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章 历城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仲宫街道凤凰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凤凰村坐落在济南的后花园南部山区仲宫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曾名兔石窝。因地处山峪、石头多呈“兔石窝”状而得名。民国时期,村民为图吉祥曾改名凤凰窝。建国后沿称凤凰村。(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残破的石屋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古老的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大的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秋季的爬山虎爬满了大门和院墙,在感慨爬墙虎强大生命力的同时,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已经废弃的古井见证了古村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边的小石庙,不知供奉的是何方尊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拍摄时正值干旱,大哗湾已难觅往日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二.仲宫街道北道沟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济南的后花园南部山区,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叫北道沟村,这里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千年古寺普门禅寺遗址、北魏的摩崖造像、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圣水泉均在这里。(照片拍摄于2022年)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官井保存完好,被用石块铺就了井台,四周加上了围挡,井口旁矗立着由石头凿成的井架,村民至今仍从中取水。井台的南、西边上竖立着两块石碑,都是重修老井的记载,字迹依稀可见。南边一块是清康熙二十一年所立,西边一块是清康熙三十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门禅寺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唐、宋、元朝代,毁于抗金战火,至明朝后历代重修,到文革时期全部毁于一旦。北面的西佛寺山,相传为穆桂英屯兵抗金之地,历史传说众多,山顶处有当年穆桂英竖旗杆、练骑兵留下的旗杆窝、马蹄窝等古迹。普门寺遗址尚存,众多残垣断壁散落在荒草之中,只有寺院前的两棵千年银杏树仍是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它以见证者的身份向人们诉说着普门寺的历史。每到秋天,满树挂金,黄叶铺地,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遗址的左上方,是著名的“圣水泉”。泉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水池四周铺满了石板,并安装了石护栏,每根立柱上都雕有一个圆球,四角皆刻有石狮,虽被风化或破坏,但仍能看出原来的模样;水池护栏四周的石板,也刻有精美的图案,可见当初建设时,下了很大的功夫。古泉背靠着的石墙上,镶嵌着一新一旧两块石碑,左边是一小块据说是明朝的古碑,字迹已模糊不清;右边是建于近期的新碑,右上方刻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字样,左下方刻有“有明代碑刻文为证”字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随处可见废弃的石头房,在向人们诉说着古村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佛寺山半山腰一座石棚内有三尊摩崖造像,可惜石棚的大门紧闭,未能见到三尊佛像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三.仲宫街道邱家庄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邱家庄村是济南的后花园,历史上曾有两位清代“大员”毛鸿宾、吴树梅在此盖房置业。寄情山水、风雅悠然的生活是古时有钱人的追求,可如今已不见“豪宅”的踪影,只有那依然挺立的钟亭在向人们诉说着邱家庄的历史。(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邱家庄钟亭看起来颇为古雅,钟亭西侧的石柱上,还刻着一副楷书对联,写的是“晨叩惊醒名利客,夜鸣振启聩聋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元宫始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由当时济南卫指挥杨辉仕出资兴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只可惜大门紧闭,只能从外面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四.锦绣川街道槲疃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说起槲疃村便要从它多变的村名说起了,明正德年间,宋氏由彩石之宅科迁此建村,因此处槲树满山坡,村民多以烧槲树木炭谋生,故沿称槲炭。后据县志记载,亦有脚疃、湖滩二名,直到民国才有了槲疃二字,沿用至今。(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村口,一面绘有毛主席像的影壁赫然入目,影壁立于一个圆形石砌台上,显得十分高大。据村里老人说,建这影壁的石料,其实是1968年搞平墓运动时从王家地主墓里扒出来的。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影壁的基座不仅石料好,而且还有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巨大的影壁北侧,原来还有一座三官庙。庙内祭祀的神像是尧、舜、禹,当时有北屋三间,东屋三间,大圆柱子,雕梁画栋,彩绘缤纷。文革时期这里的房子成了学校,到上世纪80年代,整座庙都被拆除了。到了大概2006年,村人又重新在影壁南侧小斜坡下重新建起了一座三官庙,但规模要小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地主“王家”的老宅。