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布达拉宫杨家堂

【流梦~】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小雨转晴 </p><p class="ql-block"> 车行杨家堂途中,看到有许多车子已返程,司机们纷纷叫我们别往村子里开,说村停车场已虚无席坐。我们看着盘山公路边停满也停满了小汽车,决定到前面宽阔一点的地方调头,好在那地刚好有一空位,立马停车走人。看来杨家堂江南小布达拉宫的名声在外,人气挺旺呀!</p> <p class="ql-block">松阳杨家堂村口美景</p> <p class="ql-block">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  松阳县杨家堂村,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村落整体坐东朝西,风水布局相当明显。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杨家堂现有99户311人,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高山茶叶、水果为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勤劳的杨家堂人顺着山势一级级向上延伸,建起了"阶梯式"的民居。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伸展高层200米,逐步形成了五层18幢土木架构的气势宏大的清代民居群,有着江南小布达拉宫的美称,令前来游览的人们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小学遗址</p> <p class="ql-block">母子情深</p> <p class="ql-block">夫妻树~500年树龄和300年树龄的古樟</p> <p class="ql-block">望树</p> <p class="ql-block">背靠大树好乘凉</p> <p class="ql-block">清代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筱隐</p><p class="ql-block">家堂·喜闻故人来</p> <p class="ql-block">百年马尾松和百年樟树相偎依[偷笑]</p> <p class="ql-block">返程</p> <p class="ql-block">小白白也来凑热闹</p> <p class="ql-block">爱摆拍.超萌小帅哥</p> <p class="ql-block">  杨家堂村的古民居内没有浮华的牛腿雀替,鲜有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其独特之处是每幢老屋的院墙上端,一律用毛笔书写着《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孝悌力耕》及《宋氏宗谱家训》里的文字,体现了宋氏一族"勤于耕作笃于读的传统思想。"墙头文化"对杨家堂人的熏陶和影响是至为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为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至为珍贵的教育范本实体。</p> <p class="ql-block">  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以看到,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於呈回,1655年(清朝顺治12年),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迁居杨家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樟交堂</p> <p class="ql-block">准备返程</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江南小布达拉宫,已经下午3时,我们准备返程啦!结果刚开了没几步就堵车了,因为进拐进杨家堂的乡间公路很窄,很多地方只能一辆车通行。进村的和出村的车子一多就堵车了。还好有交警叔叔在前方指挥疏导,杨家堂到主路的1.5公里滑行了半个多小时,到了主路才通畅,看来得招宽进村公路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返程时堵车有点小遗憾,但今天的收获还是蛮不错滴。至此,酉田~松庄~杨家堂,古韵山村秘境三都之行圆满结束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