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端午中秋年,端午节是除了过年(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家乡保留着淳朴的风俗,洋节一般是不会有什么节庆形式的,元旦都是不会庆祝的,更别说什么圣诞节啦,感恩节啦,情人节啦。家乡过的节日,正月有元宵,二月有二月二,三月清明,四月立夏,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感恩尝新节,再过了就是十二月小年大年。注意这些月份都是农历。其中最有节庆感的,除了过年,端午当仁不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过端午仪式感记忆最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过早饭,父亲就要去砍来几颗正艾(制作艾蒿的那种),还要割来几条长长的带叶子的黄葛藤,然后在大门的左右上角各插上一枝正艾,把黄葛藤挂在正艾上,绕在门的门顶和左右三面。大厅门和私舍门都是要插正艾挂黄葛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这个来历与黄巢有关:唐末黄巢是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乡村传说更接近历史事实),所到之处,夷灭村庄,杀人不留种。这天,黄巢微服侦查地形,遇到一位老妇人,看到老妇人背着一个稍大些的孩子,牵着一个更小一些的孩子,黄巢就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大的来背,小的反而要走路呢?”老妇人说:“哎呀,这你就不知道,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父母都被黄巢杀了,好可怜。小的是我儿子,最少母亲还在,相对来说就好多了。”黄巢听了,自己小时候偎依父母的情形霎时闪现眼前,不觉深深为老妇人所感动,自己率领的军队确实杀戮太甚,但是大势使然,要整顿军队不再杀戮已经无能为力了,怎样才能挽救这一老二小三个人呢?做个标记吧,一看周边到处都是正艾和黄葛藤,就说:“我就是黄巢,不久起义军就要从此经过,你在你家大门插上正艾挂上黄葛藤,可保你一家平安。切记!”说完黄巢就返回了总部,传下号令不得侵犯插有正艾挂着黄葛藤的人家不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妇人一听,吃惊不小。黄巢杀人不留种,这一片村庄,无数百姓瞬间就要血流成河,这可如何是好?她突然想到,村口凉亭是进入村庄的必经之路,说不定在村口凉亭挂上黄葛藤能免村庄一劫。于是,就在凉亭门上按黄巢说的插上正艾和黄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巢起义军看到村口凉亭的正艾和黄葛藤,以为这个村庄是黄巢的什么亲戚,果然绕道而去,一个村庄的人因此得以保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正是端午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端午节的时候在门上插正艾挂黄葛。再后来,就附会出能辟邪的传说。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个节日,纪念的人不一样,正是节俗的丰富多彩。纪念屈原的,那是纪念理想的坚贞,纪念那个老婆婆的,是纪念她的博爱光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午时刻,父亲要磨制雄黄酒,喝雄黄酒,在关节、额头抹上雄黄酒,说是喝了雄黄酒能祛病强身,关节处抹上雄黄酒不得风湿病。雄黄是端午前几天买的新的,这几乎成为父亲筹备端午节的一个重要议程,终其一生,他从没有忘记。父亲说,老雄黄会毒死人,只有新买的雄黄才可以服用。喝雄黄酒我是抵制的,因为我知道雄黄含砷,那是剧毒的重金属,还因为雄黄酒有一股怪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绕房子一周洒雄黄酒,用筅帚边洒边念念有词:“蛇见雄黄,鬼见阎王。”据说,这样蛇就不会进家里了。