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新疆旅游随记二:吐鲁番、火焰山。

孙老师

<p class="ql-block">从天山天池下来,吃过中饭后,被带到一家卖新疆棉和驼绒、驼奶粉的店,从丝绸之路到骆驼全身是宝的教育了一番,用时近两小时,后来查看旅游公司给出的出游期间进购物店的安排,这属于地方旅游公司的加塞安排,因为同样内容的店后来在喀什又进了一家。</p> 经过一个白天的折腾,在太阳西下时坐车到吐鲁番过夜,途中要经过有名的三十里风口带,这样已经被建成新疆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延绵数十公里的风力发电风扇,整齐的排列在公路两边,很是壮观。 <p class="ql-block">在大巴车上拍到的风力发电风车阵列,从公路边一直延绵到远处的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跑了两百多公里长途,在晚上十点左右抵达住宿旅店,一切安排妥当近晚11点多,虽然新疆时差比内地要晚两小时,但面对第二天要早上7点半出发的安排,这时间也是挺紧张的。</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按行程安排,要去参观火焰山、坎儿井,到当地农业种植户做家访。</p><p class="ql-block">先说火焰山。</p> 大名鼎鼎火焰山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境内,距吐鲁番市以东10公里的高昌区312国道旁,交通很方便。它地处吐鲁番盆地的北缘,是古丝绸之路绕过大沙漠走北边道所必经之处,从卫星地图上看,这个山系呈东西走向,绵延几十公里。 火焰山,在维吾尔语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因而它是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盛夏时节,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p class="ql-block">这是从火焰山景区大门看进去的景色,游客从这往下走,进入地宫中去参观。</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景观,除了大自然的自然岩石和色彩外,剩下的就是与西游神话有关的各种人文塑像和图景展示。</p> 隔着红墙看远处的山景,可以看到山色都是清一色的赭红色,光秃秃的,看不到任何的一点绿。<div>西游记中是这样说:话说唐三藏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div><div>《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而这个地域范围内也有“火焰山”和“芭蕉扇”两个紧挨着的人为圈地景区,只是芭蕉扇景区好像没什么游客。<br></div> <p class="ql-block">在火焰山景区,地宫空地中间立着一个仿金箍棒形状的温度计,我们早上八点多到这时,温度计显示此时的地表温度为25℃,这在五月的新疆已属于很热了,过来一小时后离开时,地表温度已经显示到30℃,升温很快。</p><p class="ql-block">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 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p> 前面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沙窝里可烤鸡蛋。 <p class="ql-block">吐鲁番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也是中国地势较低的地方(-154。31米),即最低的地方是低于海平面的。盆地令热气积聚,难以与外界空气交换,周边的高地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所以异常炎热。</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看开去,没看见有人在地面上活动,或许是时间还早了。</p><p class="ql-block">火焰山所在地的海拔为零米,有一个零米的标志没拍。</p> <p class="ql-block">为游客服务的马拉观光车,不知是否是时间早还是其它原因,没人租用,对于我们这种到处打卡的旅行团,在这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半小时,除了参观地宫和打卡照相外,没有时间去享受其它的服务。</p> 孙猴子塑像,下面坐着的是唐僧。 又是一个孤单的马拉游览车,在等人,可周边没有任何游客。 突然在视力范围内出现了一帮骆驼队,急忙赶过去拍了几个镜头。 这张感觉不错。在荒凉的戈壁火烧岩下,一支无人管理的骆<div>驼队,迎着慢慢升起的烈日,晃荡着驼铃,漫步向东方而去。</div> 这张感觉不错。在荒凉的戈壁火烧岩下,一支无人管理的骆<br>驼队,迎着慢慢升起的烈日,晃荡着驼铃,漫步向东方而去。 这张感觉不错。在荒凉的戈壁火烧岩下,一支无人管理的骆<br>驼队,迎着慢慢升起的太阳,晃荡着驼铃,漫步向东方而去。 这张充分展示了早上阳光折射的光影效果。 <p class="ql-block">火焰山的山体表面效果。</p><p class="ql-block">山体上布满无数的沟壑和皱褶,诉说着从海底变高山而被大自然风蚀雨剥的历史演变,赭红色的外表质感,给人火烧火燎的视觉感受,褶皱带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p> 火焰山背斜构造是火焰山的特征,它整体为一倒转背斜组成,其核心部被风化剥蚀,在地貌上形成大型单面山,受风蚀和水蚀作用,山体坡面上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远看似乎不大,但近距离观察却是间距20—30米不等、深度达5—6米,沟壑,其冲沟形态状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p class="ql-block">由这图可以设想,如果是盛夏的中午到这,一定是看着热气升腾的酷热景象,五月在天山天池时要穿厚衣物御寒,而隔天到这确是着夏装还嫌热,一个小时后我们离开时,金箍棒温度计显示地表温度已达30℃。</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右边是铁扇公主,左边是牛魔王。</p><p class="ql-block">火焰山,成名应该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所以,火焰山这块原本是自然开放之地,由于有了西游记而在现今成了一个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从火焰山出来,接着就去了位于吐鲁番市区边上的坎儿井。