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蓬莱

海风

<p class="ql-block">温州市区瓯江中游的江心岛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东山的东门屿及台湾台东的兰屿都极负盛名,因为郑成功曾在这四屿练兵,故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面积7万平方米,屿上有双峰对屿,两山头各立一塔,东塔建于唐代,西塔建于北宋,双峰之间有始建于唐代的江心寺,云水环绕,古木参天。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p> <p class="ql-block">轮渡开船前,一句江心屿的广告语印入眼帘:中国诗之岛,东方佛之屿,世界古航标。这三句话较好地介绍了江心屿。</p> <p class="ql-block">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文人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p> <p class="ql-block">谢公亭位于西塔山下,紧邻江边,坐亭中可以看天上云卷云舒,望江中潮起潮落,艇舸争流,鸥鸟竟翔。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政暇频游江心屿,常在一座石亭中观景,后人建谢公亭,为之纪念。亭柱有两副楹联,“两峰涧合原青老,孤屿诗多首谢公(王瓒)”“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杜甫)。”</p> <p class="ql-block">东晋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p> <p class="ql-block">浩然楼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一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二说与孟浩然有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p> <p class="ql-block">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菩萨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一</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号梅溪。</p> <p class="ql-block">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p> <p class="ql-block">岛上随处可见温州的市树榕树。</p> <p class="ql-block">在江心屿谢公亭旁临江靠堤处有一棵神奇的古木:樟抱榕。樟树根系紧紧贴抱榕树根,连理生长。樟树的树龄已有1300多年,榕树也已超过500年。</p><p class="ql-block">这棵著名的“樟抱榕”是温州人共同的回忆。它是一棵有故事的树。在古老的传说和流传的戏曲中被奉为“救命树”“爱情树”。早在唐朝,这棵樟抱榕的樟树便已扎根江心屿,大约明朝,榕树便来到樟树身旁,“相依相偎”,由此也衍生了许许多多关于它们的传说,在这些传说里,高大的樟抱榕是正义的化身,爱情的见证。在被誉为浙南版梁祝的温州地方戏曲《高机与吴三春》中,纺织工人高机和富家千金吴三春冲破束缚,从龙泉一路私奔到江心屿,在樟抱榕下,他们倾诉衷肠。</p> <p class="ql-block">1997年东西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p> <p class="ql-block">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p> <p class="ql-block">东塔下的宋井。</p> <p class="ql-block">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p> <p class="ql-block">上岛可见英国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p> <p class="ql-block">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p> <p class="ql-block">西塔旁的归鹤亭呼应杭州西湖孤山的放鹤亭。有诗曰:孤屿孤山亭两个,一归一放鹤千秋。</p> <p class="ql-block">西塔下的一桥踌跨湖而设,北上石阶,犹似登塔,至塔顶,塔巅白云,桥下水雾,飘忽相交,确有凌云之感,顾名“凌云桥”。临桥仰望东西古塔,高耸入云;俯视湖面,毕波荡漾,石蛙待跃,双塔倒影,云水相映;桥下水波涟漪,游鱼唼喋。站在此处仰望,年久的西塔塔身已经倾斜。</p> <p class="ql-block">共青湖是江心屿北部的一颗明珠,水域面积0.11平方公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温州共青团员义务挖掘而成,不仅是热血时代的青春见证,是当下诗画江心的重要组成。共青湖的建成使江心屿成为了一处“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风景名胜地。</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岛内有建在东峰西麓的原普寂禅院废址上的温州烈士纪念馆。纪念馆碑体用花岗岩石镶面,高15米,远望似两柄直插蓝天的利剑。碑上方正中,镶嵌着一颗五角红星,象征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碑座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东西两侧是分别反映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一代名将粟裕和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部分骨灰安放在浮雕下。</p> <p class="ql-block">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以红旗、人物和山峰为构思主体,形象地刻画出浙南游击纵队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战功卓著的战斗历程。正面雕塑5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战士,高擎红旗,向敌人冲锋,奋勇杀敌的崇高形象。雕塑背面塑造了4名民兵,代表浙南9万多民兵配合游击纵队作战和支援前线的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浙南(温州)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浙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民统治的腹心地区,经历了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发展了党的组织,壮大了人民武装,创建并巩固了游击根据地,使浙南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和新四军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渡江南进的胜利形势下,浙南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于1949年5月解放了全境,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建在西峰东麓净信教院旧址上的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生动展现了浙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出江心屿,我还游览了五马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