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中旬,成都出发,往北非,历南欧,漫游摩洛哥、西班牙及葡萄牙三国,行程17日,且行,且摄,且记,成小记三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篇壹:</b><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色</b><b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斑</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斓</b><b>摩洛哥》</b></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二选一,英文歌曲<i>Casablanca</i>, 还是中文歌曲《橄榄树》?您听听便知,为了卡萨的浪漫,为了唱和五色摩洛哥,上帝的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入境非洲,感遇地球村。</p><p class="ql-block">卡塔尔航班全程执飞,成都-卡塔尔多哈8小时,转机续飞7小时+至卡萨布兰卡,昼夜兼程,机上前后被投食共5餐。入境卡萨布兰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巴士走高速3小时, 去马拉喀什。一日行程,总计21小时+,落地北非。</p> <p class="ql-block">是夜,入住马拉喀什Riad Ennakhil Hotel,一家温泉度假酒店。迎宾茶略微过甜,漂散出浓郁的薄荷气氤。</p> <p class="ql-block">拱窗,拱门,马赛克壁饰,店招四星级logo与酒店大厅饰景呈星型,却为八角。</p><p class="ql-block">小确信,已入非洲大陆。</p> <b><font color="#ed2308">红城马拉喀什 </font></b><br>摩洛哥曾经的四大王城之一。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色”,因当年的城墙全为赭红色岩石砌成,民居,街巷,亦赭红居多。Marrakesh最早的词源指向,或许还在柏柏尔语,有“神域”/Land of God之意。<br>初夏时节的暮晚时分,9时已过,天光依旧明亮,从房间阳台外望,老城区果然是一片赭红。 <p class="ql-block">晨起,酒店用过早餐,去马拉喀什保存最完好的古迹,宫殿般大宅院 -- 巴伊亚宫/Bahia Palace,一路扫街打卡,感受清晨北非,街市,店铺,处处新鲜有趣。</p> 街边食肆 香料店铺 <p class="ql-block">色艳,味浓,香料?干花?满地扑街。</p> 头顶物品,在非洲是习俗,也是绝活。听说,哪怕相当于自身体重20%的重物,顶于头上,当地人依然行走自如。 嘈杂,喧闹,街市蜿蜒。在一处不甚起眼的T字形路口,差点错过<b>巴伊亚宫</b>的入口。<div>在非洲,是否也有大隐于世的说法?树木掩映,小巷通幽,入内却别有天地,典雅气派,非洲奢华,说是巴伊亚皇宫,倒也般配,虽然是美丽的误传误译。</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据比较靠谱的记载说,宫宅的主人,原为黑奴,名叫司穆萨,苏丹哈桑跟前的侍从,后升宰相。儿子布·艾哈迈德,更是后浪滔天,逆袭摄政王之尊。</p><p class="ql-block">富可敌国的父子,接力营建,攒下这座拥有150余间房的豪宅。据说摄政王娶有4位妻子及24位妃子,妻子各居一室寝宫,妃子则两人一间。</p><p class="ql-block">巴伊亚宫,宫名源于最受摄政王宠爱的一位妻子的芳名。</p> 宫如其名,华丽,雅致,精美。一处处中庭花园,种有橘子树、香蕉树和茉莉花树,绿植若荫,香氲游丝。 美丽匀称的几何图形,伊斯兰壁饰艺术之魂。 雪松质地的天花板,柔美,亲和。彩绘,繁复工整,精美细腻。 门窗皆蓝。马赛克铺地、饰墙、装点窗台、嵌镶水池,几何图形简单中富于变化,色彩有时素雅,有时跳跃,更多的是斑斓。 房间众多,内里却早已没有什么陈设。<div>王朝更迭,战火劫掠,昔日王宫大院显赫不再,余下的只有满园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存留,夹杂些摩洛哥王室的旧日风情。<div>不皇宫,有历史,有韵味。</div></div> <div><b>马约尔花园</b><br></div>在红城马拉喀什,一处色彩完全另类的存在,从库图比亚清真寺往南两公里即是。<div>1924年,法国著名画家雅克·马约尔来到马拉喀什旅居,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在此打理,如今既是蓝近极致的私家花园,亦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所在。</div><div>幸亏有地陪预约在先,我们才在一众羡慕嫉妒的眼神中,得以捷足先入。</div> <p class="ql-block">橄榄树,仙人掌,翠竹,簇拥一座钴蓝色主调的庐舍,孑立遗世,艳丽,魅惑,梦幻,颠覆视觉,颠覆审美。