王家的主人叫王荣辉,解放前农民生活苦,有人送给王家野菜,王荣辉的媳妇“王老娘子”,会用粮食回礼,大门口要是有个要饭的,王老娘子会从楼上用绳子放下来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干粮,至今仍被村人称作大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通济桥是座单孔拱桥,全由石砌,至今保存完好,乃是王家所建。桥的西侧拱顶刻着“通济桥”三个字,东侧拱顶则雕有一个兽首,寥寥几笔刻画,兽首形态便呼之欲出。早年河水暴涨,其他几座小桥都被冲毁,唯有通济桥巍然不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今巍然不倒的,还有村中一棵有着好几百年历史的老槐树,据说当年有村人从树上摘槐米,如果卖了20块钱,就一定得买上20块钱的药给自己治病,久之,大槐树在村人心中就有了灵性,谁也不敢再去摘槐米了。</p> 这户人家的拱券门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百年历史的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五.锦绣川街道北坡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光绪年间,尚氏由仲宫北迁至此并建村,因地处牛家庄北山坡,故称北坡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林泉观位于北顶山的山坳中,始建年代不洋,遗址现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拍摄于2013年)</p> 林泉在林泉观之西南隅,水自岩缝出,先蓄于池,再溢出而顺山势浇灌果园、农田。(拍摄于2013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柳泉观位于北坡村西,因殿前有“柳泉”而得名。此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八母殿、镇公殿各3间,另有2间东配房,1间西配房,其余建筑已废。(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柳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录金代《明泉碑》。柳泉之水,自池壁龙嘴伏流而出,注入泉池,又从泉池东壁溢水口流出,穿越山谷,南入锦绣川。(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六.西营街道藕池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藕池村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境内,古齐长城脚下,与泰安市接壤,属泰山山脉,乃锦绣川水之源头。相传明代时曾有个远近闻名的藕池而得名 。藕池村历史文化悠久,有齐长城遗址、马家大院、孙司马避暑山庄等历史文化遗迹。(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家大院:在藕池村北算盘庄,有一处青砖青瓦的老院子,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两出两进,分东西两个院。东侧院子曾是莱芜战役的大后方,1940年至1948年我军曾在此驻扎。这个大院作为战时医院被称为“泰北医院”,还充当过修械所,并在此制造过军鞋、袜子、毛巾、肥皂等军需物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东侧院中当时的战地医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西侧院,已基本废弃。</p> <p class="ql-block"> 七.西营街道天晴峪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天晴峪村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东北角,因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古朴的小村落一直隐于世外,不为外人所知,这使得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有的风味。传说当年李世民在此屯兵扎营,故有了西营、南营等村庄,而天晴峪是因为李世民东征之时,大军一路跋山涉水、车马劳顿,士兵染病较多,一路连绵阴雨,但队伍到达此地时,突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于是李世民大喜,为此地赐名天晴峪。(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村中主干道可以看出天晴峪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村马路边上有两株高高的杨树,抬头遮天蔽日,树下有搭建的小型牌坊,上书匾额“杨柳古井”,树荫下有一彩色圆形石刻,上面雕刻有一汩汩的石井,井旁是葱郁的杨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溪傍边有一古亭,走进古亭就是一长方形的石砌古井,四季泉水不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几十栋百年老屋,大多是黄土坯的墙、茅草顶或红瓦顶,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169号在大跃进时代曾经是公社食堂。</p> <p class="ql-block"> 八.西营街道拔槊泉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拔槊泉村位于西营街道东北方约1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上,风景秀丽,空气怡人,海拔600米,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拔槊泉:在漫长的岁月中,村民祖辈都是依靠这个天然泉池生存。泉水自石缝中流出,叮咚有声,常年清澈甘甜,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被敌军追杀到此,兵马口渴难耐,形势危急。李世民顺手抓过身边将士的槊,绝望地往地上一插,不料一股清泉随槊而出,将士一阵惊喜,人马痛饮,绝处逢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已废弃的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石板路见证了古村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到秋季,村子周边漫山遍野的红叶。</p> <p class="ql-block"> 九.柳埠街道石匣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匣村位于山峪的最深处,群山环抱,碧水长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西汉初年就已经存在,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传,公元前195年,汉代名相张良(字子房)退出庙堂,来到济南柳埠石匣村隐居修道。