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初冬的一天,我收到了舟山非遗文化研究专家、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音乐人才”陆炳森老师的一个微信,里面是他收藏的一首曲谱——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的照片,这让我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他乡遇故知》是民间艺人洪圣安先生在1980年元月舟山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大会上演奏的曲目。而我,曾参与过对这首曲子的记录整理,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圣安先生,定海北蟬洪家村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有“舟山阿炳”之称。他2岁(虚岁,以下同)丧母,3岁双目失明。父亲是南洋船员,1940年回乡省亲时惨遭日本兵杀害,从此,8岁的他成了孤儿,在悲痛凄苦中度过不幸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谋生机,14岁那年,祖母送他去拜师学艺,师从勾山一位职业论命者。旧社会,对于一个盲童来说,长大要自食其力、成家立业,所学除算命测字外没有更好的选择。洪先生虽是盲人,却聪慧过人,识记背诵胜人一筹,再加上勤奋好学,算命术那些“阴阳学说、论命口诀”之类的东西,别人要学几年,他只用几个月就学会了。16岁那年,师父准其提前满师,之后,他以算命测字为营生,奔波于舟山的大街小巷、海岛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让他一生引以为傲的却不是算命测字,而是民族器乐演奏的一些绝活。当学徒时,师父教他弹三弦,三弦难学,却是盲人算命的必修课,再难也得学。没想到的是,学会三弦后,他对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与音乐结下了“琴缘”,此后相继自学了二胡、笛子。因没钱买琵琶,到解放后才有学弹琵琶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先生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三弦、二胡、笛子、琵琶等凡学皆会,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堪称舟山一绝。1958年,洪先生被白泉公社业余文工团负责人高如兴老师请去弹三弦。第二年,他随团去杭州参加了省第三届业余文艺会演。有一次,展示演出时琴弦接连断了两根,他坚持用一根琴弦把曲子弹完,从此获得一个雅号:“一弦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琵琶虽属半路出家,但他心灵手巧,也弹得非常出彩,琵琶演奏技法“弹挑滾扫”“按揉泛滑”什么的都有技高一筹之处。不少名曲如《十面埋伏》《大浪淘沙》《春江花月夜》等,他都会演奏,当地流行的江南丝竹《三六》《行街》《西则》等更不在话下。因技艺出众,名声在外,几十年间,跟他学习琴艺者甚众,不少人学成后成为乡镇街道业余文艺骨干,有的走上专业艺术岗位,特别优秀的日后还成了国家一级演奏员。他还自编自弹了不少优美的三弦、琵琶等曲子,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就是他的代表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喜欢音乐,特别爱听琵琶。出于对音乐的爱好,早在1969年起,我就随北蟬中学几位爱弹琵琶、三弦的老师去洪先生家,听他弹琴。1975年,我在北蟬中学负责搞文宣队,安排学生跟洪先生学琴;次年我调到北蟬文化站工作,就请他为公社业余文宣队训练乐队,这样彼此有了频繁接触,经常能听到他的琵琶声。那时,只要他抱起琵琶,指落琴弦,那温柔婉约、优美动听的琴声,常常让我如痴如醉,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发展舟山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让民间艺术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1979年上半年,舟山地区文化局发出预备通知,准备在年底举行全区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请北蝉这位民间艺人“出山”,让圣安先生代表北蝉业余文宣队上舟山剧院大舞台去,展示北蝉民间艺人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盲人出门,寸步难行”。起初洪先生有思想顾虑,他既担心生活上会有诸多不便,更担心弹不好会遭人笑话。我跟他说:生活上我可以做你保镖,一定照顾好你的饮食起居;演出上我可以打保票,你有一流的演奏水平,准能获得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对结果如何,谁也难以预料,我如此“打包票”,无非是让他树立信心。圣安先生是个明白人,自然知道我的用意,好在他对结果并不是太在意,重在参与:去舟山剧院大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将自己的作品让观众分享,何乐不为?于是,在我的竭诚鼓动下,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特殊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洪先生“出山”,关键要有好的曲子。我知道选一首好的曲子并非易事,只有在民间流传且为民众所喜爱的音乐才能称得上“民间音乐”,它既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又要有完美的情感表达,还要有符合时代导向的思想主题,可谓“一曲难求”,但对此我并不担心,对准备去参加调演的曲目,我早已胸有成竹。当洪先生问我弹奏什么曲子时,我说“你自己定好了,随便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让洪先生“随便弹”,其实我是有的放矢、心有所指的。那几年,我听过他不少随意发挥、即兴弹出来的曲子,都很美,其中有一首我特别喜欢听。这首曲子他平时最喜欢弹,演奏时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思绪情感。曲子很有味道,听得多了,我也能跟着哼上几句,因而我心里对这首曲子早已心有所属。我相信他会弹这首曲子,而且一定会弹得更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我把洪先生请到公社广播站,进行录音。不出所料,洪先生演奏的就是平时弹得最多的这首曲子,但有了些新的变化,比以前更动人了。录音时,我请他接连弹了几遍,从中挑选出其中最理想的一遍,然后反复播放,静心细细品尝。那琴声时而悲伤哀愁,时而喜悦悠扬,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奔放激昂,给人以无限遐想。