</p> 绿植婆娑 蓝调黄窗 水清,池蓝,园绿。红城里的蓝精灵。 诗意庭院 窗洞斑驳 轻语过往 蓝庐打卡,十分出彩。<div>美女云集,排队候场许久,而不悔。</div> <p class="ql-block">墓碑缄默</p><p class="ql-block">马约尔花园,依随的花园第一任主人(法国著名画家雅克·马约尔)之名。1980年,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与他的同性伴侣皮埃尔·贝尔与这座伊甸园结缘,两人筑庐而居,蓝尽极致,在这里“获无尽的精神源泉”。</p> <b>库图比亚清真寺</b>,建于公元11世纪,拥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北非最美清真寺之一,。<div><b>宣礼塔</b>,高77米,是红城马拉喀什的地标与象征。<br><div><br></div></div> 摩洛哥土著柏伯尔人,占摩洛哥当今人口总量的20%。据说,作为源自拉丁语的他称,含“野蛮人”之意,柏柏尔本族人并不待见,他们更乐意称自己为“阿马齐尔格人”,喜欢“自由人”或“高贵的人”之内涵。<div>文明文化互通,翻译无处不在,译音,还是译意,目的语中如何选择,是一个问题,一个难尽人意的问题。<br></div> 杰马夫纳广场 老城微微现代风 集市,熙熙攘攘如旧 老街里的老人 长椅上的老人 <p class="ql-block"><b>白城卡萨布兰卡 </b></p><p class="ql-block">北非明珠,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与经济中心,指的都是她 -- Casablanca, 据说在西班牙语里,这个城市名含有“白色房子”之意。北非浪漫之都,或许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安法,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皆为其名,区别在于一为<b>原名</b>,二为<b>官名</b>,三为<b>别名</b>。别名却风头无双,在指称功能上都能碾压官名达尔贝达,得说,<b>卡萨布兰卡</b>很牛!大牛!</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晨曦</p><p class="ql-block">起个大早,沿街遛弯打望。白色的云,白色的屋,白色的街,白色主调的宣礼塔。想起80多年前那部出圈的奥斯卡大奖影片<i>Casablanca</i>,中文凭啥要给译作《北非谍影》呢?不晓得带偏了多少人喔。</p><p class="ql-block">40多年以后,美国弹唱歌手贝蒂希·金斯,被影片里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写下一首同名原创歌曲献给恋人,把恋人唱成妻子。自此,卡萨布兰卡的浪漫初心,也在全球华人圈滥觞开来。</p><p class="ql-block">学外语专业的人哪,翻译要当心,跑偏有问题。</p> <div>Casablanca词源闲话</div>casa 源自拉丁语,意为“小屋,小木屋”;来自日耳曼语的blank的blanca, 系"白色“之意。<div>卡萨布兰卡,你这白色小屋之城,浪漫爱情之都,爱了!</div>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用过早餐,我们一路小跑,赶着第一波,去游览<b>哈桑二世清真寺。</b>1993年8月建成启用,它的整体规模据说要次于麦加清真寺一些,现代化程度与装设却拉高许多。比如,大殿中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夏季屋顶可以自动打开散热,寺内有电梯可直达高200米的宣礼塔顶。</p> <p class="ql-block">穹窿下的大厅,据说可以同时容纳25000人做祷告。</p><p class="ql-block">正中的屋顶可以打开,照进阳光,映入蓝天。</p> 穹窿璀璨 <p class="ql-block">灯光莲池</p> <p class="ql-block">据说,摩洛哥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曾获安拉托梦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回望这座三分之一建在海上的清真寺,宣礼塔高达210米,西望大洋,波澜不惊,是在回应“阿拉伯的先祖来自海上”的千年传说吗?</p> <b>迈阿密海滨大道 </b><div>一条宽敞的景观大道,南向临海蜿蜒。撞名美国佛罗里达地名也许并非故意,卡萨布兰卡这一处最美的浪漫海景地,大名实实在在地来自当地一家小咖啡馆,就叫迈阿密。海天湛蓝,高大的棕榈树下,是一条长约7.5公里的步行木栈道,靠近市区一侧的安法别墅区,据说是国际大牌影星与欧美知名人士的最爱。</div> 海滩边,坐落有许多咖啡座,酒吧,餐厅。 还有淡水浴场。 <p class="ql-block"><b>波里·艾达尔餐厅/Restaurant Bori Eddar</b></p><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拉车过来, 到拉巴特午餐,奔的就是这传说中的网红海鲜餐厅,乌达雅堡外侧,大西洋海边。