他曾在此种植了第一棵杏树,史称“汉帝杏”,石匣古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杏树的发源地之一。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现在还保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头房子都是干垒而成,中间也没有东西固定,只是用各类形状的石头堆积和穿插而成,房子内部糊着一层泥巴和麦秸掺杂的材料,呈现着山东北方农居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起来萧索的老房子虽然没了屋顶,但在岁月侵蚀下已经斑驳的表面,见证着这个村庄曾经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主干道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砌外墙上的主席像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古井至今在为古村继续做着奉献,只不过人们不再用辘轳打水,取而代之的是用水泵抽水。</p> <p class="ql-block"> 在石匣新村,有一条水泥路一直通到水库西边,这里有三座石砌长方形古墓,成“品”字形排列,中为黄石公墓,左为张良墓,右为尹宗墓。传说是西汉初年的三杰之一张良,晚年在这里修仙,死后葬于此地。但墓地共有碑记3通,其中一通《金天眷元年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碑记》的字迹已无法辨认,但有关专家发现《金石录》收录了这篇碑文。据碑文,原来“张良墓”中所葬道人并非西汉初年的张良,而是一个号为元阳子的张姓道人。这个“元阳子”不贪名利,随世化人,活了110多岁,最后得道成仙。元阳子的身份扑朔迷离,在济南历史上曾经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管石墓中葬的是不是张良,但当地老百姓的情感都已经达成共识,这里必是“张良墓”无疑!千百年来,人世间纷纷扰扰,王朝一代代变更,张良一如当年那样沉默而淡然。相对于尘世的喧嚣,张良墓显得冷清孤寂,石墓被风雨侵蚀,周围被荒草淹没。但也许这正是张良之所求,正是他所需要的清净之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掩映在杏树下的张良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金天眷元年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碑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掩映在树丛之中的老子庙如今已是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 十.柳埠街道岳阳村 </p><p class="ql-block"> 岳阳村是个老村落,建村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由于离济南较近(距英雄山立交桥只有不到20公里),所以房屋更新速度很快,所看到的大多是近年来建的新房,能保留一片残破的老屋,实属不易。(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杜家巷的老槐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氏民居的二层碉楼见证了岳阳村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红砖砌成的高大门楼有一种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十一.柳埠街道亓(qí)城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亓城村历史悠久,地处齐国与鲁国的交界处。由于其地势较低,易守难攻,水源充沛,所以当年是齐国用于据守国境的一个边城。(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头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影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家大院为一四合院,西屋已拆除,南屋和北屋已进行了改造,现为村委会办公场所。由于村委会的大门紧闭,只好派出无人机进行空中“侦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村委会外面只能拍到杜家大院北屋的山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古木参天。后面的石头房原为公社的粮食仓库,现为“瑾盛民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瑾盛民宿的老板带我参观了一下民宿的内景,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一处假日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十二.柳埠街道黄巢村</p><p class="ql-block"> 黄巢村是为纪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命名的。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查证明,这里是黄巢屯兵作战和殉难的地方。唐代曾称大黄草峪,俗称黄草庄。黄巢起义失败后,人民为纪念他,将大黄草峪改名为"黄巢"。(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据《历城县志》载:黄巢于公元875年率众起义,转战大江南北,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攻占唐都长安,继帝位,国号大齐。公元882年退出长安,转战各地。公元884年6月东进泰山之阴大黄草峪一带安营扎寨。因唐军追击,起义军在黄巢村北“交战岭”与唐军决一死战,但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在“死人沟”内全军覆灭。黄巢在无奈之际,拔剑自刎,结束了其悲壮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且不说历史最终会给黄巢怎样的评价,这个曾经率领起义军攻占唐都长安的人,至少给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小村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的一首《不第后赋菊》一直传诵至今:</p><p class="ql-block"> 待到秋来九月八,</p><p class="ql-block"> 我开花后百花杀。