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五)滇西抗战风云

平衡木

<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到1945年1月,云南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滇西抗战”,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云南在八年抗战中曾是大后方,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侵占了怒江以西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为了保证滇缅国际通道的畅通和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中国十万远征军1942年急驰缅甸抗日,并在1944年5月-I945年1月发起了大反攻,在怒江西岸浴血奋战、惨烈战斗,取得滇西抗战全面胜利,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将日寇逐出国境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早有向往这片神奇而热血的土地,云南行的第一站就是龙陵。</p><p class="ql-block"> 地图中间偏左的一条蓝色就是怒江。</p> <p class="ql-block">从广州--大理--保山 汽车--龙陵</p> <p class="ql-block">  汽车从保山往龙陵,通过怒江大桥后,进入怒江西岸,当年滇西沦陷地区。</p> <p class="ql-block">  保山--龙陵124公里距离,延绵的高黎贡山,蜿蜒曲折的公路,数了一下,共18座穿山隧道,可见地势之险要。</p> <p class="ql-block">  到了龙陵,转而包车走滇缅公路,去往惠通桥、滇西抗战遗址(松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滇缅公路--血肉铸成的抗日生命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滇缅公路是中国云南省--缅甸的公路,起点昆明,终于缅甸的腊戍,全程1146.1公里,云南段昆明一畹町,全长 959.4公里。 </p><p class="ql-block">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修建一条能够通往国外的通道,让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在 “一切为了抗战”的口号下,云南省调集了近30个县的各民族劳工约20万人来修筑滇缅公路。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为青壮年大都应征入伍了。他们以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于1937年底动工,历经9个月,以牺牲3000多人,伤亡总计万人以上为代价,终于筑成这条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命线,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赢得了战局的主动。</p> <p class="ql-block"> 修筑滇缅公路,当时美国人用先进设备建设也需三年,而中国人用简陋的原始设备只用了9个月。当时英国人惊叹,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p><p class="ql-block"> 修路用的压路机械--大石碾子</p> <p class="ql-block">  畹町“边关文化园”大门两边分别矗碑:史迪威公路中国段起点、滇缅公路中国段起点。</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公路: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经缅甸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命名为中印公路,也叫“史迪威公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龙陵县城到松山遗址39公里,这个路牌标明,离松山遗址还有6公里。</p> <p class="ql-block">  公路还保留当时修建的碎石路面,汽车跑在上面一直是颠簸的。司机介绍,早几年曾有维修,只是加宽了路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往惠通桥,回程再去松山抗战遗址,途中停车,身后一片是松山,隐约可见松山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在高黎贡山,松山子高地顶峰海拔约2010米,到谷底的惠通桥海拔约400米,高差1600米,公路里程约35公里,直线距离5公里,由此可见怒江峡谷的深度。 </p><p class="ql-block"> 在山腰观景台俯瞰怒江峡谷--横跨怒江的大型桥梁是“大瑞铁路”(大理-瑞丽)的重点工程,全长1024米,江面到桥面高230米,桥的两端都是隧道--对面是高黎贡山隧道,这边是金刚园隧道,桥面上会设一个四等车站;江的右边还有惠通桥,被山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穿越了中国最险峻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公路的这段,号称“老虎嘴”。老虎嘴一面是水流湍急的怒江,一面是绝璧千仞的大山,只有在绝璧上开出一个豁口才能以最小的工程量贯通公路上方石崖悬出路面,犹如虎口。</p> <p class="ql-block">  牺牲虽然是巨大的,但是这条公路的意义却非同凡响,我国靠着滇缅公路这条后方的“输血管”,依然获得了充足的补给。从1938年开通公路至1945年日本投降,滇缅公路先后共计运输物资50万吨;并且1942年日本侵入缅甸南部,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启程,通过滇缅公路乘着卡车奔赴到了缅甸战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惠通桥--改编抗战史的传奇之桥 </span></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3日,日军铁蹄从畹町踏入国土。5月5日,远征军工兵营接到命令装好炸药,随时准备炸毁惠通桥。</p><p class="ql-block"> 当时车辆、逃难人群等争相过桥,撤往东岸;日军也派出了先头部队,假扮老百姓,混在逃难人群中。由于人车雍塞,秩序混乱,守桥官兵与过桥人员发生冲突,混入的日军以为身份暴露,向守桥部队开火,岸上的战车也向惠通桥快速开来。千钧一发之际,营长张祖武果断下令炸桥,桥面瞬间坠入江中,日军装甲部队越桥东进直捣昆明、重庆的企图就此破灭。当时,日军大部队只要再有1分钟,就可占领桥头堡了,及时的炸桥,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一分钟改编抗战史”。</p> <p class="ql-block">  惠通桥明朝末年修建时为铁链索桥,它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捐资修建现代钢索吊桥。1938年修建滇缅公路时扩建为公路桥,为确保抗战期间西南后方交通线的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对桥梁进行了全面修复。</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惠通桥下游修建了钢混结构的红旗桥,惠通桥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松山--中国抗战彻底收复的第一块国土</span></p><p class="ql-block"> 松山雄踞怒江西岸的龙陵县腊勐乡,海拔2200米,山势险峻,山峰棋布,地形十分复杂。日军侵入滇西后,松山被构筑成坚不可摧的防御堡垒,顶峰炮火可控制怒江两岸滇缅公路70公里,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地, 易守难攻,被西方记者称之为“直布罗陀”和“马其诺防线”。</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松山战扬,不仅是国家抗战中、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如今建成松山抗战遗址纪念园,里面建有多座标志说明碑和遗址说明碑,让我们参观之中,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我远征军将士的英勇!</p> <p class="ql-block">  在松山一个垭口朓望,前临怒江大峡谷,隐约可见谷底的怒江。远处高山是怒江东岸,筑有远征军阻击日军东移的江防阵地。</p> <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发起了对松山的进攻,历经95天,发起总攻10次,9月7日取得完全胜利。国军共伤亡7763人,毙杀日军1340人,敌我伤亡比高达 1:6.2,可见战斗之惨烈。</p><p class="ql-block"> 松山之战,以战役的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p> <p class="ql-block">  远征军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 弹痕累累的见证树</p><p class="ql-block"> 这是棵百年老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70多年前的松山之战,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下了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根部的树洞是炮弹轰炸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树身上的弹痕</p> <p class="ql-block"> 这棵小叶细榕的下半部也被弹片削了一个大洞。