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贵的照片 过目难忘的瞬间(十五)

福全

<p class="ql-block">1912年,14岁的周恩来身穿长袍马褂在东北奉天(沈阳)留影。同年他手写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赠送同学。</p><p class="ql-block">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毕业准备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老师曾问他“君子有三乐,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三乐也。老师满意地点头,并送给他“翔宇”二字,祝愿他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p> <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一年,欧洲,法国巴黎,七位身穿西装,打着领带,脚蹬皮鞋的帅气的中国男子在一起合影。其中,三人坐在前排,四人站在后排,七人意气风发。此时,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在法国巴黎留学,都怀有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七人最后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其中人生之路最为精彩,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坐在前排最左边的这位年轻人。论相貌,他还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论成就,他成为国家柱石,世界伟人。</p> <p class="ql-block">摄于1939年莫斯科,这张珍贵的合影备受瞩目,前排左起孙维世、邓颖超、任弼时和蔡畅;后排左起周恩来、陈琮英和张梅</p><p class="ql-block">陈琮英是任弼时的夫人,张梅是林彪的前妻,孙维世是周总理夫妇的干女儿。据传,林彪曾经向孙维世示爱,但不知为何被孙维世拒绝了。这七位都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深远影响的人物,难得一见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6年,周总理在重庆,注意看他身上的皮衣,号称“三用大衣”。</p><p class="ql-block">何谓“三用大衣”?夏天当雨衣,晚上当被子,冬天当正常大衣。</p><p class="ql-block">这件皮衣,是周总理于1940年从苏联带回的。自此,这件大衣陪伴了总理,整整9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建国后,总理把它送给了夫人邓颖超。1956年,邓颖超又把大衣转赠卫士长成元功。1964年,成元功又把大衣捐赠给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大家瞧瞧,一件大衣,被使用了24年之久。周总理那艰苦朴素的作风,真是名不虚传,令人景仰万分。</p> <p class="ql-block">张茜是陈毅元帅的夫人,本喜欢朴素着装。然而,由于“夫人外交”的兴起,她也不得不注重起自己的仪表。</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张茜跟随周总理一起参加外事活动,她的着装和气质,一时惊艳了全场。</p> <p class="ql-block">1960年,周恩来、邓颖超与越剧名家袁雪芬一起合影。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袁雪芬的成名作。</p> <p class="ql-block">1966年,周总理和林豆豆,那年豆豆22岁,标准的天然美女。</p><p class="ql-block">豆豆姐,一身六五式女军装,英姿飒爽。她五官精致,笑容含蓄,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那条粗黑的辫子,尤让人遐想联翩。</p><p class="ql-block">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豆豆姐,是哪个年代标准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1971年,周总理和学生在一起,他弯腰扶案,显得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有没有架子?大家一接触便知。如果接触不到,也可以相互比较。</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站着的有三位,戴眼镜的同志双手抱胸,戴帽子的同志双手背后,而周总理却躬身扶案。这就是区别。</p><p class="ql-block">大家再细品一下,周总理的动作和表情,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很显然,他怕影响到课堂上的师生。</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国的总理,从不以地位自居,始终把自己当成是老百姓中的一员,这怎不令人觉得亲切?怎不令人敬仰呢?</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周总理最清晰的照片,虽已60多岁,依旧英气逼人。</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曾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其他三位,徒有虚名而已。要么世人评价过誉,要么人品有问题。只有周总理,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周总理,这一辈子,形象基本没多大变化。他的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他的容颜,总给人一种英气逼人之感。</p><p class="ql-block">世上本无完美之人,如果非说有的话,那么,周总理一定属于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张家口,军调处中共六名代表在门前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聂荣臻、周恩来、叶剑英、蔡树藩、贺龙、肖克。这六人中就包括了建国后的一位总理,三位元帅,一位上将,与一位老资格无衔将军。</p><p class="ql-block">他们都是从风云战火中走出来的,不仅能游刃有余地指挥千军万马,也可驾轻就熟地进行谈判。可见,这次阵容相当的强大。作为军调处中共代表,每人都穿上了笔挺的军装,精气神十足。</p> <p class="ql-block">这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途中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5人分别是——前面:王震;后排左起:贺龙、李达、关向应、任弼时。</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5人都是红军队伍中有名望的干部。