</p><p class="ql-block"> 冲天香阵透长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满城尽带黄金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巢村中的“三官庙”是黄巢起义军的大本营,该庙曾于“大清光绪五年”、“大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庙内供奉着观音、关圣、土地三位神仙。“文革”时,三官庙就被拆了,如今,在三官庙遗址旁,是一排平房,平房墙上嵌有几块清朝嘉庆、光绪、道光年间的石碑,从石碑上看,三官庙在嘉庆时期曾被叫作“三元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官庙遗址旁的小石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纪念黄巢起义军的将军庙始建于公元888年,千余年来多次重修。1958年因修建水库庙宇被拆除,现在的将军庙是1986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庙里供奉的将军有的说是黄巢,有的说是孙斌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将军庙前,望着当年起义军与唐军决一死战的“交战岭”,你仿佛能体会到当年战鼓雷鸣和杀声震天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十三.临港街道四风闸村(现属于济南市高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城自古便有稼轩故里的称号。辛弃疾,这位神州景仰、环宇瞩目的伟人、被历城父老世代怀念的一代民族英雄,就出生在四风闸村。如今,英雄虽已不在,但纪念祠、辛家坟、神秘老楼、800岁古槐,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辛弃疾曾经生于此、长于此的痕迹。(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众多济南名士中,辛弃疾是特殊的一个。他刚柔并济,文武双全,既能战场杀敌,又能提笔赋词。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他被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现存词作有600余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他的词带有天然的AB面,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放,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都为后人耳熟能详。 </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纪念祠位于四风闸村东南,紧临济青高速。1989年,历城区公布“稼轩故里”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先贤,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6月历城区政府动工修建辛弃疾纪念馆,1998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辛弃疾纪念词大门两侧悬挂着郭沫若为纪念辛弃疾写的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这棵古槐据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辛弃疾家的佣人刘安种下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任氏古楼,曾被村民称辛家花园后墙。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些事情来看,当年辛家是大户人家,住着大宅院,被称为辛家花园,而这栋老楼,据说是在明代任氏始祖任万春的资助下,在辛家花园图书馆原址重建的。如今古楼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已岌岌可危,有关部门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葺,等修好了再来拍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四.唐冶街道章灵丘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相传汉代建村,原名兴元屯。后因村内有一名叫章灵的,此人天资聪明,知识渊博,会测易相卜,精通山脉风水,死后葬于村东龙骨山上。又因坟似一座大丘,故改名为章灵丘。经过近些年的城镇化改造,现古村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现代化的社区,只有那些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还能映射出古村的痕迹。(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义阁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并在后来的清康熙、同治年间进行了重修。这座古建筑的下部为石券门,券高4.79米,门洞上方嵌有“三义阁”石匾,顶部建有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呈现硬山顶的风格。在一片现代化住宅小区的映衬下,三义阁显得格外古朴、雄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衣殿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过后期的改建,现建筑为小式十檩前后廊抬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五.港沟街道黑龙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龙峪村形成于明代末年,因建村在黑龙峪的山峪内,村以峪得名,沿称黑龙峪。(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黑龙峪村老村,在村头最醒目的就是一拱形大门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个拱形门洞现在是黑龙峪村的标志性建筑,当地人都叫它“阁子门”。阁子门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有人说是清朝末年,但不能确定。可有一点村里人都确信,当年修建阁子门以及围墙,主要是为了抵御山匪和盗贼。</p> 阁子门上的伟人像仍依稀可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阁子门外,让村民引以为自豪的还有村中路边的那棵老槐树,虽历经沧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树干粗壮,要有四个人才能勉强抱过来。