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一句“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成热议,背后原因可能是这个

艺海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老院长在观看2024年毕业作品展时,因在展厅中没见到大写意作品,小写意作品也很少时,说了一句“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引起轩然大波。</p><p class="ql-block">靳先生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句评论就把中央美院国画系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个事件看似直指国画系,实际上指向整个美术界,即“现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去哪了?”</p><p class="ql-block">在感叹自媒体的威力之余,也反映出大众对当今美术界沉闷、内卷状态的不满和无奈。</p> <p class="ql-block">虽然大众对当前以制作为主流的工笔画现状十分不满,但由于在加入美协会员、单位考核的驱动下,入选各级展览成为可以证明创作才能、稳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成为评判优劣的展览系统中,工笔画是最稳妥的一种创作方法。由于工笔画的可制作性,特别是在去“笔法”的工笔画创作观念下,工笔画可以不用线,也可以用铅笔线代替毛笔勾线,这样大大降低了工笔画的创作难度。同时,工笔画形态的创作与写意画相比,更有利于借鉴外来艺术样式,如油画、岩彩画、装饰画等,如果不特别说明的话,有的作品根本分不出是装饰画还是照片。</p> <p class="ql-block">而写意画则不同。由于写意画必须书法用笔,写意画之线不可能用铅笔线条代替,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的笔法训练,而笔法的训练需要与书法相结合。如果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讲,没有十年五载的训练,根本无法完成一幅像样的书法作品创作(集字或摹拓除外)。</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由于写意画“似与不似”的特征,首先必须有对人和物结构的理解,造型的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又能将书法用笔运用到造型上,不是短期训练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写意画的是“心中之意”,它更需全面的文化修养,否则所画只能是乱涂乱画,也无法完成一幅较大尺寸的写意画作品。</p><p class="ql-block">从展览的评审机制看,为了体现公正性,往往采用投票制(笔者并不反对投票制)并请不同专业方向的画家做评委,有时也会请行政官员参与。在这种机制下,评选出的作品是人人都满意的作品,但往往较难选出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作品。有时,评审人员因顾虑别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评判标准,况且个别人的意见很难被采纳。</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以视觉冲击力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下,工笔画由于投入的时间较多而更能打动评委,所谓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写意画中的“笔法”,对于没有写意画创作经验的人来说则较难判断其优劣与造型能力。特别是在“内卷”盛行的当下,写意画优劣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写意画越来越难以在展览中入选,这种趋势进一步抑制写意画的发展,使得写意画在全国性的画展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而进入恶性循环。今年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举办之年,从各省展推荐的作品看,写意画作品的入选率可能比上届更少。</p> <p class="ql-block">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画创作出现了工笔画一枝独秀的现象。然而,当下工笔画的繁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繁荣,照片抠形、呆板的造型、机械的制作抑制了工笔画画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理论上讲,中央美院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美术院校,理应引领美术发展的方向。当靳尚谊老院长看到工笔画“一枝独秀”时,下意识的惊讶使他发出“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的感叹。毕业展上写意画的缺失使我想起当下的一个流行字——“卷”。不知从何时起,“卷”成了人们日常话语中的时髦,似乎说话不带一个“卷”字就不过瘾。在知识界也出现了“卷文凭”“卷学历”“卷项目”等专有名词,“内卷”似乎成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工笔画一枝独秀的现状也是书画界求稳、固步自封的“内卷”表现。</p> <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靳尚谊先生强调的写意画,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这种写意精神其实是阳明学“得之于心”的创新精神和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而不是一枝独秀式的内卷和缺乏创新精神的固步自封。在历史上,文化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艺术家理应担起文化变革的重任,从改变画风做起实现文化的变革,重新回归思想的创新和画风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