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走红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后,李娟的各种书籍也空前热销,我刚看完《深山夏牧场》,深深被李娟活泼的文字表达、奇异的异域“清风”,感染和滋养着。李娟在这本栀子花般芳香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现的是北疆“哈萨克游牧民族”一个小小部落的生活,这部作品大约写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的故事,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从他(她)们(一家汉人和几家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中,了解了养羊、养马、养骆驼🐫,了解了转场、拖依(相当于帕特儿‘聚会’)、成人礼(女为戴耳环礼、男为行割礼)……</p> <p class="ql-block">在整部书中,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欢乐充斥着这群人的生活中,牧羊:早上把一群群的羊赶向深山很远的地方放牧,傍晚再赶回来,赶进“羊圈”,还要多人配合,还要讲究经验和技巧,各个方向都要适合的人把守,否则,羊不入圈也是个问题。结束一天的劳动后,才来进餐,身体好,消化快的小伙子,早已经是饥肠辘辘,快饿晕了。那时候物质匮乏,除了大型活动和庆典的仪式才宰羊吃羊肉,平时就是奶茶,汤面,奶疙瘩,最好的饮食就是“抓饭”了。</p><p class="ql-block"> 有胡萝卜🥕和羊排的抓饭是“拖依”上才会有的诸多美味之一,平时很难吃到,至于肉,就更别提了。</p> <p class="ql-block">即使那时物质匮乏,但那里也有收录机、洗发水这些东西,但洗头还是不够方便,一般要到山下有泉水、溪水的地方去洗,不但水是凉的,有时候还混浊。洗手的水都是从山下很远的地方背(挑)回来的,只能装进很旧的壶里,倾倒着洗,还得节约着用,因为背(挑)水的地方太远了,尽管物质匮乏,生活用品简陋,但每次转场还是很不易,要几大头骆驼🐫给拖运转场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还是缺医少药,其他的人生病了就“抗”,只有李娟这个有文化的汉族女孩买一些药针对大家的症状给大家分享药物治疗。扎克拜妈妈牙疼了只靠呻吟“吸”来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礼仪便是:“财产的一半应属于客人”,意为招待客人得尽心尽力。如果有客人上门,即使主人不在家,客人也可以自由取用主人家的食物,使用主人家的炉灶(因此牧人的毡房不上锁)。而为来客宰羊设宴,则是传统礼性。</p> <p class="ql-block">因为北疆地广人稀,大家生活的地方离一个最近的镇子就是几百公里,所以,那些年等车(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李娟为之很苦恼的事情,当然有时候稍近一点的镇子,她们会骑马(或骑骆驼)去赶一趟集,买一些需要的东西。但是,长时间的骑骆驼也是很难受的,骆驼背上的骨头也是挺硬,挺硌人的。</p><p class="ql-block"> 但现在应该一切都很好了,我的一位高中女同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嫁到新疆去,现在一直在高中同学群里晒她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