村里人讲,这棵老槐树从建村时就有了,大约四五百年历史了,几百年来历经几十代人的生生死死,唯有这棵老槐树忠实地佑护着这一方水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大气派的门楼彰显了主人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石板路见证了村子的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处可见的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香火不断,附近十里八乡的信众都前来祈福。我去的时候观音堂未开放,只好在墙外拍了大殿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六.彩石街道东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泉村有着700多年的历史,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错落有致,有的老房子还是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高高的雕花门楼,古青色雕有莲花花纹的门档,嵌进墙里的雕刻精美的拴马石,整个老村像一幅略显发黄的水墨画,吸引着人们的视觉。 (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板路铺就的“富荣街”已看不到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泉村古井众多,最具历史意义的非“老井”莫属。此泉井位于村子上游百年石板桥——九峰桥畔,三眼泉井成“品”字形分布,泉水清凉甘美,清澈见底、四季常涌。原来老井的井台是青石板的,如今已换成了铸铁井盖,显得不大协调。井边的青石板上立有民国八年的古碑一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峰桥是一座简单古朴的平梁式石桥,桥洞上方雕刻着朴拙大气的镇水兽。其名字来源于其周围环绕的九座山峰,这些山峰宛如九条巨龙蜿蜒盘旋,形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时,阳光洒在桥梁和山峰之上,使得九峰桥更显得古朴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孔桥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历史虽不久远但建筑风格却古朴典雅。在迎水面的桥面正中镶有一块长方形条石,中间刻有一颗五角星,两侧刻有“展宏图,东泉大地南北大桥,一九七〇年建”的字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泉村依山而建,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凿成的台阶,显示出了古人的聪明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饮马泉的传说:在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途经此地,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燥热难耐,他的战马因口渴而四蹄扒地、咴咴直叫。朱元璋发现不远处有一口长流水的泉眼,便在此饮马。之后,明太祖上马处便改名为“上马泉”,下马处改名为“下马泉”,喝水的地方则改名为“饮马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帝庙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色彩鲜明,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庙门两侧挂有一副精美的对联,“饮马泉畔灵光再现,九顶山下圣庙重辉”,不仅彰显了关羽的英勇形象,也寓意着东泉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曾经的老村委会办公房屋(大队部),如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七.彩石街道中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泉村的名字来源于“忠泉”,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至此,军士们口渴难耐,突然涌出甘泉,清凉解渴,遂赐名“忠泉”。在这个宁静的村庄,你可以欣赏壮丽的山景,倾听流水的声音,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4年彩西路拓宽时,忠泉的泉眼被埋在公路下面,村民们只好用暗渠把泉水引到村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具有“山东第一漂”之称的中泉漂流,可以让您远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陶醉在天然山林之中。照片拍摄时间是五月份,还处于枯水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八.彩石街道玉河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玉河泉村因泉而生,是一个有点遗世独立的小山村。《水经注》称“榆科泉,是巨河之源”,榆科泉即为如今的玉河泉,因两者读音相近,人们便把“榆科”传为了“玉河”。这里有多处历史名泉,小小的泉村曲径通幽,一条条古朴而平整的石板路通往村后山下的各处名泉。(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响呼噜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这泉并不大,它身后的悬崖上写着“响呼噜泉”,悬崖下边则写着“历史名泉”四个大字。泉眼由三面石栏围绕,中间的一面石栏上有一块字碑。碑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诗文:北魏郦道元,观水到此泉。耳听呼噜声,品尝水甘甜。目睹情与状,出自大自然。 该泉平时很少看到泉水涌出,只是井中有清澈的泉水,但是到了雨季就变了模样,它喷涌若轮,发出隆隆的声音,就跟打呼噜一样,老远就能听到,这就是响呼噜泉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玉河泉被长方形的石头围砌,平时只看到泉水,而看不到喷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村中的东老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家石雕门楼造型古朴、线条流畅,雕刻技艺高超,想象丰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几棵树从石缝中长出,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十九.彩石街道捎近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一个狭长的山谷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名有点儿奇怪,叫做“捎近村”。