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遐思

甸河小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记忆中家里的端午节特别隆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仪式感满满,外婆早早的买了糯米(也叫江米),让舅舅去田野摘来粽叶,清洗干净,再放到锅里烧开的水里煮一下,捞出后放在新挑来井水的桶子里,等凉一些米也泡好了的时候,我和表妹们就会成为外婆和舅母的助手,忙前忙后的整理粽叶,刚开始整理的时候以为两片或三片叶子整整齐就可以了,外婆说叶子有正反面,不能把背面整到正面的,从此以后的每年我都会是整理工作做的最好的,直到我去县城的一中上学。包好的粽子放在大一点的铁锅里加上适量新挑来的井水,用柴火煮熟后并不立即捞出来,第二天早上才捞出来,我最喜欢外婆揭开锅盖的刹那间,锅里喷发出的清香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端午节我的姨姨们也不会闲着,早早的准备各色丝线,各种颜色的绸布,香草、艾绒和丝绵等填充物,在外婆的指导下,和外婆一起做各种花色的香包,香包还分软硬两种,硬香包除了里边填塞的东西和软香包一样外,还会另外用硬纸壳先叠出香包雏形,再在外面缝上颜色适合的绸布,完工的香包有枇杷、仙桃、瓢子(属于蔷薇科草莓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西秦岭一带)、蒜疙瘩、佛手、绣球、粽子、荞麦、鸡心、肥娃娃、猪头、簸箕、芭蕉扇……每一个都栩栩如生,我们自然也会忙着,用各色丝线做手腕脚腕戴的花线绳。除此之外,外婆还会发面烙花圈圈馍,花圈圈馍是直径约十五公分左右、中间去除直径约三四公分圆心的圈形饼,在烙之前饼子边缘折出均匀的花边,在饼子上用红黄绿三种颜料印上如梅花、兰草之类的花,熟了的饼子上就会有彩色的各种花,端午节的那天如果不是周日,我们都会拿到学校吃,有些比我们小的孩子还会戴到手腕上。端午节这天,我们还会穿上新衣服,姨姨们把搭配好的一串香包,缝在我们衣服的左肩膀上,手腕脚腕戴上花线绳,和同学或街坊邻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互相欣赏,也似乎在比较着看谁家的大人手巧、做的香包精致漂亮,我们也听长辈们说戴香包和花线绳,是为了避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尤其是蛇,看见我们戴的花线绳就会逃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艾草自然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东西,据说端午节这天带露水的是最好的,所以外爷和舅舅会在凌晨四点多出发去割艾草,每年都想着在端午节早上跟上他们去,可每年我都会在一股飘进卧室的艾香中醒来,我自然会在大门、房门和窗户上已经插满艾草的失望中去上学…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我终于可以在每年的端午节,早早的去离家不远的山上割艾草,插满门窗之后去上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查资料得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纪念的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捉鬼的钟馗、《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但无论是哪一种起源,都能让我们再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少时,对每个节日总是充满期待和喜悦,童年的生活和记忆,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让我对端午节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会想起我的外爷、外婆和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会包粽子、割艾草插在门窗,不会做香包,便在街上买了给孩子挂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给往日平淡的生活平添一份特殊的仪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边五彩缤纷的香包、淡淡的粽香和浓浓的艾香以及童年深刻记忆中的花圈圈馍,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端午味道,也深藏着动人的传说、世代延续的传统和人们千年的祈愿___端午安康!平安幸福! 年年如意 !岁岁平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