“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明白这琴声就是洪先生的心声,是他回首往事的感慨。那么,这曲子到底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情感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先生告诉我,曲子反映的是旧社会盲人生活的痛苦与挣扎,并给我讲述了这首曲子的由来及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前盲人算命有“平算”和“弹算”之分。平算只用口语讲命;弹算要用三弦,边弹边唱,唱着算命。洪先生擅长“弹算”。故外出做生意时,他身上总是背着三弦。琴声是他的吆喝声,能帮他招揽生意。听到琴声,人们就会找他算命排“八字”,祈求改善命运,或者为婚丧诸事挑个黄道吉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他的三弦弹得好,唱的又是舟山本地的土腔土调,非常好听,因此,有很多人喜欢找他算命,在他的弹唱中寻求心灵抚慰。其中也有人是特地来听他弹琴取乐的,以解心中烦闷,一些懂乐器的人还会和他一起弹拉,切磋琴技。这样让洪先生结识不少外乡朋友,这些朋友经常给他关心照顾,冷了给衣穿,饿了送饭吃,成了他在外流离的一份依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琴声也是他的心声。“上百家门,吃百家饭”,流落在外的日子里,他经历过饥寒交迫、露宿街头的痛苦,尽管得到过好心人的善待,但更多的遭受过地痞流氓的欺凌,在“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中,他少有“欢”和“喜”的体验。每当夜深人静或闲来无事,他总要弹弹三弦来消遣解愁童年时代的悲伤,少年时期的流浪;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他手中的三弦就会拨弄出不同的声音。如此多年下来,凭着自己的创作天赋,他把所遇所闻、所感所思化作一段段音符和旋律,逐步达到了能用琴声说话、表达情感的艺术境地,从而形成了他自编自弹的一些曲子。这种音乐感知为他以后的琵琶创作奠定了基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琵琶为民乐之王,音域广,表现力强,演奏技巧丰富。与三弦相比,洪先生更喜欢琵琶,但贫穷剥夺了他少年时学习琵琶的权利。新中国给他带来了新生活,上世纪50年代中叶,他总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琵琶,开启了他畅游琵琶乐园的旅程。超出常人的天资,加上勤奋,让他练就了盲人特有的琵琶演奏技巧与风格。琵琶乐园的美好,深化了他对音乐的感知和人生的体验。此后他相继创作了多首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和新社会新气象的琵琶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准备去参加地区调演的这首琵琶曲,是他根据自己当年流浪江湖、病卧他乡时得到外地朋友照顾的那段经历创作而成的,曲中饱含着他对辛酸人生的叹息,充满着他对他乡故知的感激,寄托着他对光明的向往和憧憬。尽管曲子没有取名,也没有人帮助他记录成谱,但他特别喜欢,经常弹奏,所以虽过了20多年,但一直留存下来,在朋友圈中也广为流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先生还告诉我说,自接受参加地区调演任务后,自己一拿起琵琶,眼前所浮现的总是当年流落他乡的往事,手指就不由自主地弹起这首曲子。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预练中作了不少改动,突出了那次生病卧床,外乡朋友服侍床前,端水拿药、问寒问暖的情景。那次生病时,洪先生正流落在一个小岛渔村,几位家住沈家门的朋友听到消息后特地赶去看望他。当朋友们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时,洪先生百感交集,声泪俱下。曲子将他当时内心的悲喜和激动作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事,洪先生说得很平淡,但心中无比激动,讲着讲着眼眶就湿润了;他讲得生动,让我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我问他这曲子叫什么名称?洪先生想都没想就说:“他乡遇故知。”可见曲名他早就想好的,我觉得这个曲名符合琴声反映的情感和意境,非常合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曲子就这样选定了。此后,我花了几天时间,把曲子记录整理出来,上报到县文化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县文化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审定,并报地区群艺馆同意,是年11月底,琵琶独奏《他乡遇故知》终于正式入选为定海代表队参加地区调演的节目。1980年元月10日至15日,“舟山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大会在舟山剧院隆重举行。因工作需要,当时我已离开公社文化站到北蝉新展小学去当校长,但还是作为会议代表,和洪先生一起参加这次调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3日晚上,洪先生上台演出。面对上千观众,洪先生淡定从容,尽情发挥。在6分多钟的演奏中,洪先生充分运用琵琶的多种演奏技巧和强弱快慢的节奏变化,把“他乡遇故知”的动人场面和那种悲喜交加、亲切激动、向往未来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定海代表队对洪先生的演奏进行了讨论。评议时,我讲述了这首曲子的形成与整理过程,着重对洪先生根据自己流落海岛病卧他乡,遇外乡朋友关心照顾的亲身经历作了详细介绍,对这首乐曲反映旧社会穷苦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守望相助这一美德的创作初衷进行了解读。舟山音乐界的专家们对琵琶曲《他乡遇故知》的主题思想、音乐意境、旋律美感和演奏技巧给予了充分肯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次汇演共五天,期间,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和地区直属等5个代表队共演出4场35个节目,其中器乐曲6只,渔歌、民歌、号子联唱17只,曲艺8只,舞蹈4只。大会评选出一批优秀节目,其中6个节目获得创作奖,11个节目获得演出奖。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荣获了创作奖,这是定海代表队9个参演节目中唯一获创作奖的节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1月24日,舟山日报第2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为题,对这次全区业余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大会盛况作了专题报道。