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顶妙峰山是京郊门头沟妙峰山的主峰,海拔1291米。</p><p class="ql-block">妙峰山虽然以金顶娘娘庙著称,但娘娘庙却位于主峰的一处平台上,并不在山顶。</p><p class="ql-block">旧时从北京城里到这里并不容易,先要坐马车或步行近50公里至山脚下,然后再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沿着香道登顶。</p> <p class="ql-block">现在开车可以上到景区门口,确实减少了很多爬山的辛苦。</p><p class="ql-block">进入“金顶妙峰山”景区大门后:娘娘庙,白塔,大钟,松树……一一仔细看过,发现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和传说,古代和现代的……</p> <p class="ql-block">首先了解一下娘娘庙</p><p class="ql-block">一进山门,就看见正中圆形拱门上方的汉白玉石刻,上有清嘉庆皇帝御笔“敕建惠济祠”5个字。</p><p class="ql-block">惠济祠(即是娘娘庙)坐北朝南,始建于辽代,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但山门殿内的守护神——青龙和白虎,却表明妙峰山娘娘庙是以道教为主的庙宇。</p><p class="ql-block">据《门头沟地名志》记载:“村北妙峰山顶有建于明末的娘娘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北顶天仙庙。佛教势力上升后,香火逐渐兴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后改称灵感宫。”</p> <p class="ql-block">经过“左青龙、右白虎”的“盘查”,进入一院落,见一大殿,脊上有鸱吻,后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p><p class="ql-block">大殿为三开门,门额上有一横匾黑底金字,上书“灵感宫”。</p><p class="ql-block">门楹上有对联</p><p class="ql-block">上为“云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p><p class="ql-block">下为“理大物博,祖阳气止发东方”。</p> <p class="ql-block">灵感宫内供奉五尊娘娘坐像,个个体态雍容,服饰华贵,慈眉善目,端坐于神台之上。</p><p class="ql-block">五尊菩萨娘娘为:</p><p class="ql-block">天仙鸿德圣母碧霞元君</p><p class="ql-block">眼光惠照圣母明目元君</p><p class="ql-block">送生锡庆圣母保产元君</p><p class="ql-block">瘢疹立毓圣母慈幼元君</p><p class="ql-block">送子育德圣母广胴元君。</p><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端坐在正中,眼光、送生、班疹,送子四位娘娘坐两旁。</p><p class="ql-block">灵感宫两侧的配殿还同时供奉着月老、地藏王菩萨、王三奶奶、药王扁鹊、文昌帝君、观音菩萨、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神像。</p> <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又被称为“娘娘”、“泰山老奶奶”,她的道场在东岳泰山,碧霞元君的信仰起始于北宋前,但于北宋正式得到官方认可。</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娘娘宝卷》叙述了碧霞元君的故事:观音老母为拯救苍生而下凡投胎为千花公主,公主在皇宫长到十四岁后,不愿结婚生子,而要去泰山修行,经过重重磨难于志心石上舍弃肉身,最终修行成功回到天宫。</p><p class="ql-block">千花公主的泰山之旅,正是妙峰山香客们想往的自我修行和飞升。</p> <p class="ql-block">说娘娘庙,必说妙峰山香会。</p><p class="ql-block">香会始于明朝,却兴盛于清末。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到十五,华北各地的香客开始纷纷向妙峰山行进。</p><p class="ql-block">据《燕京岁时记·四月·妙峰山》记: “人眼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曰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曰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p><p class="ql-block">另有记载:“妙山在京西,距城不过数十里,山很高,据说由山下到山顶共合就有四十里,上有敕建碧霞元君庙,供的是一位女神,皆呼为娘娘。每年春季,顺天府京师各县的人,齐往朝山进香,有的求财,有的求子,有的是为父母的病许愿、还愿。事前有人组织灯油会、香烛会,都是为届时贡献在庙里;也有人集资,届时在山上搭席棚,施粥舍馒头,并预备宿处,以利朝山众香客。”</p> <p class="ql-block">顾颉刚先生在《妙峰山进香号引言》中述及:对进香的普通底层民众而言, “朝山进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他们平常日子只有为衣食而努力,用不到思想,唯有这个时候,却是很活泼地为实际生活以外的活动,给予我们以观察他们思想的一个好机会。”</p><p class="ql-block">图中的这位老人名为孟宪才,北京人,生于1876年,故于1958年夏未,享年82岁。他住在南城右安门外西河道,以缝鞋为生。“七七事变”后迁居西城区护国寺庙内仍以缝鞋为生。在谋生之年每逢庙会都组织缝绽老会成员上山奉献直至解放。</p> <p class="ql-block">其实北京城的娘娘庙不止妙峰山一处,为什么妙峰山娘娘庙最出名呢?</p><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约有17座有规模的娘娘庙,其中妙峰山娘娘庙、西直门外高粱桥娘娘庙、丫髻山娘娘庙和“五顶”影响最大。但到了清末,金顶妙峰山抢尽了所有娘娘庙的风头。</p><p class="ql-block">有说是因为“金顶”的娘娘更为灵验,也有说因妙峰山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为进香之旅增加了难度,从而显出信众的虔诚。</p><p class="ql-block">关于妙峰山娘娘庙有句俗语,叫做“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意思是说妙峰山的娘娘只保佑远道而来的香客,而不护佑当地的老百姓。