</p> <p class="ql-block"> 在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几百米的小松山上, 建有远征军雕塑群,与松山主峰子高地战场遗址遥相呼应。雕塑群由广东佛山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先生自掏腰包200万元制作并捐赠,工程历时一年多。</p><p class="ql-block"> 整个雕塑群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兵、炮兵、老兵、女兵、娃娃兵、将军、盟军、战马等12个方阵,共有402座雕像。这些雕塑按真人尺度1:1.2比例用钢筋混凝土塑造,场面壮阔,犹如“现代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  娃娃兵方阵有21座雕像,是根据一位美军记者拍摄的一张真实历史老照片为蓝本设计的。照片里的小兵叫李占红,当时只有 13岁。</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栈道参观松山子高地为中心战场的前沿阵地--有日军修建的简易公路及纵横交错的坑道和猫耳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腾冲战役是滇西抗战的另一重要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起到9月14日,历时127天,比松山战役时间更长,所经大小战役 40余次,以国军将士伤亡18305人,其中阵亡9000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军约2800人,收复了抗日战争以来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由腾冲籍的老同盟会员李根源倡导,1945年在腾冲叠水河畔小团坡下落成了这座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国殇墓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埋有9000多远征军烈士的忠骨,排列着3000多个墓碑,他们的壮烈牺牲“碧血千秋”;这里有祭拜英烈的“忠烈祠”,上檐下悬有蒋中正题写的“河岳英灵”匾额;在小团坡山顶上,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烈士纪念塔”,下半部“民族英雄”几个大字是李根源所题。</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右侧,有全长133米的“中国远征军名録墙”,上面镌刻着10多万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及所有参战的游击队、民众、协同单位人员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腾冲照片均拍于2014年)</p><p class="ql-block"> 在德宏州芒市雷让山上矗立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抗战名将宋希濂题写碑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滇西抗战中,还有“南洋机工”这个群体的历史功勋,将千秋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在瑞丽市畹町镇的边关文化园中还有个园中园,即“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公园”,是集碑、馆、园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以纪念抗战时期响应祖国号召,从南洋归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物资的3200余名南侨机工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泛指东南亚一带,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地。“机工”是指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人的统称。</p> <p class="ql-block">  上了台阶的坡顶上,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雕像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后的纪念亭中,南侨机工事迹浮雕墙及回国机工名单。</p> <p class="ql-block">  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华侨机工抗战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雕塑,雕塑碑座很像滇缅公路“24拐”段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38年中日战争局势图--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祖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都落入敌手,陆诲通道、空中走廊都被日本人封锁了。日本人企图包围困死中国。生死存亡时刻,云南省主席龙云主持用短短的9个月时间,将滇缅公路修建完成。</p><p class="ql-block"> 但滇缅公路修建后,又面临一重大难题,缺乏会熟练驾驶和修理汽车的技术工人。宋子良急电陈嘉庚先生,希望能帮助招募汽车驾驶及机修工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7年2月,南侨总会发布征募机工通告“本总会亲接祖国电,委征…,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严格的招募条件加上低薪酬,丝毫没有影响机工们报国热情,这些机工们大都来自富裕的家庭。经过严格筛选,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蹈海回国运输抗战,成为我华侨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蔚为壮观的跨海救国“大行进”!</p> <p class="ql-block">  同时,南洋华侨还积极大力捐款捐物,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支援祖国抗战,他们的捐款总额超过54亿,占全世界华人捐款的2/3,平均每月向国内汇款达2500万元;通过滇缅公路向国内输送50多万吨战争物资。</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1, 1, 1);">纪念馆中这张图片上的数字告诉我们,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开支18亿,南洋华侨捐款就有11亿,占了军费开支的61%。</b></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的故事:</u></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雪娇是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仅有的5名女性之一。她祖籍福建安溪,曾就读厦门大学,回到马来西亚槟城当老师,生活安逸。招募南侨机工时,她想父母一定不答应,于是瞒着父母改名换姓报了名,临行前,才给父母留下一封非常感人的信(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爰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仿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span></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爱国华侨梁金山--</u></p><p class="ql-block"> 1935年捐资修建后来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抗战期间又捐献了120辆美国道奇军用卡车,还多次捐款现金。解放后,将自己最后创办的一家银行股份全部捐给国家,个人却过着非常清贫俭朴的生活,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华侨身处异国他乡,在祖国危难时刻,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实在是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  机工们行驶在滇缅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  陈嘉庚在延安欢迎会上致词,并受到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是多级组织和多个团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俯瞰畹町小城</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壮阔秀美的祖国大好河山,也喜欢这些记录了历史的图片和文字,面对历史,在沉思中让思想和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