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宋玉——《高唐赋》赏析

美友5784049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般地说,骚体赋更接近于楚辞,“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骚体赋言情述志的特点较突出,新体赋虽也不乏抒情言志之作,但铺陈夸饰的特点更为鲜明。宋玉是一位骚体赋的作家。他的作品有着由骚体赋向新体赋过渡的特点。《高唐赋》同宋玉的《风赋》、《登徒子好色赋》一样,都是对楚王的劝谏之作。《文选》李善注说:“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纵观全文,它的讽谏意味极少,它同样遵循赋的“讽一劝百”的原则,只是在本文的篇末加上了一段劝说之辞:“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应该说,这段劝说之辞与全文是游离的。它不是本文内容的自然延伸,而是作者加上的一个“劝说”尾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篇赋分为序和正文两部分。序记述了怀王游高唐,与巫山神女共进枕席之欢,因为怀念这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故立朝云庙的故事。这一极富浪漫主义的美丽传说,使巫山为之增容,而巫山、神女则成为千百年来诗人们咏叹的对象。梁萧绎曾感叹巫山的高峻:“巫山高不穷,回出荆门中。”诗人杜甫也曾为巫山云雨所吸引:“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白居易则更进一步赞美:“巫山庙花红似火。”一直到了当代,伟大的毛泽东仍然被巫山神女的故事所牵动,借助这个美丽的传说为全国人民描绘社会主义的建设蓝图:“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巫山神女的传说,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赋的正文极力铺写巫山的壮观景象,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着墨不多,却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巫山景色的奇伟绚烂。作者先写山下之景,次写山腰之景,再写山顶之景,自下而上,线索分明。写山下,重点写水势的浩渺,波浪的汹涌,涛声的巨大。写山腰,重点写“榛林郁盛”的繁茂,“玄木冬荣”的壮观。再往上,作者的着眼点由林木移到山石,着力渲染山岩的陡峭,“岩岖参差,从横相追”的险峻,这里的山石呈现出万马奔腾般的气势。最后写山顶,“芳草罗生”,“众雀嗷嗷”。作者的注意力移情于花草和飞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文在铺写水险、山高、花繁、树茂时,极尽夸张之能事;与此同时,作者还十分注意比衬手法的运用,用鸟兽或人的自我感受来进一步渲染气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作者写水险,“奔扬涌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然后用鸟兽在浩渺的大水前,“失气恐喙,飞扬伏窜”与之相呼应。写树茂,“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紧接着写在渺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的感受,进一步烘托了那茂密的森林中令人惊骇的气氛。写山高,“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险峻之势。同时,作者又用英勇果断的古代勇士贲育,面对此情此景“不可为勇”来加以衬托,进一步印证了山的势如倾倒之态。到了山顶,地势开阔,“薄草靡靡”,“越香掩掩”的场面,令人目不暇接;“众雀嗷嗷”,“更唱迭和”的鸣啭,使人心旷神怡,作者又用古代的方士“羡门高谿”纷纷前来,以为佐证,作者由山下而山上,铺写了巫山的全貌,又用比衬的手法加以渲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赋的最后,写祭祀的虔诚和繁缛,逐猎的紧张和热烈。这些动态的描写,把本文引上了高潮。作者惜墨如金,到此戛然而止,而把庄严的祭祀和欢快的逐猎两种相反相成的氛围,久久地留在读者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宋玉的这篇赋,一般论者均指出它对曹植《洛神赋》的影响,这无疑是对的。但此赋的影响远非如此。它写山水、草木、楼堂、观阁、射猎、祭祀,均开汉赋的先河,可以说是一篇有深远影响的名赋,值得特别重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