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端午

兰若生春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端午节在我国有几十种叫法,我查了一下,偏偏没有我们老家的这个儿化音叫法“端午儿”!这跟我们当地的方言喜欢儿化音有很大关系,比如勺子叫勺儿,孩子叫孩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想不光是叫法不同,过法也有差异。在我们老家过端午主要是包粽子,编花绳儿,油炸“麻糖”,插艾草。我们的粽子以方形为主,个儿比较大,两个粽子就能剥一大碗。粽子里要包花生,红豆,红枣,黄米等。吃的时候还要放上白糖或者红糖。编花绳要复杂的多,需要先给白丝线染色,这可是技术活儿,估计现在都失传了。染好丝线,再用一个叫做“ba xuan 儿”的东西把各种线拧起来,转着圈圈编花绳子,叫“花绳儿”,主要是给小孩儿戴的,尤其是小姑娘戴上最好看。此时,眼前便浮现出母亲坐在院子里编花绳儿的画面来。所谓的“油炸麻糖”其实就是炸油条,是嫁出去的姑娘端午回娘家来送的,跟粽子搭配起来。小时候穷,每当端午节有谁家姑娘来娘家,人们总要开玩笑说,“送麻糖”来了,倒不提送粽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至于艾草,原本它就是一种野草,地里到处都有。只是这一天摇身一变就成了“护身符”,大门儿,小门儿上都插上了它。这种草要插很久,很多人家就不取了,任由它插在门上辟邪。</p> <p class="ql-block">妈妈生前是一个讲究人,很重视节日仪式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我们早已习惯了认真过好每个节日!只是,父母百年之后的端午节再也没地方送粽子和麻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