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密市区沿G575向北,翻过东天山就到巴里坤县域了。东天山北麓与南麓的哈密景色俨然不同。一边是美丽的大草原,挨着山根是满坡的松树林。而另一边则是茫茫的戈壁。去的那天哈密38℃,而巴里坤只有26℃,简直就是两重天。 《图》东天山北麓巴里坤的草原 《图》东天山北麓巴里坤的农田 《图》东天山南麓哈密的荒漠 哈密有一区两县,伊州区为哈密市区,在东天山的南面,巴里坤、伊吾是两个县,都在东天山的北坡下,说哈密市把天山夹在了中间一点儿也不为过。从伊州区到巴里坤150公里,中间是一条翻越天山的路,这是当年左宗棠进疆时领着湘军一点点的凿出来的。<br>没做功课,原来以为只有这一条,山上还有积雪,一定好玩。没想到一定位,高德地图直接把我们领到一个11公里的隧道中,从天山底下钻过去了。回来找到了那条翻山的路,可显示堵车,不是雪地不好走就是出车祸了,只好放弃。<br> 《图》哈密三地锁住东天山 《图》白雪皑皑的东天山路口 《图》穿越东天山 《图》东天山隧道(11771米) 巴里坤是哈萨克自治县,古称满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哈族占总人口的35%。它的平均海拔为165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200毫米,蒸发量为1638毫米。有耕地50.4万亩、林地122.7万亩、天然草场286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98万亩,属牧业县。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br><br> 巴里坤是古城,但现在只能看到清代的建筑了。目前保护比较好的是汉城,有4.1公里的围墙,4个城门楼。边上是满城,但没有保存下来。巴里坤古城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原为防御准噶尔的兵营。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为镇西镇治所。清咸丰以前,城中除驻有官兵700余人外,还有3万多满汉居民。<br><br> 《图》巴里坤汉城的城门 《图》巴里坤满城的城门 巴里坤地处西北交通要道,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往返都被匈奴扣押在了巴里坤湖畔。当时这里叫蒲类海,应该在县城西面十几公里处。那天我们去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间有一些湖。但当年张骞被扣的具体位置,谁也说不清楚。 官方在巴里坤成规模的屯田,汉代就有文字记录。当时是兵屯,就是成建制的士兵被派去开垦土地。隋代有,唐代也有。唐代的伊吾军在现在的大河乡引附近的泉水灌溉屯田,每年向军仓交纳粮米3800余石,也是有记录可查的。这里已是唐王朝在新疆的重要屯田、屯牧基地了。<br>清初巴里坤是准噶尔台吉的游牧基地,到清朝对准噶尔用兵后,就开始在这里大规模屯田了。<br>清廷对准噶尔部的用兵,经历了康、雍和乾三朝68年,旷日持久。其中西征军的军粮供给十分困难。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分三路出兵,深入朔漠三千余里,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军队,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清廷用于运输粮饷的车辆多达7000余,每辆配马骡4匹,累计 2,8万余。同时还调用了大批骆驼。这些马骡驼在运输途中损失巨大。所以,在清准对峙的前线驻军屯田备边,建立巩固的军事后勤基地,势在必行。于是,清政府派大军到巴里坤驻防,这里就成了清军在新疆最重要的军事基地。<br> 康熙五十四年(1715)夏季开始,清政府在西北勘地兴屯。当时西北屯田区分为西路、北路、新疆三大系统,西路屯田系统东起凉州,西至巴里坤、吐鲁番。故此,巴里坤成为清政府初期在西路屯田的核心区。 初期的屯田分为兵屯、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五种。<br>兵屯即绿营兵。当时设大营于巴里坤,有500名绿营兵专事耕种。这是最早的兵屯。<br>据记载,1722年住巴里坤的兵屯播种青稞2000石,收获15070石。<br>民屯即清政府招募组织关内平民到新疆从事的屯垦。它包括内地自动迁入的农户和认垦的商人。他们在空闲地带领取土地耕种,编入户民。<br>到1795年,巴里坤民屯达3400多户,垦地面积10.2万亩。<br>犯屯指内地罪犯流放新疆参加的屯垦。罪犯交由屯田的绿营兵做奴隶强迫参加屯垦。乾隆二十七年(1762),250名遣犯发至巴里坤,编入兵屯服役,1766年又发250名与500名屯兵“合力耕作,共垦田1.65万亩”。1767年又增加100名至巴里坤。<br>旗屯是迁满人来垦田;回屯是当地的维族人。<br> 巴里坤博物馆中有一在原址上复制的粮仓,土木结构,一共有8个,其中每仓长6.5丈,宽3.4丈,高1.8丈,容积6000石,整个仓库为4.8万石。<br>乾隆二十四~三十七年(1759~1772),巴里坤粮食连年丰收,粮价之低,全国少有。1773年巴里坤屯田面积8.9万亩。为缓解仓容紧张局面,清政府拨专款建了这些仓廒。<br> 《图》巴里坤清代粮仓大门 《图》巴里坤清代粮仓院子 自准噶尔平叛结束后,清朝的犯官流放之地也从东北、南蛮大部改为了新疆。主要流放地为巴里坤、乌鲁木齐与伊犁。<br>若文武官员犯徒以上,轻则军台效力,重则新疆当差。康、雍时以官员和上层知识分子为主,到了乾隆时,多为下层知识分子了。官员中既有清朝宗室觉罗、满蒙贵族及中央各部院的显赫要员,也有住居一方的总督、巡抚、将军、都统等封疆大吏,还有品及较低的文武官员,另有一些知名人士。<br>乾隆二十二年(1757),湖北巡抚卢焯革职发往巴里坤,效力赎罪;<br>乾隆二十五年(1760),福建巡抚吴士功发往巴里坤,自备资斧。<br>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靖十二年(1807)共47年间,册载发往废员380余。除伊犁外,还有乌鲁木齐、巴里坤等。某次发配记载为:伊犁81人、乌鲁木齐17人及巴里坤14人。<br>去伊犁的流放之路一般沿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乌鲁木齐,最后是伊宁。<br> 由于是进疆的第一站,很多流放文人也经过了巴里坤。博物馆的展板上有记载,可惜我没记录下来。印象中有纪晓岚,他经过巴里坤并在乌鲁木齐流放了2年。缘由是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运史卢见曾因库亏空,东窗事发。纪晓岚与卢是儿女亲家,得知信息后私下通报给卢。事情败露后,受牵连流放乌鲁木齐。后以编修《四库全书》为由,于三十五年被释放回京,共流放2年。 林则徐虎门禁烟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流放伊犁。当时出西安经乌鞘岭,河西走廊,过星星峡到哈密。他没有翻天山,而是走南麓的吐鲁番到伊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