事实不应如此,那这句俗语从何而来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妙峰山香会期间,大多数香客都是从京津冀远道而来,与庞大的远来香客比,本地人成为少数,人们自然地认为远来的香客许愿灵验,故而产生了这样一句俗语。</p><p class="ql-block">注:五顶即东直门外碧霞元君庙(又称东顶)、海淀蓝靛厂长春桥畔“护国洪慈宫”(又称西顶)、永定门外南顶村碧霞元君庙(小南顶)、马驹桥娘娘庙(大南顶)、德胜门外土城东北碧霞元君庙(北顶)和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普济宫”(中顶)。</p> <p class="ql-block">这里特别说说配殿供奉的王三奶奶。</p><p class="ql-block">顾颉刚先生在《游妙峰山杂记》中记载:娘娘(碧霞元君)正殿的右手有一小间,供王三奶奶。青布的衫裤,喜鹊巢的发髻,完全是一个老妈子的形状。</p><p class="ql-block">周振鹤述及《王三奶奶》却是:“大殿西边露台下,有一个偏殿,黑地金字横额写着:‘慈善引乐圣母广济菩萨宝殿’。这里供的那位菩萨,俗称王三奶奶。王三奶奶的装束,已不像《游妙峰山杂记》里说的‘老妈子’模样,一变而为菩萨了:头上戴着凤冠,身上披着黄色华丝葛大衫。她左边是手里拿着一丈长杆烟筒的侍者,右边是手牵一匹黑毛驴的驴夫。”</p><p class="ql-block">据传说,王三奶奶是京东香河县人,清嘉庆年间,在京津冀一带无偿为人治病且医术高明,最后坐化于妙峰山。庙中的王三奶奶手可以活动,而且已经被香客和游人摸得发亮,人们虔诚地相信,摸摸王三奶奶的手,可以百病全消。</p><p class="ql-block">我看到的便是菩萨模样的王三奶奶,还特别地摸了摸王三奶奶的手,希望得到她的庇护。</p> <p class="ql-block">配殿还有三教堂,内供奉佛、道、儒三教创始人(佛教为释加牟尼、道教为老子、儒教为孔子)。</p><p class="ql-block">目前为弘扬中国文化,重现传统文化遗产,恢复了“三教堂”,以期望构建和谐社会,护国保民平安。</p> <p class="ql-block">正因妙峰山娘娘庙供奉佛、道、儒、俗各路神灵,娘娘们各司其职,治病、送子、保平安,所以多年来香火甲于天下,至今仍然是华北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娘娘庙山门殿前矗立着的一座覆钵形白塔。白塔虽为藏式喇嘛塔,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僧人墓塔。</p><p class="ql-block">白塔建于1934年,塔用白色的大理石雕砌而成,高6.9米。塔底层是方形石砌基座,共有两层,底层地基石与地面持平,石面上雕有海水江涯图案,四面各有一组二龙戏珠图案,还雕有16尊金甲力士和仙人,奋力承托起宝塔,须弥座上下檐浮雕莲花瓣。塔身为覆钵形,四面各雕有一座焰光门,门内各雕有一尊菩萨像,结踟跌坐于莲台之上,面目庄严,手持法器。莲座四周刻有云纹、卷草、带纹、花朵等图案。塔刹为细瓶颈形,上有十三道相箍,象征着“十三重天”,上端为铜质华盖饰有流苏、华幔和铃铎。</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白塔还有一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传民国初年,京城一位高官到妙峰山娘娘庙上香,听说对面山下涧沟村是一处风水宝地,将来要出大官,便惴惴不安起来,急忙问风水先生有没有破解的办法;后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修下了这座白塔,以镇住涧沟村的灵气,阻碍能人取代自己。</p><p class="ql-block">图中小村即为涧沟村。</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圆明圆遗址正好准备建一座塔,石料都已经刻好了,就是还没有砌筑,就被这位高官拉来挪用建了此白塔。W&G破四旧,涧沟村村民想把这座塔拆掉,但塔太牢固,只是部分进行了破损;1986年重修娘娘庙时,又对被损坏的部分进行了修补,基本恢复了原貌,如今白塔已经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里看到的白塔和远山。</p> <p class="ql-block">在去往“惠济祠”的路上,见一口大钟,人称“大智钟”,此“钟“直径0.9米,高1.8米,重180公斤,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这口大钟最初在妙峰山大云寺中,相传是当年某夜一场大风将钟从河北高阳县吹进京西妙峰山的,又因当时大云寺内供奉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大肚弥勒佛,因而得名大智钟。</p><p class="ql-block">据说在此钟前祈福求理:可使智慧大增,它的灵气可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样,除去须恼,开启心智,堆加灵气。</p><p class="ql-block">妙峰山大云寺始建于唐朝,抗日战争中经过日机的轰炸,大云寺被毁坏,和尚们都陆续离开了,最后一位离开的和尚名为“普月”,他在妙峰山大云寺生活了一辈子,最后坐化于妙峰山,他的遗体是被涧沟村一村民安葬在了妙峰山的一处山洞里,据说他的师父也是安葬在那里的。 </p><p class="ql-block">2003年此“钟”从大云寺移至妙峰山景区。 </p> <p class="ql-block">在距大智钟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挺拔的系满了红丝带的松树,名为“救命松”,讲述的是86年前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空袭,游击总队队长纪亭榭指挥战士疏散躲避时,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幸亏松树挡住弹片,才使他幸免遇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娘娘庙正殿下山,旁边的石崖上有一块巨石,上书两列红色的隶书大字:“几生修到朝金顶,万古长留此妙峰”。</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也是代表了朝圣之人的心意吧。</p> <p class="ql-block">游京郊妙峰山,不仅有金顶娘娘庙,还有连绵起伏的京郊群山……</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怡人的景色,一定让你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