虽然好像一种巫术,但是这种神秘的仪式其实代表了深藏人民心中的恐惧:家乡处在亚热带山区,山林密布,过去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土坯房,潮湿多鼠洞,五步蛇、眼镜蛇、烙铁头、饭勺头、银环蛇极为常见,这些毒蛇经常爬进房子里捕捉老鼠,如果人没看到蛇又碰到了,被蛇咬伤是常有的事,毒蛇对村民的威胁极大,过去,医疗技术不发达,离医院又远,被毒蛇咬伤大多难逃一死,即使死里逃生也留下终身残疾,人们期望借助端午雄黄驱逐毒蛇的心理期冀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带有巫术痕迹的风俗还有一个,就是传说中的“端午茶”。据说端午节这天的正午,随手采下来的植物都是良药,如果是药材比如吴茱萸,这天正午采下来的也药效更好。估计也是过去缺医少药,人们就期望借此治病疗伤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小的时候,端午节是一定有一份菜本地泥鳅的,甚至端午节被称为“黄鳅节”。那时生态好,稻田里的泥鳅黄鳝多得不得了,有经验的,只用手抓,一天也能抓个十几斤。抓泥鳅考的是眼力,端午的时候,刚莳完田不久,禾苗还很稀疏,杂草也还很少,耙过的田平整而光洁,泥鳅不受惊吓时藏淤泥里都是很浅的,还会探出头来取食喘气,走到田边,看着那里泥动了一下,看准了动的方向,轻轻地,直接三个手指捏下去,一条泥鳅就抓起来了。最有味道的,是捅黄鳝。黄鳝的洞很明显,老远就看得到。用手指跟着洞捅过去,黄鳝就会乖乖的从洞的另一头退出来,有的会在淤泥上逃窜,有的甚至出来就不动了,在阳光下黄澄澄的,有的有小孩手臂那么粗,足有七八两重。黄鳝出来了要抓它就有诀窍了,野生的黄鳝全身滑溜溜的,身体灵活,行动敏捷,一抓不中就会溜得无影无踪。抓的时候,食指伸开,拇指和中指在一个平面上,看准黄鳝的身体中段,迅速的掐下去,食指回勾与拇指中指一起紧紧卡住黄鳝,才能避免它滑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农药使用越来越多,泥鳅几乎绝迹了,端午节吃泥鳅也似乎是非常久远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村,端午节龙舟是没有的。老年人似乎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粽子一般会有,但也不是很必须。因为,糯米做的粽子,与这个时候潮湿炎热的天气似乎不合拍,大人生怕小孩吃坏肠胃,有时就不包粽子。家乡的粽子,与别的地方的有很大区别,总结起来可以用“四角修长”来概括,地面略呈三角形,接一个长长的圆锥形,加起来是四个棱角,圆锥的高度是底面直径的五倍左右,非常的修长。煮好的粽子,剥去绿色的箬叶,尖角在重力作用下弯曲,能够形成一个圆。包粽子的是箬竹叶,本地直接叫它粽叶。捆粽子的棕树叶。捆粽子是两手还要用上嘴巴咬住棕树叶的一头才行。包好粽子,用棕树叶把五个粽子捆扎成一串,捆的样子也有讲究,捆好以后仿佛一条龙。形状,个数,都很有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这一年有“转节”的亲戚,粽子是必须有的。“转节”是头年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回娘家过端午节,然后还要去一下娘家至亲的家里。具体带些什么礼品记不清楚了,只记得蒲扇和折扇是必不可少的,送姑娘回家呢,一两斤苎麻也是必不可少的。送扇子很好理解,送苎麻是什么含义,我就不太清楚了。完成了转节这个程序,姑娘出嫁的仪式才算真正完成。现在,这种转节的仪式也消失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了端午粽,棉被上屋栋。”端午节过了,天气就渐渐炎热了,杨梅也就渐渐成熟了——端午节杨梅的巴巴跌,民谚这样告诉人们。山上的杨梅树,这时也开始吸引小孩天天前去探视,巴不得那些成熟后也只有手指头大小的杨梅早些成熟,虽然,这些野生的杨梅是那么的酸,但是曾经是那个水果很是缺乏的年代儿童难得的美味。然而,山地气候凉爽,等杨梅真正颜色变红,果实上的刺儿变软,味道变得又酸又甜,时间也快六月了,被称为“蛤蟆节”的六月初六天贶节也快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是一年端午节,眼前又浮动起父亲挂艾草磨雄黄酒的形象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