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创意画

ZE1688

<p class="ql-block">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p> <p class="ql-block">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p> <p class="ql-block">“端午”亦称“端五”,“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p> <p class="ql-block">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p> <p class="ql-block">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p> <p class="ql-block">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p> <p class="ql-block">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p> <p class="ql-block">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p> <p class="ql-block">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p> <p class="ql-block">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p> <p class="ql-block">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