凭栏望海,浪拍沙滩,海风习习,就餐环境超级棒。为这一口海鲜美食,落座后等了有多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大菜上桌,原来是一特大海鲜拼盘,大虾+鱿鱼圈+不名、少刺海鱼,量足,鲜美,只可惜一色的油炸!换做茄汁烧,豆豉蒸,干烧...... 还真不摆了。</p><p class="ql-block">罢,罢,罢,就这样,丢翻前几日的顿顿"塔吉锅", 完全没悬念。</p> 大洋辽阔 灯塔很近 <p class="ql-block">瞅瞅,这景色,这餐位,煎熬着等上半小时+,值不?</p><p class="ql-block">听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上这儿来吃过,不知在任时还是下课以后,但肯定来过,餐厅有照片哈。他等没等,不知道,反正我们得等。</p> <p class="ql-block"><b>白城拉巴特</b></p><p class="ql-block"><b></b>位列摩洛哥曾经的四大王城之一,白城这个名号,大约与这座历史名城建筑的白色基调有关,好像新老城区一个样,到处都白。</p><p class="ql-block">新城区很现代,老城区很历史,CP一起,于2012年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包括的老城部分可追溯至12世纪。新城是20世纪建于<b>非洲大陆上最大、最雄心勃勃</b>的现代城市建筑项目之一,而且也很有可能是最完整的一个。"</p> <b>穆哈默德五世广场 </b><div>北非巴黎,说的是拉巴特这个法国殖民者指定的市政中心,还是卡萨布兰卡?</div><div>北非的摩洛哥,有着巴黎的法式优雅,其实也包含着被殖民的屈辱记录。</div><div><br></div> 拉巴特新城在法国殖民时期建造而成,拱廊白墙的市政建筑就在广场四周。广场前有轻轨穿行,成群的鸽子在喷泉和棕榈树间上下翻飞。 新城,确实很现代。 <div>取代古都菲斯,成为摩洛哥摆脱殖民统治后的首都。如今,现代与传统,优雅与浪漫,拉巴特似乎兼有。</div><div><br></div><br> <b>乌达雅堡</b><div>拉巴特的一面历史镜像。城墙斑驳,印刻有血与火的记忆,柏柏尔王朝与阿拉伯王朝先后更迭,葡萄牙人与法国人亦曾相继入侵。</div><div><div>城堡门前那一溜阶梯,据说曾是《碟中谍5-迷失国度》里的大片场景,阿汤哥在此帅气飞车,追撵机车党杀手。这部好莱坞大片,回头必须得再看一遍了。<div><br></div></div></div> 城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濒临大西洋与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的悬崖峭壁上,一座建于十二世纪阿尔摩哈德王朝时期的军事要塞。 如今,高墙内里,一座蓝白小镇平和宁静,柏柏尔人的特色民居与街巷里弄,几乎不见现代商业无孔不入的侵袭。 游人如织 这古堡要塞,这蓝白小镇,没有丁点商业气息,咋整的呢? <b>哈桑大清真寺遗址</b><br>早在12世纪时,摩洛哥国王计划在拉巴特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传说规划占地2.5万平方米,建19个殿堂和480根柱子,宣礼塔高80米。在建期间,遭遇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被夷为瓦砾,深埋日久,直到1940年代才重见天日。祈祷大厅的残垣断柱,依稀透露着昔日的雄伟。<div>在烂尾清真寺倒掉后的200年,摩洛哥新任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在这里宣布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独立,余高40米的哈桑塔,成了摩洛哥建国的纪念碑。<br></div> 广场上,残留有312根圆形石柱,高低错列,震撼无言。 这堵赭红色土墙,也是那次大地震的劫后存留。墙上蜂窝状的小洞,有鸽子进出,恍若天然巢窠。其实,那是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先民夯土筑墙的大手笔,大智慧,土墙留洞,为的是消减热胀冷缩。 <b>穆罕默德五世陵寝 </b> 残壁断垣,哈桑塔顶部不复得见,遗址承载的是那个王朝过往的雄心与曾经的辉煌。 <p class="ql-block"><b>拉巴特王宫 </b></p><p class="ql-block">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始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千米,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黄铜大门,上雕图案,绿玻璃瓦屋顶,王宫内,建有式样各异的多座宫殿,据说,哈桑二世用于会见宾客的里亚德宫尤为恢宏。