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道》

小华

<h3> 《记忆里的味道》<br><br> 龚晋华<br><br> 一<br><br> 堂弟来电说,他的孩子国庆节要办喜事,特邀我们姐弟和母亲回乡参加婚典。我的思绪由此回溯到遥远的故乡——山西盂县秀水镇,那是个被岁月温柔以待、承载无数回忆与眷恋的古老质朴之地。<br> 盂县的滹沱河与秀水河缓缓流淌,这里的山水孕育出独特的美食文化,如黄米面包豆糕、莜面窝窝、红稠饭等,它们不只是一种传统食物,更是故乡情感寄托与红白喜事、节假日不可或缺的存在。<br> 黄米面包豆馅油炸糕是故乡一道传统的小吃,它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br> 想起儿时母亲制作黄米面包豆糕的过程可不简单. 单指准备食材就是一个费力艰难的过程,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时刻,不仅仅是缺钱的问题,而是即便你有少许不多的钱,也很难买到食材,母亲往往都是在漫长的托亲靠友过程中,淘宝似地才能攒齐,备全制作食材黄米面、红小豆、沙甜枣、白糖、油等。 <br> 想起和糕面,母亲总是先将黄米面放入一个大瓷盆中,然后慢慢加入温水,同时用筷子不断搅拌,直到面粉形成大颗粒状。然后,用手将大颗粒搓碎,备用。在蒸锅中铺上湿笼布,将搓好的糕面一层一层地撒在笼布上,直到撒完为止。蒸制15-20分钟,待糕面熟透时,父亲就会赶过来当帮手,把热腾腾的糕面和好。母亲将煮了大半夜的红小豆熬到开花。然后,加入少许碱面,继续煮半小时左右,直到豆子煮烂。将煮好的豆子捞出加上提前煮好的沙甜枣。随后父亲在用擀面杖将它们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制成豆馅备用。在将揉好的糕面分成若干等份,搓成圆球,压扁,包入适量的豆馅,捏成圆形或椭圆形。每当这时,父亲看着我们兄妹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围在灶台周边的样子时,就会一边包糕、一边嘟囔着说:“馋猫们耐心等待一会,待油烧至五成热。将包好的糕放入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吃。”我们姐弟虽不敢发出反驳的抗议之声,但不离不弃的眼神,被眼前金灿灿的黄米面包豆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钓的直勾勾的。那个年代即便家家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户户人家的父母仍会在特别时刻省吃俭用,毫不吝啬地为孩子们改善生活。目光依然不断被痴呆地吸引着,母亲在这关键时刻,总会毫无畏惧的将还没有下锅油炸的豆糕每人发一个。当我们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过后,那种香甜滋味,时至今日依然萦绕心头,回味无穷。<br> 是父母用爱烹饪出的美味,在艰难岁月里,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慰籍。<br><br> 二<br><br> 莜面窝窝是母亲用开水拿筷子搅拌成絮状, 稍不烫手后揉成面团柱状,然后将搓好的窝窝放入蒸笼,蒸10-15分钟。下锅切成片状,用西红柿加羊肉沫做配料与莜面片片炒在一起,喷上一股儿美酒蒜醋出锅。每当这时,香喷喷的一锅美食,顷刻之间就会被我们兄妹们一扫而空。还没有尝到美味的父母见此场景,总是啃着玉米面窝窝头默默不作声。如今的我回想起过往,才懂得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br> 现在莜面在民间街摊和家常宴席上,随处都有它的身影,其独特的口感,在不断征服着后辈儿孙与食客的味蕾。<br> 故乡这一瑰宝曾伴随爷爷在走西口之路上留下传奇。遥想当年,他在漫漫黄沙中前行,听着驼铃的叮当声,诉说着古老传说的故事,莜面是他们艰苦旅程中的重要食物支撑。<br> 如今,莜面仍散发着独特魅力,在街摊和大小餐馆都备受欢迎,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着历史味道的传承。<br> 在婚礼举办的国庆日当天,我于清晨早早重返故乡。弟媳将一碗红稠饭端出之际,记忆的洪流瞬间将我拉回到往昔的童年岁月。那香甜宜人的味道,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悠悠回忆之门。