑的立碑时间和原因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连</b></p><p class="ql-block">碑文中第二排左七显示,张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②</span>捐款“廿千”。这张连是什么人呢?会带来惊喜吗?经过追寻和查找,得知张连是蓟县李善人庄(今三河市李庄)人,生于约1892年,育有二子⑧。次子张树芬(字桂华),1931年(19岁)宝蓟中学毕业。另一方面,根据1922年11月教育部颁发、1923年开始实施的“壬戌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学制,知道当时的初中修业三年,进而得知张树芬是1928年入宝蓟中学读书的。有理由推测,正是因为儿子张树芬入了宝蓟中学读书,张连才捐的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本文的推论是:永垂不朽碑非常有可能立于1928年,因宝蓟中学改为河北省立第二十中学,可能规模有所扩大或其他什么原因,需要更多办学经费,故组织捐款并立碑记之。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发水导致宝蓟中学教室,即兴善寺受损需要重建,村民捐款并立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兴善寺相关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兴善寺到底始建于元朝的什么时间?</span>代传不朽碑记载兴善寺始建于元朝。我们进一步推测兴善寺建于1294以后。理由如下:根据百度百科,在元大都(今北京)的营建工作于1294年基本完成以后,元朝陆续添建孔庙、祭庙和佛寺等。而兴善寺所在地,位于元大都东边60公里处。所以兴善寺很有可能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兴建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兴善寺旧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作者答曰:兴善寺旧址在今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镇刁庄庄内。本文第一次采用这样的说法。在本文之前,人们习惯上说:兴善寺在刁(辛)庄与东达屯之间。实际上,刁辛庄在民国初年还只是个仅有二十几户的小庄,紧邻其南侧,有一更小的庄叫新安屯。两庄均属蓟县管辖。见民国版《蓟县志》和参考文献[2]。</p><p class="ql-block">《泽农事略》记载新安屯在1912年是个非常小的渠庄小台。因为比刁辛庄还小,作者猜测,也仅仅是猜测,可能也就十户左右。据表叔唐志民讲,他听庄里的老人说过,这小庄在叫新安屯之前,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火,庄子几乎全部毁掉,不得不一切从新来过,然后这小庄就叫新安屯了。另外,据杨希旺讲,新安屯主要由孟、杨、侯等户组成。杨希旺的祖父杨立忠,光绪十八壬辰龙年(1892)生于新安屯,祖母侯氏也是新安屯人,侯姓后来消失。新安屯南一里处,有一村庄叫达官屯,时属宝坻县管辖。</p><p class="ql-block">兴善寺的具体位置就在新安屯与达官屯之间,更靠近新安屯一侧。从民国版《蓟县志》可以推知,新安屯在1944年以前的某一年并入刁辛庄。而刁辛庄于1966年改叫刁庄,同年达官屯改叫东达屯。此后,就有了人们熟知的习惯说法:兴善寺旧址在刁(辛)庄与东达屯之间了。这个说法在2010年前是准确的。到了2015年,兴善寺旧址便在现在的刁庄庄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兴善寺到底有多大?</span></p><p class="ql-block">答曰:兴善寺占地面积约为十亩。2023年8月7日,在两位唐姓表叔的介绍和陪同下,作者有幸参观了兴善寺旧址并丈量了其大小: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60米,从而面积大约6600平方米。2024年5月14日下午,作者再次访问了兴善寺旧址并确认了上面的数字。注意到,兴善寺在民国时期的香火地,即其所拥有的供养寺院所需费用的土地,共362亩。见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①</span> 爷公:对结婚女子而言,公公的父亲,即丈夫的祖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②</span> 关于张连的信息是,作者走访本村(李庄)今年85岁高龄的张家后人张月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感谢</b></p><p class="ql-block">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亲戚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本文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恩师赵文跃和好友张崇文帮助确认了碑文中极难识别的字和难懂的词。好友杨希旺介绍了石碑的发掘过程及文字整理情况。恩师王连勤提到他1967年平整土地时,还见到过兴善寺的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表叔唐德民、唐志民、表婶孟希伶介绍了兴善寺的内外结构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善寺的变迁过程。唐德民还亲自带我来到兴善寺旧址,指明具体位置并详细介绍细部。唐志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唐氏家谱;永垂不朽碑记载的捐款人唐福才赫然位列其中。家谱显示唐福才是唐德民和唐志民的高祖。“十亩大庙”的说法是第一次从表弟唐景旺那里听到的,为确定兴善寺的规模提供了参考。唐景旺让我有幸见到其母孟希伶——我的表婶,从而得到更多关于兴善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李庄书记潘振忠和东达屯书记张立松的帮助,使我有机会在2023年暑假见到了兴善寺的三通石碑。2024年5月9日,三叔李绍义专程陪同我来到东达屯综合服务部,接洽书记张立松、老书记魏松文以及会计蒋伯福,让我有机会再次了解石碑的发掘过程并再次考证了石碑上的文字。本村老者张月、同学李绍金、张庄同学田玉平和宋淑娟为确定永垂不朽碑的年代和碑文提供了帮助。</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在本文主体工作完成的时候,收到了文献<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span>。特此致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span>兴善寺,《宝蓟中学》,陈克强、李振亨主编,2022年印刷,页数210-22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span>《泽浓事略》,天津教育印书处印,中华民国七年(1918)九月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 </span>东达屯三通古碑录往事(手稿),杨希旺,2020年8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李振亨,2024年6月9日于八月花城家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