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沙洲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珠 江 潮 涌》</p><p class="ql-block"> 情系珠江场文集-第39篇</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珠江农场成为全国农垦的一面红旗;抚今追昔,口讲笔述,一个个生动故事唤起人们对光荣历史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陈春庆 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绍宽同志-何泳波 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赓续初心使命谱写珠江荣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顾何绍宽书记带领干部职工创建红旗农场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蒋行 何泳波 何海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绍宽于1916年出生在广东揭阳县五经富。他1935年在家乡加入青年读书会,进行一系列革命活动。于1938年3月加入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共产党,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他1945年9月任韩江纵队大北山工作委员会主任,后又当上潮汕地区县级的领导要职。解放后,他任揭阳县军管会副主任、副县长兼人民法院院长,1953年7月升任县长,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足迹踏遍老区的山山水水。老百姓称他为“赤脚县长” 。1954年7月他调任中共华南分局纪律检查组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9月,何绍宽调到珠江农场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场长,从此有着崇高威望的韩纵老革命从大山转战大沙田。他赓续初心使命,与时任农场党支部书记陈醒吾 (1957年党支部升格为党委)一起开创农垦事业,报效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1月开始,何绍宽任珠江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上世纪 60年代珠江农场在50年代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再创辉煌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农场26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122.5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23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250斤,甘蔗亩产万四斤;其它方面也取得显 著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12月,珠江农场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五个红旗农场之一,令人瞩目,享誉全国。珠江农场多次派代表到北京参加农垦部召开的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珠江农场是怎样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主要是何绍宽书记带领党委一班人,包括:黄康、赵明胜、罗培畴、杨开举等践行了“五个坚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坚持搞好党委的自身建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何书记深知要搞好农场的经济建设和 各项工作 , 必须要有场党委的坚强领导。因此,他自始至终坚持搞好党委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使党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学习理论,提高水平。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何书记带头学习,在他松皮板的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选 集、鲁迅全集、红旗杂志,还有党的各类报刊等,他随时翻看阅读,同时和党委其他成员一起认真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水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办好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集体领导,作风民主。何书记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农场的建设项目和重大事情都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同志间关系融合,有事注意和大家商量,听取意见。有次何书记在外就医住院,人在病床,心仍牵挂着场里的工作。他把贯彻上级有关指示的意見写成信件寄回农场,在场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他的意見,并把会议讨论结果汇报给他。这种既民主又集中的工作作风,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较好地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何书记和党委一班人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到区 队倾听基层干部和职工的意見,因此有了十分精准的发言权 ,也能够进行较好的决策。何书记经常嘱咐干部们多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要象竹子一样扎根土壤,才能得到真知灼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何书记住的是松皮房,房间摆设十分简陋,不搞特殊化。其他副场长:黄康、赵明胜、罗培畴、杨开举等,他们都是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革命、老干部,始终保持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农忙时节,何书记等场党委领导带头深入到各区队第一线,同职工一起同住、同吃、同劳动。场领导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带动场部科室干部和工作人员每年都坚持参 加抢收抢种等生产劳动,因此深得职 工们的爱戴。职工们 说:“党委带好了干部,干部带好了我们”。全场形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场党委在坚持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站在政治、经济和其它工作的第一线,带领群众团结奋斗,迈进全国国营农场的先进行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何书记清楚认识到:要把国营农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阵地,做好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 , 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他和党委一班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并注意 发挥工、青、妇等组织在开展这一工作中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和方法做好宣传教育。通过农场广播站、文工团 、电影放影队和由何书记亲笔书写刊头的《珠江通讯》等进行宣传,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农场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深入到干部职工中去。