</p><p class="ql-block">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p><p class="ql-block">吐鲁番火焰山南边的坎儿井,是利用火焰山拦截天山雪水而在山北形成的巨大地下水库,利用地势上南边的高度差,通过引导地下渗透水,在地面下修建地下水渠而引水灌溉和饮用的水利工程,是先民们根据地理与地势,充分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因坎儿井景区面积不大,现存的古代遗存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是在地下参观,所以没在该景区拍片。</p> <p class="ql-block">从坎儿井出来,被告知可以参加一个自助中餐,费用是200,可以吃到烤骆驼肉、烤羊肉、手抓饭等,还可以边吃边看当地文艺团体表演的十二木卡姆等。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它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属于非遗性质的民族舞蹈和文艺表演。</p> 现场摄取的部分节目。 现场摄取的部分节目。 <p class="ql-block">这是中餐结束前文艺表演者邀请在场的游客上台同乐。</p><p class="ql-block">对这自助餐目前已经没多大印象了,菜品还是丰富的,但烤骆驼肉口感一般,不如烤羊肉串,可烤羊肉串因为人多且都喜欢,故领取时数量受限,如果要多吃得跑数趟次,这点给人感觉不好。</p> <p class="ql-block">中餐过后,被大巴车拉着到当地葡萄种植户家做家访,这家访其实就是卖葡萄干。吐鲁番的葡萄是很有名气的,果大且甜,但葡萄的品种不一样,晒出的葡萄干口感也有差异。进入农户家后,首先表示欢迎,然后农家女表演了一段民族舞蹈,随后介绍讲解葡萄,于是知道其品种有好几种,价格上差异也很大,产生的食疗效果也不一样。不管怎么说,这是到了葡萄干的源头处,随行团队的很多游客都为吐鲁番的葡萄产业做了贡献。</p> 表演舞蹈的维吾尔农家女。 处于生长期的葡萄。 从葡萄产业农户家出来,就奔了吐鲁番火车站。上图为该火车站的卫星地图,一个很偏僻的小站。 <p class="ql-block">原以为吐鲁番火车站就在吐鲁番市附近,其实不然,所以当大巴车过了吐鲁番市区的时,我以为这是大巴车司机搞错了方向呢。</p><p class="ql-block">在吐鲁番市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是吐鲁番北站,这个在吐鲁番市区,目前可以走高铁。另一个却不在吐鲁番市区,而在相距大约有三十公里吐鲁番市高昌区大河沿镇,这个站建于1960年,为南疆铁路的起点站。</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它修建的年代比较久远,而在近期又没有怎么做改造,所以,旅游专列停靠在这么一个小站点,给一群老弱病残的旅行者登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这次旅行时间长,温差变化也比较大,所以参加旅行的人大多都是大包小包,用的是大号行李箱,但这个车站进站要走几个多层楼梯,又没有坡道,自动扶梯更别谈,这就给拖着大包小包的行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能拎这箱子一步一步挪动着步伐上下楼梯,都是一帮老弱病残,只能相互帮衬着把箱子拎到位后再等着候车。</p> <p class="ql-block">这么个小站,突然一下涌入近800号人,着实显出了这个车站应对这么多人候车的设施落后及服务欠缺。</p> 这是在后来的旅行中被当成睡觉之处的旅游专列车底——双层硬卧旅客列车。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应对旅客流量的快速发展,国家在铁路客运列车上推出了这种全列密闭空调双层旅客列车,它的硬卧车定员是80人,两端部各有一三层铺小包间,每间6人;上和下层均分9个包间,均为双层铺,各层端部为一2人包间,其它8个包间均为4人。在绿皮火车盛行的年代,这种外观新颖、内设楼梯、客室宽敞、光线明亮的双层客车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提升了铁路客运服务档次。双层火车比起单层火车来说,有着载客量大的优势。但由于双层火车自身高度的限制、运营成本高、运行速度慢等原因,双层火车的生产数量不多。2007年以后,随着路局生产布局调整和高速铁路开通及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大量双层客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双层旅客列车内部,通往下层的楼梯。</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铁路局在1998-2002年间自筹资金购置了66辆这种中长途双层客车,1999年1月1日开行乌鲁木齐-库尔勒“天鹅”号双层旅游列车,这也是西北地区首次使用双层空调卧铺列车。当时这趟列车在南疆地区引起了很高的反响,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这种列车跑到现在,明显的显得老旧和落后,据服务员说,这车厢比他年龄都大,所以,在其它铁路局早已淘汰的车厢在现在还在使用,只能说是用来应对这种大规模的夕阳红旅行团了。</p> <p class="ql-block">这种列车为多装旅客,对人的活动空间做了压缩,因而显得压抑。过道比常规列车要窄,且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行李架,造成游客的大行李箱没地方放,只能塞在下铺的下面,有的干脆就放在了过道中,对人的通行产生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卧铺包厢里面的空间很狭窄,而且床铺相比常规列车显得窄小,有种对面睡觉可以打到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由于是老式列车,所以能用于充电的插接口很少,而本次旅行有多个夜晚是在这个车厢里度过,这样就造成手机充电不方便,至于带了笔记本之类的电子设备,基本上不方便使用,一是地方狭小,二是没办法接电源。</p><p class="ql-block">由于列车老旧,使得在车上用水很不方便。新疆本是缺水之地,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之间的路途也长,这就造成了这趟车不能经常补水。车上人多,用水洗漱自然多,虽不能洗澡,但洗脸刷牙和方便是必须的,可惜,这车经常缺水,影响到人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给人造成很不好的印象。原因有二,一是设备老旧,检修不过关,比如有水龙头坏了;二是上水不及时,经过一个夜晚的行车,常常让日常用水见底。</p> <p class="ql-block">新疆旅游,看的就是它的风光和地方民族人文特色,这些都会给广大游客带来很美好的印象和记忆,但这个旅行专列却使这种美好大打折扣,如果有可能,建议最好不要使用这种已经被淘汰了的铁路双层硬卧客车接待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