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司马迁

大地情怀

<p class="ql-block">司马迁,闻其名甚早。这是一个曾经记忆遥远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上中学的时候,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之时。所有学校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第一课,必须是“天天读”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天天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伟人的著作。其中读的最多的三篇,就是那时称为《老三篇》的文章。</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是其中的一篇。伟人在这篇文中写道:“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这个陌生而伟大名字,在那个年代,以这样的学习形式,就在一个尚未完全成年的中学生记忆里,留下了朦朦胧胧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青葱岁月里关于司马迁碎片化的零散记忆,经过几十年零零碎碎的汇合,沉淀。到现在已经不是只停留在司马迁这个名字的认知和理解了。</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和他亲自执笔完成,流传后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在史学,文学史上伟大奠基和深远历史影响。随着认知的加深,逐步印象深刻,仰慕愈深。</p><p class="ql-block">《史记》全篇长达52万字。这个数字放在今天的电脑时代,也属于鸿篇巨作。更况乎司马迁是在2100多年前,竹简木椟的农耕时代。</p><p class="ql-block">这几十万字的巨著中,把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尽揽书中。</p><p class="ql-block">《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纪传的先河。把中国历史正史记载的时间从汉武帝时期向前推写记载了三千年,为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做了最早系统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史记》至问世至今,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无人问疑。</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墓和祠位于韩城芝川镇。</p><p class="ql-block">五十年过去了,今天来到了司马迁故乡,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这个时候距司马迁离世已有400年了。距今更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进入司马迁祠有一必经石桥—芝秀桥。从古雅朴美的桥名,大概知道这是一座有历史的桥。桥头有一石碑记之。芝秀桥最早修建明隆庆年间,因水毁多次重修。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过了芝秀古桥,脚下是一条几百米石条铺成的古道,古道旁扎根在石块中之间的青松挺拔,护佑在古道二侧。松间的清脆的鸟鸣,给山间营造了宁静惬意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宽大的石条上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苍老残旧,凸凹不平。因古道在司马迁祠墓的旁边,这条古道也被称为“司马古道”。</p><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座现代建筑中已经不常见的砖石木制牌坊呈现眼前。古朴厚重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遒劲有力。穿过这个牌坊,一条由大小青石铺砌的上山之路,蜿蜒如蛇,直通山顶。</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和墓建在一座高地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层递而上。从下面仰望,让人似有高山仰止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青石铺砌的上山之路,坡度在30度以上。我抬头仰望有多少个台阶,一眼望不到尽头。弯弯曲曲,直通山顶。对于腿脚不好的人来说,爬这样的山路,真是个艰难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后来看到介绍,从祠门开始有99级台阶。才能达到山顶的祠墓。古人视九数为最大,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大概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艰难一生才完成的《史记》。</p><p class="ql-block">腿力不逮,把全部精力投入爬山,也是三步一喘,五步一歇。累,就少了一点乐趣。累,少了一点从一到九九的计数攀升感觉。累,也少了一点历经九九,至尊至顶的心理享受。整个过程就是一累,二喘,三休息。</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级台阶攀爬至顶。回首山下。几个牌坊座落台阶之中。“史笔昭世”这个匾额的门楼应该是司马迁祠的祠门。四个大字,字体清朗,格调高雅。</p><p class="ql-block">站在司马迁祠墓的最高端,登高望远,东有黄河长流。西望群山连绵,眼前京昆高速横空而架。自然景观壮美秀丽。山环水抱,气象万千。还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祠院后面,苍松掩映着一座圆形的墓茔。其实司马迁并没有葬在这里。因为司马迁死亡之年,死因史料均无明确记载,至今成谜。说司马迁逝世于公元前87年,终年56岁都属推断......</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青年时代,各地游学,博览史书,累计素材,厚积而发。</p><p class="ql-block">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接替其父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为兵败匈奴的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判宫刑(阉割生殖器)。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重做中书令。</p><p class="ql-block">面对天大的冤屈,不抱怨,不颓废。放弃一切。发愤著书。司马迁似为史而生,为史而活。即使阉割了身体,也阉割不掉骨气和奋进。身遭大难也不放弃。他不妄虚美、不隐私恶。无私无畏,秉笔直书,笔耕不辍,历经16年。终在55岁的时候,撰写完成传世经典《史记》。</p><p class="ql-block">毕生心血,贯于笔墨。传世之作,后人皆服。高山为之仰止,景行为之行止。L</p> <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圆冢,四周松柏青青,寂静无声。一生为史的伟大之人,而自己却青史无留。死后不知身归处,唏嘘感慨,莫过于此。</p><p class="ql-block">其实司马迁家乡的山,千年昂首挺立,不正是史圣司马百折不饶的伟大精神。司马迁家乡的水,从古至今源渊流长,不正如《史记》一样,灌溉于世,影响后人。</p><p class="ql-block">天地之间的司马祠宇,依然如你刚直不屈屹立在翠柏环抱之中。</p><p class="ql-block">司马太史公的人格、文章、成就如千秋伟业,高山仰止,超拔于群。</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参观完,匆匆下山。赶到《史记》纪念馆。这里详细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读历史要从《史记》读起,是有依据的。司马迁的《史记》写下了中华民族的谱系。《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不仅奠定了我们的历史,还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脉。</p><p class="ql-block">通过《史记》,我们今天了解了三皇五帝一直接续到尧舜禹,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脉所系。</p><p class="ql-block">《史记》中,“十二本纪”写帝王政绩,“三十世家”写诸侯兴亡,“七十列传”,写司马迁之前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各路英雄的事迹。</p><p class="ql-block">中国明确文字记载五千年历史,史书无数。唯有《史记》以经久不衰的文风,至今传诵上口的文笔,傲然屹立于史学、文学之巅。</p><p class="ql-block">所以今天的人们如此评价司马迁,如果没有司马迁及记述了半部中国史的巨著《史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少了三千年。</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做后人誉称为“史圣”。</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人创造的。世间最极致的风景,其实是人。读史书,最大的乐趣是在那些震古烁今人物的身上。 </p><p class="ql-block">通过《史记》,我们今天才了解到,秦六代明君持续接力,历时140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开篇。</p><p class="ql-block">以及西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的生平帝史。</p><p class="ql-block">通过《史记》我们才听到,那句充满激情和勇气的经典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成语和典故都来源于《史记》。我们中学学习的文言文,依然有一半以上都来自《史记》。</p><p class="ql-block">通过《史记》我们才知道汉高祖刘邦。中国古代一个小混混出身的乡村小吏,如何从平民起家成为帝王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我们才知道了口口相传至今的的楚汉争霸。才有了流传至今,一个少年创业,征战四方,天下无敌,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尽显悲壮的三十岁西楚霸王项羽。</p> <p class="ql-block">参观出来想起史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我们那个时代天天诵读的经典语录。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很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生成长,学习生活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参观过后突然悟到。2000多年前,司马太史公写出这样的名句。当时虽是广义的写他人。</p><p class="ql-block">其实今天看来,这也是太史公生前自勉自励,死后留给自己最简单最准确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一人,一生,一书,一代一代传天下。</p><p class="ql-block">离开司马祠的时候,夕阳西下,落日正红。一个小朋友站在司马迁高大的塑像下照像,这不正是代代传承,历史延续的缩影。</p><p class="ql-block">真心希望今天写史的人,以司马迁为范。续写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把真实,波澜壮阔的今天记载下来。千秋万代,永远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