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蚂𧊅节</p><p class="ql-block"> 巴英村有一个古老而奇特的传统节庆——蚂𧊅节,节日连串祭祀活动整整一个月。据悉,迄今已流传二十一世六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听传我辈祖奶奶廖丽珍的祖父廖力强,系巴英村廖氏家族的开村鼻祖,祖籍河南汝南县。大约明朝弘治年间,廖力强携儿带女自德胜街远涉巴英,安营扎寨之后,开荒种田养家糊口是当务之急。他发现田地虽然靠近巴英河,却不能用河水灌溉,耕作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天下雨。后来,他发觉青蛙叫雨来到,就突发奇想:何不捉只青蛙,养在家里,让它天天叫,天天有雨下?</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刻不容缓,捉只大青蛙放养在自家的水缸里。在陌生的环境里,青蛙孤影形单,惊恐不安,早叫夜叫,“呱、呱”不止。说来也巧,或许是雨神受了青蛙的感化,当年真的天降甘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p><p class="ql-block"> 翌年,廖力强依旧悉心守护青蛙,捉螟虫、蚂蚱、蝼蛄等虫子喂养。还效仿祭祀祖宗的模式敬拜青蛙,嘴中念念有词。而青蛙呼朋唤友的鸣叫,唤来了一大群同伴,叫声此起彼落。自然又是一个顺风顺水之年。</p><p class="ql-block"> 嗣后,廖力强的三个儿子廖胜国、廖胜文、廖胜谋亦乐此不疲参与其中,当作“家业”传递。廖胜国的两个儿子廖五经、廖五桂又接力传棒,但已把青蛙放到田间自然繁殖,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农作物开耕时,先烧香敬奉青蛙,祈求青蛙保佑给风给雨,让人间风调雨顺,让他们家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我大约长到三四岁时,巴英廖氏家属数代演进祭拜青蛙的习俗,已经演化成壮话的“娅圭”“蛙婆节”“求蛙节”,汉话方言叫“蚂𧊅 节 ”。</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的大年初二,天刚破晓,村中组织活动的长老卜愣就挨家挨户喊叫:“雅圭咯!”即“出去找青蛙啦 !”</p><p class="ql-block"> 众人就纷纷从家中出来,佩挂个红鸡蛋,跟随卜愣到河边的田间地头翻土找青蛙。大家屏心静气寻找,都希望第一个找到,博得个彩头。然而冬眠的青蛙都躲在土窝里,不易发现,每每到中午时分才找到一只,大家欢呼雀跃,然后放进用竹筒制成的“棺材”里,高高兴兴带回村,放置在卜愣屋前的小石房里,由长辈供奉祭品烧香敬拜。到二月初二的夜晚,卜愣召集村民在村中间的小路举行葬青蛙(蚂虫另 )的系列活动。路窄人多,攘攘熙熙。我们小孩手持两支短木棍,敲打着追打戴傩面具的“妖魔鬼怪”,木棍声“唝亢唝亢”响,意思是把妖魔鬼怪赶出村。然后老者在村头的樟树脚神秘地埋葬那只棺材,道公念着咒语。而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对起情歌,天亮方散。</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我到了七八岁,“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风暴铺天盖地而来,村民再也不敢明目张胆举办蚂𧊅节活动了,只有老者冒险私下行动,幸免了被批斗的殃祸。</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之后,雨过天晴,迎来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蚂𧊅节得以大张旗鼓地复办。2002年初,我在参与编纂廖邓世家族谱的时候,也着手搜集整理巴英蚂𧊅节的原始资料,也发表了关于巴英蚂𧊅节故事的文章。蚂<span style="font-size:18px;">𧊅</span>节初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经文化部门层层申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壮族蚂<span style="font-size:18px;">𧊅</span>节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上报的资料以巴英村为蓝本,故人们公认巴英村为壮族蚂𧊅节的发祥地和传承地。</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属缔造出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节日,由此巴英村的廖邓氏家属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2013年起,东兰县委、政府顺应群众期望,逐年拨出专款,扶持巴英村兴建蚂𧊅节歌舞表演场地、铜鼓广场、风雨桥、民歌台、亲水平台、步道景观长廊、停车场等设施,形成了如今可容纳三四万人的全国唯一的蚂𧊅节民俗文化景区,满足了民众的企盼,也不断赢得国内外民俗专家、游客、商贾的青睐。