</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车入内参观,一路畅行,甚至在大门入口处都没有被叫停,没有以为会有的停车安检。</p><p class="ql-block">宪兵在前,国王办公、会见国宾的王宫核心区是不让进的。</p> <p class="ql-block"><b>麦克苏尔清真寺</b><br></p><p class="ql-block">王宫亦有清真寺,专供王室人员礼拜之用。</p> <p class="ql-block">宿住拉巴特,睡梦安然。晨起,忽闪一个念头出来,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电影《北非谍影》讲述的欧洲人跨海逃离的故事,不就是拿这里当中转站的吗?</p><p class="ql-block">用过早餐,我们一路向东,去寻古访幽。山区公路,车速不快,行程173公里走了两个小时,往游<b>黑城梅克内斯</b>及其以北30公里处的古罗马废墟,<b>沃吕比利斯遗址</b>。</p> <p class="ql-block"><b>黑城梅克内斯 </b></p><p class="ql-block">黑城之名,无涉城墙及民居外观,得自阿拉维王朝最伟大的国王穆莱·伊斯梅尔治下,那支战力彪悍,先后击溃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列强入侵,再度一统摩洛哥的15万黑奴组成的御用军。黑城,关乎伊斯梅尔的心黑手辣,是另一种说道。据传,每日踏黑奴之头上马,便要回手一剑砍去奴隶之头。史实远去,戏为茶余饭后谈资,不足为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克内斯,曾经的摩洛哥四大王城之一,伊斯兰教圣地,这些倒是已有定论。</p><p class="ql-block">古城墙绵延环围,总长约25公里,有多座马格里布式古城门,是梅克内斯这座伊斯兰古城独具之特色。</p><p class="ql-block">现今之下,围合之中的老城,集市繁茂如昨,毛驴悠行其中,金银匠铺叮当敲打,时有所闻,中世纪都城的阿拉伯民风民俗,在这里还是那样原汁原味。</p> 毛驴,古城老街居民,唯一获准用来驮运物品进出的帮手。 <p class="ql-block">古城梅克内斯的<b>曼苏尔门</b>,名头显赫,伊斯兰风格的马赛克嵌饰与石纹雕刻,精美,精细,此门为通向苏丹王宫的主要入口。今天看来,门前的通道委实不宽,与古城窄巷并无太大差异。</p><p class="ql-block">记得网文有载,说此门的设计者曼苏尔原为基督徒,之后才改信伊斯兰教的。这座城门是否带有几许“伊斯兰教战胜基督教”的宗教含义,或为调侃,亦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b>沃吕比利斯遗址 </b></p><p class="ql-block">蓝天,荒原,青草,三两罗马柱,一座凯旋门。残缺荒凉之中,隐隐可见柏柏尔人古都曾经的宏伟,古罗马帝国铁骑已然远去,非洲行省首府不再。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给了古都行省致命一击,留下漫山遍坡的残垣断壁,却也网开一面,仍然留下古罗马都城废墟少见的规模性与完整性,是为专家所称"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城市遗址"。</p><p class="ql-block">遥想公元前的当年,古城鼎盛,居民多达2万人,该是世界级的大城市了吧?</p> 荒原蓝天,岁月无情,零落残留的罗马柱,依旧高大,也还挺拔,奈何有些英雄迟暮了。 <p class="ql-block"><b>古城遗址地标:凯旋门 </b></p><p class="ql-block">据说建于罗马人在此的鼎盛时期,公元217年。未料不久,罗马人渐走下坡,慕然淡出地中海南岸。</p><p class="ql-block">据考古专家分析,古城在此界分为二:一为生活区,大大小小的民居和零售商铺充斥其间;二为公共区:议政大厅、主神庙、公共浴池、油坊、面坊,皆有遗址可考。</p> 传说中的市政厅所在 柱向蓝天,你真的还想再活千百年?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样的马赛克镶嵌画,遗址这里大约总共有300多幅,内容多为罗马神话的图解,图案精细入微,有些色彩还可辨可识。古城露天,岁月上千,阳光曝晒和雨水侵蚀是怎么给抗住的?那时的马塞克,质地特别硬核?当年的镶嵌技艺,令现代技术蒙羞?</p><p class="ql-block">有些凌乱,迷思、不解与赞叹更多。</p> <p class="ql-block">艺术中的倒骑毛驴,以传统的马赛克嵌饰表现,精细精美,历千年尤自焕彩。</p> 公共区主神庙遗址 前方,是古城曾经的大门所在,条条大路通罗马。 <p class="ql-block">这位长衫仁兄,一直尾随很紧,被我从后面观察了许久,担心他是摸包客。来到公共浴池遗址处,一言不合,他竟然跳将下去。哈哈,这体态语言,秒懂 -- 那是曾经的浴池,您是景区的陪导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蓝城</b><b>菲斯 </b></p><p class="ql-block">阿拉伯语的Fez一词,意为"金色斧子"与"肥美土地"。