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 回望我的非遗之路

古三皇人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8日</p> <p class="ql-block">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为2024年6月8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p><p class="ql-block"> 非遗即是生活,回望我的非遗之路,这是我感受最为深刻、最为真切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1954年7月,我出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1970年2月,年仅十五岁半的我便下放农村,在蕲春当过将近两年时间的知青,1971年12月,被330招工去了宜昌,然后就一直生活、工作在那里。离开故土武汉,迄今已然半个世纪有余。</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需要载体的,或是一枚邮票,一方浅塘,或是一缕炊烟,一声呼唤。我的乡愁是那些儿时唱过的童谣、做过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我在武汉读书、生活的日子不足十六年,然而,刻骨铭心是不以时间长短为计量的。眷念故土的拳拳之心,武汉深邃宏博的历史民俗文化,让我从思想意识到情感行为都从未与之脱节。多年来,凡与武汉有关的信息资料,我都尽可能地去关注,学习,这也成了我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绪上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我撰写的反映老武汉百姓生活、民俗风情的散文集《大城小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城小巷》后来在一些读书网站上可以看到,网络评分为8.7分,“喜马拉雅”上还有听读版,由简夫人朗读,头条等媒体对该书也有过多次专门推荐。</p> <p class="ql-block">  《大城小巷》共有散文48篇,其中有篇“装订我的小巷童谣”,讲述了我儿时的童谣故事。在准备素材时,我曾将记忆中的童谣进行了梳理,并用文字把它敲打出来。一遍遍的回忆,带来的是一次次的震撼,没有想到,武汉竟然有如此众多、如此生动的童谣存在,这应该是一笔文化资本。</p> <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一个愿望在我心中萌生:我要把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绝响收拢起来,集聚起来,将这些貌似简单幼稚而实则博大精深的东西加以学习研究,编撰一本《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呈献世人。我不奢求挖金掘银,只想捡起几个煤块,为武汉本土文化的熊熊烈火添点燃料。</p> <p class="ql-block">  十余年来,我搜集校订的武汉民间童谣近千首,其主要有两个来源:</p><p class="ql-block"> 有一半选自晚清、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书籍、报刊等,如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第1~3卷(1922年12月17日~1925年6月28日、1936年4月4日~1937年6月26日出刊)、朱天民的《各省童谣集》(1923年)、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的《中国廿省儿歌集》(20世纪20年代)、陈和祥的《绘图本·童谣大观》(1922年)、刘经菴的《歌谣与妇女》(1927年)、黄诏年的《孩子们的歌声》(1928年)、武汉老杂志《西北风》(1936年),朱介凡《中国儿歌》(台湾、1977年12月)、以及《蔡甸民间歌谣集成》(内部资料,1998年)《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桂琴甫搜编、1986年)等。</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创刊号(1922年12月17日出刊)</p> <p class="ql-block">  另一半来自笔者和其他百余位武汉人的回忆传唱以及少量的网络搜集,其中,仅徐明庭老先生一人就提供了30余首,且内容珍贵,题材广泛,不少具有唯一性。我从先祖母谢秀英老人那里,也承继了近百首来自我们汉阳老家的童谣。</p> <p class="ql-block">武汉老杂志《西北风》(1936年)</p> <p class="ql-block">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民间童谣的流传,不仅数量众多,地方特色浓郁,而且有着历历可数、清晰可见的文化脉络。它是真正的武汉制造,是展示城市文化品质和历史荣耀的一个蓝本,是提升城市文明的内涵和品质的一种教材,极具保护意义和传承、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精妙的密码,深邃的蕴藏,武汉民间童谣虽然嫩小幼稚,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记录。我力图将大俗大雅的武汉童谣同武汉地方风情,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特色方言等放在一起述说研究,另辟蹊径,寻求突破。</p> <p class="ql-block">2012年7月14日在武汉青少年宫举办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初稿)》研讨会(摄影:王炎生)</p> <p class="ql-block">  童谣的采录工作是繁琐的,艰难的,研究工作是枯燥的,寂寞的。当然,其间也蕴含着快乐和享受,每次收获,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惬意愉悦,还有些许的成就感。我感受最多的还是激动与兴奋,我激动的是我的新发现,新收获,我兴奋的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儿科里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文化秘密。</p> <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长江商报》、《武汉晚报》、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中国台湾网等几十家主流网站都在显著的位置作了转载、报道等。图为人民网等报道截图。</p> <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我撰写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初稿完成,消息披露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曾有多家报纸报道和几十家网站转载,如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等。</p><p class="ql-block"> 本书部分内容在网络上也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许,相关帖子的点击量高达600多万人次,这些都给了我很大鼓励。