报道对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不乏赞美之词,称“定海代表队演出的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是流传我区已久的民间乐曲,曲调幽美动听,富有表现力,演奏者指法娴熟,技巧较高,有一定造诣”。报纸第3版在“百花迎春---舟山地区民间音乐曲艺调演部分获奖节目”的醒目标题下,整版刊登了10幅获奖节目剧照,其中一幅就是洪圣安先生演奏的特写镜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在舟山民间器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遗憾的是,调演后,这首《他乡遇故知》琵琶曲的录音及曲谱,我和洪先生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已鲐背之年的洪先生虽琴声依旧,但那首《他乡遇故知》曲子已经不能按原样弹奏出来了。为了不使这首曲子失传,退休后我曾几次去市群艺馆和定海区文化馆寻找,但一直未能找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对舟山民间音乐很有研究的陆炳森老师。在交谈中,我向他说起自己曾和洪先生一起参加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的事情。陆老师说,当时他没有参加地区的这次调演,但这首《他乡遇故知》琵琶曲他见过,可能家里有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天后,陆老师在家果然找到了这个曲子,对我来说,这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苦了陆老师,为寻找曲谱,耄耋老人竟然不辞辛劳,在家翻箱倒柜,忙乎了好两天,实在让我过意不去。</b></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失而复得的《他乡遇故知》琵琶曲出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曲谱共有6页,虽用钢板蜡纸刻印,但音符和字体书写十分工整;页面按11行每行5小节排列,整齐划一;更难得的是,全曲还加注了琵琶指法符号。首页《他乡遇故知》标题下显示:“定海县北蟬乡”字样。末页曲后写有:演奏者洪圣安,采录者何直升,记谱者杨先烘、应志鲤。最后还注有一段说明文字:《他乡遇故知》一曲系定海县北蝉乡盲人洪圣安根据他自己飘流他乡,受尽欺落,饱嗓辛苦的经历所作,于一九五六年完稿,乐曲描绘了解放前一个盲人流落弃乡,凄苦悲凉的生活,以及病卧他乡之后,遇到乡亲们照顾的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反映了建国前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劳动人民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个曲谱,我觉得应该写点东西,让更多音乐爱好者了解乃至喜欢这首曲子,于是产生了拜访《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主编何直升老师的念头。2024年5月8日,我有幸和何直升老师在定海见面。何直升老师曾是1980年舟山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调演的发起和组织者之一,后来担任过舟山市群艺馆馆长。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当年他为《他乡遇故知》在调演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所起的关健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在那次调演中,何老师担任演出组组长,负责所有参演节目的审核把关、演出安排和节目的剧评、评奖等工作。《他乡遇故知》从参演到获奖、上报纸,都得到了何老师这位舟山音乐界顶级人物的认可、赞赏和推崇。当时我知道何老师大名,但相互并不认识,而洪先生与他更是素昧平生。对一个普通民间盲艺人的作品,能如此看重,足以说明何老师尊重艺术、秉公办事的职业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起,舟山地区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的编撰工作。定海县文化馆在搜集整理定海的民间器乐曲过程中,应志鲤老师等专家根据1980年调演时的录音,对《他乡遇故知》这首琵琶独奏曲作了进一步整理加工。通过勘误纠错,去粗取精,标注指法等规范化处理,此曲子的品位得到了提升。1985年初,定海文化馆将整理加工后的曲子报送到地区“民器集成”编委会。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主编的何直升老师很赏识这首曲子,在审核定稿过程中,按照“民器集成”编撰的内容要求,他亲自上门采访洪先生,对相关材料作了进一步整理和充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直升老师对我说,《他乡遇故知》是舟山人创作的第一首琵琶独奏曲,非常难得。洪先生的乐器演奏水平,在舟山民间乐器演奏人群中实属罕见。何老师说自己参加过《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的编辑,像洪先生这样的乐曲编创水平,在“省卷”中也是少有的。正是何直升老师等专家的关心重视,琵琶独奏曲《他乡遇故知》被采录编入于1987年2月刻印成册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洪先生于1961年创作的另一首琵琶独奏曲《游春》也被收录其中。这是舟山音乐界专家对洪圣安先生艺术成就的最大褒奖和肯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乡遇故知》的诞生,弥补了琵琶独奏曲创作在舟山民间音乐中的空白。曲子的形成、整理和加工、提升,见证了舟山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和传承发展的历史。音乐是最美的语言,民间器乐曲的价值在于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传承,从这一点来说,作为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仅仅做到收集、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也希望通过有关部门、专业人士共同努力,那些被“集成”的舟山优秀民间器乐曲,能广为流传,再放异彩,在新时代的旗帜下,为弘扬海岛优秀文艺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新的作用。 </b></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