</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摩洛哥四大王城之首,北非史上第一座伊斯兰城市,摩洛哥千年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存留完好的老城,是中世纪城市的经典,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菲斯古城入口的布日卢蓝门之蓝,古兰经经学院与卡鲁因大学马赛克嵌饰之蓝,老城九千多条窄巷仄街的壁墙之蓝,叫做<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菲斯蓝</span>。</p> <p class="ql-block">菲斯古兰经经学院</p><p class="ql-block">庄重, 典雅,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857年,古都菲斯从此进入荣耀的黄金时代。石雕,木刻,马赛克,莫不精雅极致,却又平淡内敛。<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兰经经学院,与卡鲁因清真寺暨大学一道,大隐于世,于喧嚣嘈杂之地,市井纷纷深处,流淌出思想与精神的清流。</p> 和谐华美 对称自在 山坡上的古城民居 <p class="ql-block">Chouara 皮革染坊,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臭的皮革手工作坊,顶级的皮革手工鞣制工艺始于12世纪,至今依然在生产世界级的皮草。</p><p class="ql-block">从一条拥挤不堪的小巷,一处不甚起眼的店铺登楼,门口有人递来一小把薄荷,傻傻的楞没接。结果一路屏息速奔,还是被染坊"臭名远扬"的"香味"熏得狼狈不堪。</p> <p class="ql-block">迷宫般的街弄,打望可以,走丢了肯定不好玩。手机无信号,不识阿拉伯语,得步步跟紧地陪的队旗才行。</p> 阿拉伯庖丁,解羊之中,菜墩有点穿越,很现代的嘛。 藤编器具,蓝白红灰黄,五色集合。 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器皿。 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div>这不就是复活的天方夜谭吗?记忆中的《一千零一夜》,卷帙诡异;眼前的阿拉伯世界,鲜活生动。<br></div> <p class="ql-block">人流如潮的商铺小街,往来居民摩肩接踵,一脸笑意,一脸享受,古城的生机,古城的活力,千年之后,好好的,都在。</p> <p class="ql-block">我们紧随当地导陪身后,挤进挤出,时不时还侧身贴墙,让行无名巷道的对面来人。时间凝固,脚步在挪动,身心已然穿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卡鲁因清真寺暨卡鲁因大学</b> <i>团友借图一 </i></p><p class="ql-block">在一处拥挤不堪的三岔路口,来来往往的古城居民与游客比别处更多,驮着货物的小毛驴也在人群中穿行,动辄与人劈头照面。心头有些着急,害怕掉队,害怕迷失,没能抓拍下这所大名鼎鼎的经院与古老大学的特别景象。</p><p class="ql-block">好在有手快眼快的细心团友,必须<b>特别致谢</b>您各位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i>团友借图二</i></p><p class="ql-block">循例,非穆斯林止步门前,不得而入。</p><p class="ql-block">据说,清真寺规模宏大,居菲斯第二;文献有载,大学历史悠久,早出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200多年,早出英国牛津大学近400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官宣认可的:全世界最古老,也是最早授予学位的高等学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认定:卡鲁因从修建伊始就是一所高等学府。</p><p class="ql-block">"<b>当整个欧洲还沉浸在黑暗中时,菲斯的灯火早已通明</b>。"网言如斯,在8-13世纪500年间的伊斯兰黄金年代,世俗知识与精神信仰,开启宽容与开放中的文化传播交流,这所最古老的大学功莫大焉。即使以西方世界的视界,把阿拉伯数字、文化以及包括数学和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介绍到欧洲大地的第一人,就是卡鲁因大学最有名的校友: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Sylvester II)。</p> <p class="ql-block"><i>朋友借图 </i></p><p class="ql-block">朋友“理工男”,随另一个团从西葡过北非这边来的,时间小有交错。