据村口清代同治年间的石碑上记载,此村古时曾是章丘通往泰山的要路,经这里去泰山烧香拜祭路程稍近,捎带物品近便,“稍”、“捎”二字同音假借,因此得名“捎近村”。</p> <p class="ql-block">捎近村村口炮台,高5.5米,东西长16.4米,南北长20.7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了抗击外来抢劫用的,设有火炮,火铳,有兵丁炮手把守。过去中间有台阶可以上炮台的,后来用巨石堵死了。炮台上有古柏树四棵,也是那个年代种植的,如今这里成了饭店了。(拍摄于2024年)</p> 村口炮台下面有一座小石庙,不知供奉的是何方神灵?(拍摄于2024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残垣断壁、石砾遍地的故宅遗迹,这就是当年的高家庄园所在了。说到高家,人们可能比较陌生,但若说起一代商贾、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估计老济南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说妇孺皆知也不为过。高家到了高赤城这辈,孟、高两家是舅甥关系(孟洛川的母亲高凤英是高赤城的亲姐姐)。高孟两家原本都是章丘的大户人家,高家在捎近村建了山庄,因了亲戚孟洛川的名气之故,更促使章丘人来往泰山选择路经此地。望着这派凄凉零落的景象,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鼎盛时满目二层小楼,房屋多达二百多间,主仆眷属一百多人居住在这里时,会是一番什么样子。(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曾经香火旺盛的龙王庙,如今只剩下石砌台基了。(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捎近古井群:每眼古井井口都是整块巨石雕成的,做工精细。古井开凿年代不详,都坐落于山谷这条水脉上,所以长年不涸,水势旺盛。据说穆桂英当年大破天门阵来这找降龙木时喝了这里的井水,士气大振,伤口很快愈合。(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捎近村的降龙树(学名流苏树)高约17米,树干直径一米有余,每年农历5月开小白花,无籽,花期20余天,香飘数里,其木质坚硬,断面呈丝状放射纹路,几乎看不到年轮,树枝极难折断,故当地人俗称牛筋树。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慕名来到了捎近村,发现了这株千年古树。经过细致的考察论证后得出: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全中国为数不多的野生活体降龙树。(拍摄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捎近村的秋季你能体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拍摄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唐王街道娄家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喜欢那种年代层次感特别鲜明的村庄,那就来娄家村吧!这里有清代建筑娄氏宗祠、娄氏旧宅,有建于70年代的知青楼,老学堂等一批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娄氏祠堂始建于清同治13年(1874年),距今有150年的历史,是娄氏后裔参拜宗亲的场所,也是历城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宗祠之一。祠堂座北朝南,占地576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为明代四和院廊坊衔接式结构。</p> 娄氏祠堂院内为传统的建筑布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娄氏旧宅位于娄家村的核心区域,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地域特色。旧宅的建筑布局严谨,院落宽敞,房屋错落有致,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和谐之美。同时,旧宅的装饰也极为精美,雕刻细腻,色彩鲜艳,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娄家村老学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村民们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纷纷捐款捐物,共同筹建了这座学堂。学堂建成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他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座老学堂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楼:这是一栋两层小楼,建于1970年,通体用红砖砌成,小楼外形古朴,带有明显的20世纪70年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以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中国精神。“知青”一词,如同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在共和国广阔的天地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从1968年到1978年,全国有1700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满怀理想和热情,从城市来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农村建设,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一名曾经的知识青年我对此深有感触,当年那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我清楚记得我们知青大院大门两侧的围墙上写着“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大字标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城区的古村落基本上都处在济南的南部山区,是济南的水源地和后花园,自然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传统文化丰富,是人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体验乡村风情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