</p> <p class="ql-block">人民网转载报道</p> <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何祚欢和徐明庭两位先生为本书作序,这将会是我的终生荣幸。</p><p class="ql-block"> 何祚欢先生是武汉文学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地方民俗研究专家,是大名人,也是大忙人。当我忐忑地表达了想请他作序的意图之后,他爽朗地说:“伙计,这东西好,我们两个有得一谈!”2013年8月,我拿到了何先生写好的序言,他一见面便开玩笑地说“你为武汉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当增寿一纪!也就是说,你原本该活100岁的,现在要活112岁”。何老师将他的序言原稿一字一句地读给我听,还反复地问,这样写行不行?他还给我抄录了几首儿时唱过的童谣,字字句句,充满温馨。</p> <p class="ql-block">我与何祚欢先生合影,2009年7月于汉口百步亭花园</p> <p class="ql-block">  何祚欢先生在序言中说“童谣实际上是一种诗教,是民间不自觉的而又非常可贵的学前教育。”这话太深刻了,若无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识,潜心的研究,是绝对说不出这经典话语的。这是把金钥匙,对我深刻认识武汉童谣的文化价值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何先生手写的序言和提供的武汉童谣文稿</p> <p class="ql-block"> 徐老是武汉著名文史专家,有“武汉通、武汉活字典”之称,是我十分敬仰的人。他年近九旬,能在炎炎夏日之时用钢笔为我写序,着实让我感动。徐老将我的原稿通读了两遍,序言整整写了十大张纸,三千余字,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他还为我提供了30多首老武汉童谣,并嘱咐我,不要急于出版,出本书不容易,一定要争取多收一点,写好一点,研究透一点,尽量完善,少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与徐明庭先生合影,2009年7月于武汉图书馆徐明庭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徐明庭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童谣是和方言、民俗、社会、教育、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等有关的学科,是囊括古今‘文史中外一体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我想,这应该是对童谣概念的最全面、最完整概括,其意义自不必说。</p> <p class="ql-block">徐明庭先生发言讲话</p> <p class="ql-block">两位先生手写的序言和提供的童谣文稿,都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最有价值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徐明庭先生“关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序言”原稿</p> <p class="ql-block">  研究武汉童谣,离不开武汉方言的学习探讨,在这方面,有“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的朱建颂先生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细心研读了他的《武汉方言词典》等大部分书籍、文章,还多次登门求教,朱先生的耳提面命,让我受益匪浅。他为人谦和,有大家风范,对我的一些武汉方言解说以及文字认定等,也给与了积极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朱建颂先生在观看《武汉民间童谣辑注》,2015年8月7日</p> <p class="ql-block"> 遵徐老之嘱,我又开始了艰苦的搜集研究和整理撰写工作。2012年11月,《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二稿完成,入编的武汉民间童谣数量由最初的449首增至529首,2013年9月完成定稿,选录数增加至705首。</p> <p class="ql-block">《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第一版</p> <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我的《武汉歌谣故事》由武汉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试图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述、解读武汉童谣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有将“武汉童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想法,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学网”就在相关报道中就谈及了这点。</p> <p class="ql-block">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学网”报道:“网友考证449首武汉民间童谣 盼能申报非遗”</p> <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我这一愿望得到了非遗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2017年1月,我先后接到了武汉文旅局非遗处王建军处长和武昌区文旅局非遗中心王伟主任的电话,他们都表示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希望能把它纳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范畴之列,并愿意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兴奋和激动,一下子颇有点“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娘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武汉童谣”开始走向了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提升之路,我自己也随之从认识到实践上的更上层楼。</p> <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23日,在华中师大拜会刘守华先生</p> <p class="ql-block">  王伟主任亲自带我到华中师大拜会了省民间文学研究大师、省非遗专家组成员刘守华先生。刘先生平易近人,慈祥和蔼,年逾八旬却精神矍铄,我的些许成果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他说“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你搞的这个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作出成果了,十分难得。”并鼓励我继续将研究推向深入,在“本土文化”和“口头遗产”上再下大工夫。