可是他们跟战士们一样同甘共苦,看看拍这张照片时都没有穿一双像样的鞋子,可见当时的红军是多么艰苦,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跟着伟人打下了江山。</p> <p class="ql-block">1959年,陈毅和张茜下乡视察,看路,这才是真正的“水泥路”。</p><p class="ql-block">1959年的时候,陈老总58岁,刚好跨进老年人的行列。他拄着棍子,一马当先,风风火火的,一点不输年轻人。</p><p class="ql-block">看他们脚下的道路,好像刚下过雨,泥泞不堪。然而,这些并没有影响到陈老总的心情和步伐。</p><p class="ql-block">没有前呼后拥的人群,没有人打着遮阳伞,没有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更没有红地毯。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p> <p class="ql-block">1942年,拍摄于延安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6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蔡畅,她是红军长征期间,年龄最大的女红军,李富春夫人。中间是周总理夫人邓颖超,她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参加了革命。左边的是李贞,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上将甘泗淇的夫人。李贞身后是夏之栩,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的夫人。最后面的是黄杰,黄杰是徐向前元帅的第四任夫人。戴眼镜在笑的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p> <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为十大元帅授衔。同一天,周总理为十大将授衔。十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对于十大将的任职、能力、资历、军功,我们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他们在战争中的负伤次数与之后留在身体上的战创不甚留意。</p><p class="ql-block">十大将中有七位曾负过伤。资历最老的张云逸负伤1次战创1个;罗瑞卿负伤1次战创2个;许光达负伤2次战创2个;陈赓负伤2次战创3个;王树声负伤4次战创5个;粟裕负伤6次重伤2次战创4个;大将徐海东负伤次数与战创最多,负伤9次,战创20多个。他们的每次负伤并不是小痛轻伤,可以说都与死神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成川郡桧仓,彭德怀司令员与中朝军队的部分将领合影。最右边是邓华,朝鲜战争中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后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p><p class="ql-block">右二戴眼镜的是陈赓,朝鲜战争期间任志愿军副司令兼第三兵团司令,政委,右四是朝鲜将领朴一禹,朝鲜战争中出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中朝联司)副政治委员,彭总曾评价他,为人忠厚老实,作战非常勇敢;右五为甘泗淇,彭总的得力助手,抗美援朝中出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右六为李贞,抗美援朝中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右七为王政柱,彭总的老部下,参加抗美援朝,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参与并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第五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三位巾帼英雄,伟大的革命女性。浦安修、邓颖超、康克清合影,摄于1944年陕北延安。</p><p class="ql-block">浦安修是彭德怀的夫人,人称“邓大姐”的邓颖超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的夫人,康克清是朱老总的夫人。三位都是党内资格老、威望高的大姐。三人要比较的话,邓颖超的资格更老、威望更高。</p><p class="ql-block">邓颖超1904年生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入党。康克清1911年生人,1925年投身革命,1931年入党。浦安修年龄最小,1918年生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入党。所以说,她们三人当中,邓颖超是当之无愧的“大姐大”。</p><p class="ql-block">1944年初夏时节,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进行新闻采访。一日,几位记者采访首长返回住处途中,偶遇在大树下乘凉的邓颖超、浦安修、康克清三人。记者得知,三位大姐可不是一般人,她们是我党革命队伍中资历最老的女战士,又分别是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夫人,就提议给三位大姐照一张合影,邓颖超三人欣然接受。这才有了上面这张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准备赴朝前的毛岸英。这一年,他28岁。这张照片也是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毛岸英的高清老照片。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此时,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不到一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曾经说过,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美军的空袭中不幸壮烈牺牲。他是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p> <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苏联女经济学硕士玛卡洛娃来中国访问,毛岸英亲自为她做翻译。玛卡洛娃女士同毛岸英以及几位工作人员在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后排右一是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1962年,毛岸青和邵华喜结良缘,携手大嫂刘思齐一同回到老家省亲。