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和内容进行教育。例如: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忆苦思甜,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归侨同胞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知识青年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等。何书记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都注重对干部职 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亲自带队深入到各区队蹲点,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或 有困难的同志促膝谈心,循循善诱,引导启发,让他们轻装上阵,积极工作。每逢农忙,罗培畴副场长带领农场宣传队到田头慰问演出,为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鼓劲。农场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夺高产而奋战的积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开办政治夜校。各区队办了政治夜校 , 利用农闲期间组织职工群众学习毛 主席著作、时事政治和文化知识等,提高了职工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让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让艰苦奋斗建设国营示范农场的理念成为行动的指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开展学雷锋、学先进的活动。1963年起,场党委在全场开展 了声势浩大的学雷锋活动。各区队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广大青年以雷锋为榜样,争做好人 好事蔚然成风。为了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何书记召开党委会议决定,树立农场雷锋式的先进人物黄奀为典型,并运用巡回演讲等方式方法,大力宣传黄奀在二区试验站大火中带伤和群众一起灭火的英勇行为,引导青年们学习黄奀临危 不惧,舍己爱场的先进事迹。这一活动,有效地教育鼓舞广大青年在抢险救灾, 围垦造田等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区队也开展了比学赶帮、争当先进的劳动竞赛。1963年三区顺安队陈苏荣获广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的称号,1965年,三区顺安队被评为广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各区、队学习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坚持科技兴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何书记十分重視科技和人才。 他在党委会上经常强调要加强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把工作落到实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场建立了农科所、试验站、气象站等,区队成立农科组并创建了全国首例以队为基础的农艺师队伍,进行高产水稻、甘蔗的研究试 验工作,制定水稻、甘蔗生产操作規程,指导科学种田。何书记对农业科的管理、技术型干部如杨宾南、陈树平等同志十 分器重,经常倾听他们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意見,鼓励他们抓好粮食、甘蔗等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何书记派员到潮汕地区引入我国第一个水稻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回场试验,推广种植,又聘请了几位潮汕老 农专业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 珠江农场农艺师徐鑑泉和吴启泰等人在“矮脚南特”基础上培育出更具抗台风,产量又高的 “珠江矮1号”,当年农场水稻平均亩产成为省第一个千斤场。该水稻良种先后推广到四川、江苏等地,大受好评。由于珠江农场的水稻、高产,名扬世界,不少外国专家学者、留学 生(其中有古巴、越南等国)都到农场考察、实习。同时,农垦部也让珠江农场派出专家吕流文、陈思林、黄介能、冯锡坤,冯锦泉,陈坤,朱如灼等人,前往非洲的一些国家指导水稻、甘蔗种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何书记和党委其他成员十分重視农业机械化,抓好农机具配套改革和创新。他和赵明胜副场长经常深入 机耕队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农场在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的犁田、耙田、平田等作业其本 实现机械化,在这个基础上,60年代又成功研制了水稻联合收割机 和挖泥船等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其中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是开创了全国的先河。珠 江农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成果丰硕,多次受到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表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60年代,场党委派出机耕队部分人员远 赴海南岛、甘肃帮助当地的农垦部门培养拖拉机驾驶员和维修人员,还为当地开垦荒原,种植农作物发展生产。70年代,场党委派出机耕队黎志斌等多人,出国援助非洲的坦桑尼亚, 给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送去整套农业机械化技术设备,帮助开办农场。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当地自己种菜自己吃,一时被传为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坚持团结奋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铸就辉煌。珠江农场的干部职工来自五湖四海,职工队伍主要是由本地职工、归侨和知识青年组成。何书记认识 到,汇聚各方力量,团结奋斗是建设好农场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和党 委一班人注意根据他们的特点,切实做好合其情、解其难、 顺人心等工作,让他们团结起来,努力拼搏,共创农场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绍宽书记和党委其他成员对广大归侨十分关心爱护。当何书记了解到大部份归国华侨在海外从事种植橡胶 等工作,不善于水稻耕作,就决定安排归侨前往南沙红岭区开拓荒地,建设新家园。对有知识文化、技能的归侨认真重用,鼓励他们为农场建设多作贡献。归侨郭诗茂工作十分出息,从区主任、农业科长,一直到提为副场长, 被评为省农垦系统归国华侨的先进工作者。归侨蓝福胜回国后从事机械管理工作,1960年被评为粤闽桂三省青年积极分子,1968年入党后担任了粮食加工厂厂长、珠江糖厂副厂长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十分感谢场党委对他的培养。更多的侨胞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贡献力量。他们努力在平凡工作中,绘画了一弧属于自己的彩虹。归国华侨中的优秀代表:郑文祥、黄昭干、钟伯水、邝常、卢远财、涂 自力、涂更生、练九、杨世臣、吴水生、陈亚来等人,秉承了进取、勤劳、包容、奉献的华侨精神,怀着对祖国的赤胆红心,为农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场的知青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何书记和党委其他成员要求各区 队做好关心知青的工作,帮助知青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让知青过好思想关、生活关和劳动关。1963年来场知青黄永涛还记得刚到农场,在四区学生宿舍门口, 何书记亲自撰写的一副对联“投笔从农青云志,以身许国赤 子心”。