话虽简短,却提纲挈领,为我辟开了新的研学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童谣”的申报过程中,从项目的意义价值、存续状况、传承计划等方面,武昌区文旅局非遗中心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指导,并积极争取资金拍摄专题片,帮助完善各类材料等。</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武汉童谣”被列为武汉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9日:市级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授牌</p> <p class="ql-block">2018年,我被认定为 “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2019年3月,我的第三部武汉童谣研究专著《武汉童谣纵横谈》出版发行,王伟主任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p> <p class="ql-block">《武汉童谣纵横谈》新书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  “以谣记事,以谣说情,以谣证史”,是我为该书拟定的研究途径和写作思路,力争形成特色和亮点。全书120篇文章,分为八个板块,即“韵味无穷的游戏谣、五彩斑斓的生活谣、千景万象的风土谣、承载记忆的历史谣、风趣搞笑的滑稽谣、蒙以养正的教诲谣、追寻理想的寄托谣、益智增能的训练谣”等,共计44万余字,百余幅插图,选录和解读的武汉民间童谣近800首。</p> <p class="ql-block">第六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在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推荐下,《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 “屈原文艺奖”艺术奖。</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省、市、武昌区等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给予我的指导和鼓励是多方面的,从非遗项目的拟定,申报材料的撰写,到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到各项工作、活动的有序开展等,无不细致详尽,同时也给予我不少发展提高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王峰主任和工作人员郑永恒、芦荟等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申报书文稿和申报录像片脚本,指导非常具体,很具针对性。</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我被获批为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汉童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大城小巷》一书中,其“小玩意有大快乐”篇,回顾了儿时自作玩具的情景,“游戏撑起的天地”篇,陈列了我曾经玩过的各种游戏。</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童谣家族中,儿童游戏歌谣占有相当份额,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依相融,互为渗透,互为升华”的因果关系,继而,我萌生了将武汉民间童谣和武汉民间儿童游戏放在一起研究整理的想法,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我的《武汉民间儿童游戏与童谣》初稿完成,消息披露后,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和朋友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徐老对本书的编撰提出一些具体指导意见,并告诫我,要有耐心尽量多搜集,多研究,将一些没有歌谣的儿童游戏也编写进去,争取编成“武汉民间儿童游戏大全”“儿童游戏歌谣大全”,努力做到齐全与精当结合,趣味和资料兼顾,提高阅读性和文化价值,让最后成果贴近完善。</p> <p class="ql-block">《中国台湾网》报道</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本《武汉民间儿童游戏与童谣》终于画上句号。该书分为五编,即“亲子游戏与童谣、空体游戏与童谣、借物游戏与童谣、情景游戏与童谣、益智游戏与童谣”等,共计30余万字,手绘插图近200幅,共选有武汉民间传统儿童游戏203种(类),儿童游戏童谣380余首。</p> <p class="ql-block">刘守华先生与彭翔华 (2021年10月28日于华师桂子山)</p> <p class="ql-block">  德高望重的刘老为本书作序,序言是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成的,字迹较大,满满七小张,殷切之心,炽盛之情,跃然纸上。他说“童谣虽是中华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翔华却以超常功力投入搜求研究之中,使其具有完整、丰富的特质而生发出雅俗共赏的魅力,相信它会成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精致成果而焕发光彩。”这是对我的殷切期待,也是鞭策激励。</p> <p class="ql-block"> 感谢老朋友司锋先生,他为本书的绘制的近两百幅游戏画图,为本书增色不少,也是极好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司锋与他的“第八届武汉美术年展”参展作品《汉水人家》 (摄影:袁漪 201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该书的写作、出版得到了武昌区非遗中心的鼓励和帮助,细致详尽的指导,热情真诚的支持,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武汉童谣”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第进行。在省、市、武昌区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下,制定了该项目的“五年保护、发展计划”,并逐年按计划落实各项任务,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湖北经视台《悦读》抢先看:彭翔华著作《武汉歌谣故事》大家谈</p> <p class="ql-block">  “武汉童谣”的学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已经出版的四部研究专著外,我先后发表了《武汉老字号的歌谣和俗语俗谚》、《武昌九门歌谣解析》、《漫话武汉民间童谣》、《三首疑似传唱了千年的武汉童谣》等相关研究文章四十余篇。2020年1月,论文《武汉童谣中的武汉元素》参加了“首届武汉学高峰论坛”</p> <p class="ql-block">我多次在武汉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宜昌市图书馆、江汉关博物馆等处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开展宣讲宣传工作。