他说,在菲斯古城时,居然给让进去了一小会,拍下此图,虽然并不特别肯定进的就是这所古老的大学。</p><p class="ql-block">要特别感谢他的这张精彩分享。此图若有失位,并非学校内景,责任在我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天空小镇舍夫沙万 </b></p><p class="ql-block">又见小镇,蓝色无处不在,蓝色铺天盖地。</p><p class="ql-block">红城马拉喀什的马约尔花园,还记得,是那种法兰西调调的精致蓝,有浓郁艺术家气质的典雅蓝。在舍夫沙万,专属北非地域的乡村蓝,蓝得满坡遍地,蓝有浓淡交织,无关雅致,却有奔放、仁爱与包容。据说二战期间,犹太人来此避难战火,他们抹蓝房屋,抹蓝街道,抹蓝的是心中和平的天空与天堂。</p><p class="ql-block">如今,定居在此的犹太人也许已经不多,蓝色依旧在,蓝色天空小镇,就是舍夫沙万。</p> 蓝得炫目 <p class="ql-block">随意 任性 就是这一抹乡村蓝</p> 老人笑脸 岁月静好 就在蓝天与蓝壁之间 小街静谧 蓝色招摇 绿树 蓝街 大清新 小镇深处 疏淡亦蓝 天阔 纯净 永恒之蓝 宣礼塔 亦是白与蓝 <p class="ql-block">在舍夫沙万,似乎就这家店铺不怎么蓝,有些红,有些火。</p><p class="ql-block">路过,好一阵欢呼雀跃,团友笃定午餐在此。</p><p class="ql-block">结果,小伙伴们想多啦。</p> <p class="ql-block"><b>丹吉尔</b></p><p class="ql-block">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古城与港口,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汇处,往右 -- 地中海,往左 -- 大西洋。</p><p class="ql-block">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中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宽仅11-15公里,东进地中海,西出大西洋,船舶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p><p class="ql-block">摩洛哥5日行,在此收官。</p> 清晨,漫步海边,回望依山顺坡的丹吉尔新老城区,又是一座白城呐。 海港新城丹吉尔,得海峡连接便利,满满欧陆风情,高楼林立,街道宽阔。 <b>卡斯巴大灯塔 </b><div>立于非洲大陆极西北的角落,标志直布罗陀海峡,标志浩茫大西洋与温润地中海的交汇,灯塔为界,此亦“非洲之角”。<b><br></b></div> 非洲洞入口 <div><b>非洲洞 </b><br></div>因洞口形似一幅反置的非洲地图,连左下方的小洞,也与马达加斯加岛形似,故而得名。<div>大名赫尔克里溶洞,也有叫它大力神洞的。属于地理学意义上的海蚀洞,常见于海崖上的岩石裂缝发育处,因受海浪千百年的不断冲击,岩石不断碎落而成。</div> <p class="ql-block"><b>老城麦迪拉 </b></p><p class="ql-block">快速发展起来的麦吉尔,如同我们一路走过的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以及拉巴特等地一样,也有一座麦地那老城,存留有阿拉伯城镇的传统与活力,规模略小一些。</p><p class="ql-block">麦地那,阿拉伯语词的音译,作专有名词用,是与麦加、耶路撒冷并列的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泛指使用,即为“城镇”或“城市”之意。</p> 阿拉伯集市 伊斯兰街景 熙熙攘攘小巴扎 一路向上,丹吉尔城堡拱门之外,面朝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波澜不兴,就在眼前。 滨海的老城大索科广场上,卡斯巴城堡遗址气势非凡。 高墙城堡尤巍然 从高处步下丹吉尔老城,下午一点就要登船,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启欧陆两"牙”两国行旅。<div>两颗“牙”的国名汉译,一直存有争议。英语的Spain也好,西班牙语的Espana也罢,音译成中文,如何就从了西班牙的?还有Portugal音译过来的葡萄牙,英语跟葡语里面,明明也都无"牙”的呀。</div><div>横渡海峡,祈愿风平浪静,顺风登上亚欧大陆。</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拍摄:岐山 行者无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辑成:行者无疆 20240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鸣谢: 团友 导游 地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