在长沙县板仓,尚在人世的外婆向振熙高兴地接待了外孙和外孙媳,老人家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外孙、外孙媳的宠爱,同时,又似乎想起了牺牲多年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这是毛新宇来到湖南长沙参观毛主席曾经就读的学校,参观结束之后,毛新宇在此留下的一张珍贵留影,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这是孔从洲和妻子及女儿留下的一张弥足珍贵的镜头和罕见的画面,这样的镜头,这样的画面,还是第一次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孔从洲何许人也?有知道的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院士与妻子李佩的一张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城,中共党员,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受聘于康奈尔大学,1955年7月晋升为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二机部九院副院长等职。钱学森曾说:“都说我能顶五个师,谁知道郭永怀能顶两个我?”</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搭乘的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时发生事故坠毁而不幸罹难。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郭永怀把装有绝密文件资料的皮包紧紧地抱在怀里。</p> <p class="ql-block">1956年,在北京,数学华罗庚一边抽着烟,一边深深地思考。华罗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数学事业,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p><p class="ql-block">外国数学家赞评华罗庚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八十八位数学伟人之一。同样,华罗庚为我国培养出众多的优秀青年。他的学生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都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48岁的袁隆平作为湖南省代表在小组会上发言。就在三年前的1975年,袁隆平成功育成了杂交水稻,一年后,杂交水稻成功推广。</p><p class="ql-block">袁隆平不仅成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因此,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年,袁隆平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还是实习生的屠呦呦正在与老师一起做研究。此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个个头不高、性格腼腆的小姑娘将来会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因她发现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屠呦呦又获得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最高奖项与国家最高奖项让屠呦呦成功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p> <p class="ql-block">1954年,广州,陶铸、曾志和女儿陶斯亮在家门口合影。(一说1951年)</p><p class="ql-block">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湖南祁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6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5月起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曾志(1911年4月4日—1998年6月21日),今湖南省宜章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p><p class="ql-block">陶铸1967年被迫害入狱,1969年10月,林彪下达一号通令,陶铸押往合肥,自知就要离开北京,陶铸心情沉重,与曾志分别时写下两首诗。为了不被坏人发现抄走,曾志用纸和薄膜将写诗的小纸片卷起,缝在棉衣里,43天后,陶铸在合肥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以后,曾志才将此诗公之于众。</p><p class="ql-block">《赠曾志》二首</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身世浮沉只自扪,谁怜白发慰黄昏?</p><p class="ql-block">乾坤永照余肝胆,生死难忘负马恩,</p><p class="ql-block">纵使投荒能赎愆,不须酹酒为招魂。</p><p class="ql-block">每当梦醒难成哭,羞效王章有泪痕。</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p><p class="ql-block">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p><p class="ql-block">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p><p class="ql-block">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1959年,陶斯亮与父亲陶铸、母亲曾志合影。</p><p class="ql-block">1967年8月27日,陶铸亲笔所书的《满江红·赠斯亮》。</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有无数雄英俊杰。鼓风云,斗争深入,凯歌声烈。螳臂当车终破碎,铁轮滚雷即成辙。看全球,到处展红旗,莫疑择,伤往事,何悲切。女长成,能接班。喜风华正茂,豪气千叠。不为私情萦梦寐,只将贞志凌冰雪。羞昙花,一现误人欢,谨防跌。</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廖承志和母亲何香凝、妻子经普椿坐在一起合影。</p><p class="ql-block">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何香凝(1878年—1972年)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丈夫廖仲恺,儿子廖承志,女儿廖梦醒。</p><p class="ql-block">经普椿(1917年4月17日—1997年9月20日)曾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廖承志全家福。</p><p class="ql-block">廖承志抱着宠物狗,妻子经普椿坐在他身边,儿子廖晖、儿媳赵汝蘅则站在父母身后,前面是小孙子孙女。