2018年11月19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上,作专题讲座“武汉童谣的采集、研究与创作”。</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7日,我在武汉图书馆社科论坛作《儿时的记忆——武汉老童谣》讲座,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好评(摄影:宗晓斌)</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5日:湖北省图书馆“武汉老童谣、老游戏”讲座</p>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19日,我作专题学术讲座“武汉童谣的采集、研究与创作”</p> <p class="ql-block">  创新工作机制,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如“头条、抖音、快手”等,还开辟了“彭翔华讲汉味童谣”微信公众号,讲述、宣传、教授“武汉童谣”目前已发文章、视频一百余篇。</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在武昌晒湖小学活动讲座</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11日:武汉小学讲武汉童谣</p> <p class="ql-block">  我指导的晒湖小学方言新童谣《说唱新武汉》</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11日在武昌区东亭社区讲童谣</p> <p class="ql-block">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校园层次从幼儿园到大学,各有侧重。以江汉区武汉关小学、武昌区昙华林小学、晒湖小学为基地,将“武汉童谣”纳入学校新的课程资源,取得初步成效。在教师中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争做童谣小能手”等活动,传承童谣文化,弘扬校园正气。</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本人参与主导的“武汉童谣进校园”定点学校武汉关小学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青网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荣获湖北省唯一一个“创新实践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 接受报刊、广播、电视采访等,扩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武汉童谣”传承活动情况多次在相关媒体上报道,如央视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广播台、湖北卫视综合台、经视台等。</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27日“武汉一台播送武汉童谣专题片</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5日,彭翔华接受“中新网”采访</p> <p class="ql-block"> 积极参加项目的宣传、传承工作,多次举办相关公益讲座、授课、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如“武汉童谣分享会、非遗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研讨会”等。</p> <p class="ql-block">  有计划地落实授徒工作,指导传授,有序展开。项目传承人葛亮,系湖北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编辑和主持人,基础好,起点高,对“武汉童谣”项目喜爱有加,参与和组织了不少传承活动,对整个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武汉童谣工作室”在武昌红巷博物馆群挂牌,并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了新的探索、新的工作,非常感谢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馆鄂馆长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  项目的创新、发展有新的突破和规划。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编创“汉派新童谣”工作,涵盖“抗疫、武汉新貌、武汉人文地理、红色童谣”等内容,并在有关学校展开了学习、传唱、表演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下步着手编写一套《武汉童谣》的校本课程教材,采取传统优秀童谣与新编童谣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于继承和创新,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活力,焕发新光彩。</p> <p class="ql-block">  《大城小巷》一书中,有十来篇涉及地方戏曲文化,其中有七篇是有关民众乐园的。民众乐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也是我另一个学堂。多年来,在收集、研究武汉民间童谣和民间儿童游戏以外,我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众乐园,总想为它做点事,为它呼喊几声。</p> <p class="ql-block">  发表过一些有关民众乐园的文章,如《民众乐园的戏报》《文革时期的民众乐园》《品味民众乐园—— 一个娱乐场所与一座城市的对话》《民国时期汉口新市场公有化运营始末》等,也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和举办讲座,宣传和介绍民众乐园。</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我的专著《武汉民众乐园故事》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史话的形式,说百年历史,讲百个故事,写百个人物,展百幅图片,全面述说了民众乐园的演变发展、人物风情以及意义价值,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描述民众乐园百年历史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将“民众乐园故事”作为民间文学来申报非遗,也是我久存心底的一个心愿。原本在武昌区申报,后考虑属地问题,转向江汉区。</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在武汉市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我主持开发、申报的“民众乐园故事”获批为武汉市江汉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给与我帮助、指导的人确实很多,既有学者专家,也文史爱好者和热心朋友,再次一并致以谢忱!</p> <p class="ql-block">  但凡过往,皆为序幕!</p> <p class="ql-block">  非遗之行,永远是现在进行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