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绿洲电影院,原名叫绿洲影剧院,八十年代翻修后改称绿洲电影院。</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曾经陪伴伊犁人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承载着许多老伊犁人的美好记忆。后因建筑物老化,失去使用价值,于2000年被全面拆除,自此绿洲电影院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绿洲影剧院是我的父辈在上世纪中叶设计修建的,说起新疆花城设计院的历史,绿洲电影院可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新疆花城设计院的前身叫农四师勘测设计队,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到八十年代更名为农四师勘测设计院,两千年以后,设计院被推向市场,从体制中分离出来,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洗礼,到今天已经枝繁叶茂,树大根深,成为集建筑规划、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勘察测绘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单位,也是迄今为止伊犁州成立最早、资质最全、综合实力较强的一家设计企业。</p><p class="ql-block">听父辈说,勘测队成立不久就接受了绿洲影剧院的设计施工任务,当时队里就几十号人,最高学历不过高中毕业,设计这么大一个建筑物谈何容易。但是上级领导可没有一点含糊,他们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队领导接到任务后,四处招兵买马,一大批分散在各地的技术人才被招揽过来,担任这次设计工作的有徐三毛(昵称)、辛江、张淑媛等几位同志,为了保证施工任务按期完成,选址、勘测、设计同时进行,勘测组的同志们在初冬就开始挖土取样,因为西大桥以西都处在河床冲积扇上,淤土层很厚,有的地方深达两三米才能挖到戈壁石,当时没有机械,全是人工作业,天寒地冻,先用十字镐砸开冰块,有时候一镐头下去也就是一个酒窝大的痕迹,虎口震得生疼。一直干到天黑才下班,回到家中也顾不得休息,吃几口冰冷的窝头咸菜,又继续伏案工作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p><p class="ql-block">设计组的任务最艰巨,当时都是手工绘图,因为没有正规的绘图纸,只能把牛皮纸拼接起来,用颜色较深的铅笔绘图,用自制的木工矩尺和三角板绘制设计图,特别是在设计屋面结构时,他们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因为原设计方案是使用三角形钢构支撑,而现实条件不允许,当时国家的钢铁生产非常有限,大部分都集中到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去了,上级领导指示我们改变材质,用木材替代钢材,要知道绿洲影剧院是一个大跨度建筑,东西跨度为二十米,中间不允许有一个支撑柱,此前伊犁还没有这么大跨径的木质支撑梁先例。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改动,设计人员没有气馁,他们集思广益,三易其图,最终确定了采用大型三角形木制屋架结构的设计方案,并报请兵团设计院审批通过。</p><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出版的《农四师志》对绿洲电影院曾有过这样的记载:“1959年,农四师建成绿洲影剧院。建筑物为砖木结构,跨度20米,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设有1000个座位,影院后排有二楼看台。建筑物整体和谐,文化气息浓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伊宁市将其作为本地重点保护的建筑艺术,曾被列为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书中还收录了两幅绿洲影剧院的历史照片。其中一幅是全景照,绿白相间的巴洛克式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气典雅,特别是建筑一层两排粗大的罗马柱廊,散发出富丽堂皇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根据建筑物所在地段北高南低的自然坡度,整体座位呈现逐级增高,第一排到第三十一排座位落差在十米左右,这也算得上是设计人员的匠心独具。还有做工考究的自动折叠座椅,在那个物资特别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装潢显得特别奢侈。</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在建筑物资相当匮乏的条件下,老一辈设计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工艺与西洋建筑文化完美结合,采用剁斧石工艺增强建筑物的凝重感,同时利用传统的镂雕工艺凸显建筑物的东方元素,中西合璧,恢宏大气,为此后伊宁市的各类公共大型场所的建设立下标杆,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引领潮流的地标性建筑,一代人在此打卡留影,珍藏一生。</p><p class="ql-block">“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绿洲影剧院毕竟还是没有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就像是我们的父辈一样,无论我们再怎么的不舍,他们还是弃我们远去。</p><p class="ql-block">每当我经过解放路,站在解放路二巷路口都忍不住久久凝视着马路对面,那里就是绿洲电影院旧址,我闭目凝神,我仿佛又看见儿时的那个绿洲电影院,高大的门首,高大的罗马柱,高大的玄关,高大的台阶以及台阶中央的精美浮雕——龙陛……我仿佛又看见罗马柱顶部浮壁石上无数的燕子在盘旋、呢喃,正在衔泥做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