照片上只有廖老在笑,妻儿的表情像是有心事。如果这张照片拍摄于1981或1982年,笔者猜想他们一定是知道廖老已经生病了,因为廖承志于1983年6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一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李讷、陈少敏、林豆豆合影。</p><p class="ql-block">陈少敏是1902年生人,1928年入党,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她和李先念一起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任中共鄂中区党委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书记。她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仅有的三位女委员之一(另两位邓颖超、蔡畅)。</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坚守党性原则,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她以“不表态”“不举手”的方式,公开抵制开除刘少奇党籍的错误决定。她是全体到会人员举手一致通过而唯一没举手的一位,这是何等的气节。1977年12月14日陈少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8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一列由大连开往旅顺的列车缓缓开动。大连火车站人山人海,人们争相来观看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驾驶火车的风采。</p><p class="ql-block">这个包车组由9名女职工组成,机车被命名为“三八号”,授予她们的彩旗上写着“妇女的火车头”,司机长的名字叫田桂英。</p><p class="ql-block">当时,田桂英20岁。她出生在大连一个贫困渔民家庭,十来岁就进城当童工,饱尝生活的艰辛。1949年,刚刚解放的大连百废待兴,亟需人才,田桂英积极报名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训练班,并以优异的成绩由火夫、司炉升为正式的火车司机。</p><p class="ql-block">是什么促使她奋进?田桂英说:“我的姐姐特别多,我是老六,家里贫困没念过学校,就我念了三年。她们都是十八九岁以后就结婚了,结婚以后呢,就是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说,就被她的丈夫和她周围的人看不起。”</p><p class="ql-block">当时,田桂英第一个报名学开火车,她想要跟“男同志一样,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这一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们认为“火车司机不是女孩子应该干的活。”亲戚朋友甚至还说起了闲话:“不像话”“不守妇道”。</p><p class="ql-block">田桂英还是毅然报了名。开火车要投煤炭,一锹煤就重七八斤,15分钟要投289锹。没两天,女学员们便已经累得直不起腰。这一练就是3个月,没有一个人放弃。</p><p class="ql-block">经过考试,田桂英和姐妹们成为铁道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之后,田桂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她的故事不仅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还被拍成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铁路工作的电影《女司机》。</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最右边这名男子曾与周总理是南开中学的同班同学。当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甚至比其他同学要小四到五岁。他不仅年龄小,个头还矮。因此,他在班上有个外号叫“小老头”。“小老头”名叫卢开津。</p><p class="ql-block">由于年龄小,班里的同学参加政治活动,但一般不让他参加。于是,卢开津将精力全部投入学习中。他的功课门门都非常优秀。1923年,21岁的卢开津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1928年,26岁的他获得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1910年,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卢慕贞与儿子孙科,女儿孙娫、孙婉合影。</p><p class="ql-block">卢慕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出生于广东珠海一个商人之家,她的父亲与孙家是多年的朋友。1884年5月7日,卢慕贞与孙中山结婚,这是一桩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p><p class="ql-block">1915年,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在异国他与宋庆龄相爱了。宋庆龄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信奉的是一夫一妻制,不能给孙中山做小妾。孙中山经过再三考虑后,才动笔给妻子写信:“我爱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子,可她不能做妾,我也离不开她,所以我只能同你离婚了。”面对离婚书,卢慕贞经过内心的挣扎,忍住泪在协议书上签了一个“可”字。她选择成全丈夫,为顾及丈夫的名声,把离婚的责任归咎于自己。</p><p class="ql-block">离婚后的卢慕贞定居澳门,独立生活,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10年后,也就是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当时在澳门的卢慕贞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她在家里为丈夫设了灵堂进行哀悼!卢慕贞终身未改嫁,1952年9月7日,卢慕贞在澳门逝世,享年84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拉着两个小孙子孙治平、孙治强外出散步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拍摄时间不详,一说1920年,一说30年代某天下午。笔者倾向1920年比较可信,因为孙治平1913年生人,孙治强1915年生人,看照片上小哥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如果是30年代,岂不是已经快成年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