中央电视台和东南亚各国电视台均作现场直播,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河池日报年年作宣传报道,台湾同胞组成百人观光团全程参与活动,助推了蚂虫另 节民俗文化的传扬,催生了“蚂𧊅节经济”,群众受益而脱贫致富。也从那一年起,我从不缺席家乡二月初二的蚂𧊅节活动,每每临近,乡亲们都要电话提醒。</p><p class="ql-block"> 2018年初,我受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委托,主编《河池壮族蚂𧊅节》,于次年3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记载了河池壮族蚂虫另 节产生、演进的过程,详细查考了河池各乡村蚂𧊅节活动的仪式、流程、场地、蚂𧊅歌谣、蚂𧊅舞蹈、传承人谱系等内容。经反复比对,巴英村确实是壮族蚂𧊅节的发祥地和完整流传基地。由此,河池市政府给巴英村授予“河池壮族蚂𧊅节传承基地”牌匾。</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尚来十分钦佩乡亲们这么执着,这么良苦用心,历经第十一代正统传承人,从不间断,把蚂𧊅节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也带来了自己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2019年年关将至,在河池市政协工作的我,接到家乡一个孙媳妇的电话,说“阿公好!辛苦您回老家一趟,我们有紧要事情向您汇报。”</p><p class="ql-block"> 既然说“紧要事”,我就不问啥事了,马上答应“后天周末我一大早就回去。”</p><p class="ql-block"> 中午赶到家时,二十来个孙媳妇早已等候。我出来工作已有三四十年,孙媳妇们从他乡嫁过来,我都认不出。</p><p class="ql-block"> 一个孙媳妇开口了:“阿公,请您回来就是要您主持公道。我们嫁到巴英村都有三四年、都成家立业了,但村里长老们都不给我们参加蚂𧊅节的表演活动,把我们当外人。我们有文化,年纪轻,跳蚂𧊅舞、唱蚂𧊅歌、打铜鼓、敲筒噔,样样来得,为何把我们拒之门外,不让我们加入表演队伍呢?”</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是这个事。很好呀,大家都是义务表演,没有任何补助,你们有这个热心,难得啊!我了解情况后帮你们解决。”</p><p class="ql-block"> 见到我如此表态,孙媳妇们高兴至极。</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电话联系村里国家级蚂𧊅节传承人廖熙福,自治区级传承人廖克江、廖克伯等人了解情况。他们说,不给她们参加表演的原因是她们孩子小,怕顾不过来,影响整个表演活动。</p><p class="ql-block"> 原来如此。我考虑了一下,觉得村事无小事,有必要在一起沟通,消除误会,借此机会推动蚂<span style="font-size:18px;">𧊅</span>节活动各项工作。于是,请大家到村部开个通气会。</p><p class="ql-block"> “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聊村事、家事。我们村蚂𧊅节活动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传承不间断,是因为有全体村民的踊跃参与,有大家的热心奉献,有老老少少的集思广益。这次孙媳妇们给我反映这个情况,我很受感动。刚才也听到长老们对媳妇们的关心,怕你们刚当家,孩子小,家务事多,顾此失彼,等孩子长大些才参与,都是好心。说实在,我非常佩服你们的才艺,那犁地、耙田、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收割、冲糍粑等妙趣横生的农耕动作表演,都是你们自编自演,不断丰富扩充内容,既源于农活,又高于生活,深受群众喜爱,要发扬光大。我的意见是,原则上都允许媳妇们参加表演队伍,既不耽误家务事,也保证不影响表演……”</p><p class="ql-block"> 在随后的蚂𧊅节活动中,村民更是相互支持、相互体谅,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将这份祖传的节日传承得有声有色,与蚂𧊅节一同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家族的茁壮成长和家庭的美满生活。我也常常为乡亲们的不懈坚守而心存感激、心怀敬仰!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