<br><br> 三<br><br>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恍惚之间忽然忆起儿时,母亲总会悉心拣选着小米,那一粒粒圆润饱满的金黄,仿若承载着她对家人深沉的爱意。那一颗颗眉豆籽和为数不多的红枣在锅中欢快地翻滚着,为这道餐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口感与韵味,恰似母亲那如水的温柔。红薯、窝瓜、土豆被母亲细致地切成块状放入,那平实无华的模样,宛如母亲若水默默奉献的身影。还有那可供选择的糖精,倘若添加了,便会又多出几分甜蜜,恰似母亲偶尔赐予我们的惊喜。母亲如锅中翻滚着的红豆在灶间不停忙碌,不断熟练地用双手捧出无私的爱心。此刻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诗句,如精准而恰到好处地添加剂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泛起片片涟漪后,继而掀起了阵阵波澜。仿佛红豆在冒着热气腾腾的锅中,上下翻涌的场面,每一个动作都饱蘸着母亲的用心良苦,诉说着她当年的艰辛与不易。时光纵然流转不停,但那红稠饭的味道,那有关母亲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存于我心底,最幽深之处,不仅温暖无比,而且还彰显出弥足珍贵之色彩。<br> “兄弟这饭为何如此香甜可口?”“哥咱这红稠饭里的红薯、窝瓜是在自家承包地里种的,一不用农药,二不用化肥,只用传统农家肥,最终的收获,带来的肯定是自然可口的香甜。”<br> 随后,在母亲的嘱托下,油炸糕、莜面、红稠饭、美酒、贡品、鲜花依次摆放在承包地里祖坟的供台上,三叩首拜过后。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安息吧我的父亲!安息吧我的列祖列宗!用那甘甜的红薯,敦厚的窝瓜,做配料弄成的红稠饭,就是先辈庇佑后人的血脉,亦如记忆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点缀着过往那段美好的时光记忆,始终贯穿于后来人的情感之中。香甜的回忆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与韵味,让我们永远守护着这份关于味道的印记,让它愈发熠熠生辉,令人难以忘怀。 <br><br> 四<br><br> 如今故乡的秀水河,早已引来了致富提水工程,滹沱河丰沛的幸福水源。沿途两岸的藏山、红面山、高城山沟壑间的柿子树,也已成为故乡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那挂满枝头的柿子,犹如一串串小红灯笼,不仅照亮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高楼大厦,就连乡间犄角旮旯里的每处角落都被点亮。振兴的效率,突显在青山绿水之间。<br>  我的四伯父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保卫战。革命圣地柿子树的满园硕果,曾经映衬在奶奶无数个不眠夜的脑海之中,直到由宝塔山脚下,寄来柿柿(事事)如意的包裹,才让奶奶的脸上绽放出灿烂幸福的笑容,让她有幸听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洪亮声音,见证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雄伟时刻。<br>  回忆让我感受到历史与故乡的紧密相连,满树柿子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美好寓意象征。<br>  清澈的滹沱河依旧在静静地流淌,翠绿的柿子树屹立在藏山的幽谷,它承载着忠义之乡赵氏孤儿的传奇,这承前启后的文化故事如美食般,早已深深融入我这个,早年离开故乡之人的骨髓与血脉之中。过去想吃油糕等不得,如今油糕随便吃。过去思甜浸蜜,如今说糖更甜。发自内心的蜜润,促使血脉不断膨胀,牢牢地灌满了自己的心灵。这些记忆里的味道与散落于故乡田野上的元素,共同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们不仅是美食,更是乡村振兴,宏伟战略的灵魂晕染所在,让我无论走到哪,都怀揣着深深地思念与热爱,在时光流转中永远光彩照人,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如一壶茅台镇陈年窖藏贵州大曲老酒,越放越有味道,越品越感香甜可口。<br><br> 2024.6.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