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4年5月28日,童行徒步群组织的“童行三门峡”活动,第四站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从地坑院出发,时间已经临近六点,比计划的时间晚了半小时,但贴心的@老四群主考虑到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很多人很难再有机会到此一游,因此还是让车辆稍稍绕了些道,来到了这最后一个目的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的要感谢万能的@老四群主,如不是群主有心,估计这一车人中绝大多数人一生也不可能来到这里,见识这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从停车场出发,穿过一段绿草和鲜花中的道路,崤函古道的遗址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条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石质道路斜卧在山坡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道路中间那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印记,它不仅仅是帮助现今人们找到并确认古道存在的佐证,更是把几千年来祖先们的生产生活铭刻在那一道道的印记里,留给后人去发现,去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于2014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项目共有各类遗产33个,其中中国有22个,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历史悠久、真实、完整的古代道路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这段古道遗址取名很有意思。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的金银山上,但却用了离这里约两公里的石壕村的村名,不为别的,因为石壕村,有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石壕村,听着熟悉吗?估计上过中学的人都会觉得耳熟,耳熟就对了,就是诗圣杜甫著名的《石壕吏》中的石壕村!诗圣杜甫一生坎坷清贫,但他的诗却有些独特的风骨,不像诗仙,全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飞流直下三千尺”、“谁家玉笛暗飞升,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样的佳句,而是像“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贴近生活,贴近穷苦百姓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他的思想和立场展露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人,朝廷是不喜欢的,因而仕途屡屡受挫,乃至最终病死湘江时,家人连运其尸身回家的钱都没有,只能暂时当地安葬,几代之后才有后人将其遗骸迁回老家,听来让人唏嘘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扯远了,赶紧回到正题。崤函古道是古代洛阳到潼关(实际上也是到长安乃至西域)的一条重要通道。据说崤函古道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投入使用,其间经过数千年的淬炼,直到民国年间才最终废弃。</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下,脚踏古道旁的木质步道,几十只小飞虫绕飞在人群前后,一阵微风轻吹,小草摇曳着发出沙沙声,像是在向我们述说着它身边发生的一切。这古道,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数十个朝代更迭,数百个皇帝轮番登场,数以万计的元帅大将诸侯拼死厮杀,几千万乃至数亿的士兵头断血流,几十亿几百亿的平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古道,目睹了大唐盛世的繁华,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悲愤,目睹了五胡乱华的惨烈,目睹了八国联军火炮前慈禧太后的慌乱,目睹了日寇铁蹄纵横华夏的惨剧,也目睹了当今战乱四起的世界里我们身处这方土地的和平安逸。</b></p> <p class="ql-block"><b> 天,快速的暗了下来,群友们意犹未尽的向停车场走去,路边的各色月季绽放着花朵,像是在与我们告别,@惠子、@美人鱼、@清闲等美女们对一种不常见的紫色月季花尤感兴趣,纷纷打卡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回家的车,慢慢的开出了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展示区一路向东驶去,也慢慢开过了路边不远处的石壕村。目视着这个普通但又不凡的村庄,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忽然间,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苍茫暮色中的石壕村,诗圣杜甫一袭长衫,脚踩布鞋,或许腋下还夹了把油纸伞,站在临时入住的窑洞前,目睹着一群官吏和军爷正在抓丁,因战乱造成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村民正上演着一幕幕生离死别,耳边,似乎听到了被抓丁者父母、妻儿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哭泣!</b></p> <p class="ql-block"><b> 冥想中,带着一天奔波的疲惫,进入了安逸的梦乡,待睁眼醒来时,家,已经近了!</b></p> <p class="ql-block"><b>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感谢@老四群主呕心沥血的策划和组织,感谢各位美女帅哥的一路陪伴!群友们,下次徒步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