热切期望和勉励知青投身到火热的农垦事业中。作者安一非1964年在《中国劳动》杂志发表《珠江农场热心培养下乡知识青年》一文中写到:“场党委书记何绍宽同志,只要有空就同青年们亲切交谈,耐心开导,循循善诱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有时还同他们一起 讨论国内外大事,一起参加文娱活动。每逢农忙过后,何书记总是带头到青年们的 宿舍去慰问,同青年们一起畅谈劳动和思想的收获” 。场党委对知青很了解,而且知人善用,重视培养,安排知青到 幼儿院工作,到小学、农中任教,到农科站参与研究,到农场医院任职,到机耕队开拖拉机,不少选拔到场部工作和到区队任宣传员。知青们在农场党委和各级领导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他们都积极投身农场建设,取得好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无数点奋斗汇成巨大的力量。正因为何书 记和党委一班人做好来自各地的干部职工的工作,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才能完成农场各项繁重艰巨任务,创造优异成绩。例如 :农场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职工人均耕地多(人平13亩多),劳动强度大,任务重,在全省是出了名的。每年农忙时节,由于各方人员齐参与、同努力,都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按质按量完成种植收获任务。又如:围垦是向海要田的工程与壮举,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力量,还要组织“千人围垦大汇战”。 全场上下同心 ,各方支持 ,众志成城 。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初就围垦1125亩,农场耕地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农场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场党委何绍宽书记(右)、罗培畴副场长看望救火小英雄王黄奀。 摄于196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照片来源《知青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 、坚持关心群众生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何书记和党委一班人心中想着人民群众利益,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的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通过这样调动和保护好干部、职工建设农场的积极性。主要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区建立副业队,解决群众魚、 肉、蛋和蔬菜供应问题。在何绍宽书记的关心下,农场自己办粮食加工厂(以前是将 稻谷 运到万顷沙加工),大大减少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加工成大米后的米糠可以用来做家禽、牲畜的饲料,这对发展农场的副业生产 起到很大作用。1959年12月,农垦部部长王震专程来珠江农场视察,随后 寄来200只北京良种鸭蛋,支持珠江农场发展副业生产。 经近10年培育,农场养鸭发展到12多万只。何绍宽书记大力鼓励龙穴岛渔民出海捕鱼。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龙穴岛渔业队组织渔船前往万山和北部湾等渔场作业,渔获丰富的海产品,既改善了职工生活,又增加了经济收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房、造桥、筑路,解决群众住房和出行问题。各区队办 好幼儿园,解决幼儿入托问题。建立场区队三级医疗机构,解决群众看病和住院陪护问题,使农场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区队为基础普遍设立中小 学校 ,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问题。1964 年秋,农场党委创办了珠江农场农业中学 (珠江中学前身),何书记亲自挑选了谭美桂、甘仪、苏冰仪、赖作屏 、陈小素等十二名表现好的高中知识青年担任教师。1968年,珠江农业中学改为全日制珠江中学,1970年 在红岭区创建了珠江中学高中。使广大的农场职工子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农场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场党委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切实解决了干部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使他们专心投入到农场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过去奋斗历程,我们深知珠江农场成为全国农垦的红旗农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何绍宽为班长的场党委心怀远见,以非凡的智慧带领全场干部、职工群众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取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江人创建红旗农场的历史,是一部党建引领,办好国营农场的实践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同舟共济,勇创一流的光荣史。其将永载中国农垦的史册。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荣誉,铭记光荣历史,弘扬“珠江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编辑刊登发布分享农场人讲的珠江故事,写的情系珠江场佳作,编著《珠江潮涌》书籍,能让我们牢记光荣历史,留住美好乡愁,传承宝贵精神 ,更好开创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书 名:</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珠江潮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副 题:</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珠江农场成为全国农垦的一面红旗;抚今追昔,口讲笔述,一个个生动故事,唤起人们对光荣历史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编 著:</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巜珠江潮涌 》编委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顾 问:</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少贤 林懋生 苏冰仪</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主 任:</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杨建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副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梁燕青 陈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主 编:</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小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副主编:</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春庆 何泳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编 委:</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蒋行 邓卫建 伍泽权 萧军 黎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章 刘嘉姿 廖晓慧 黄奕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书名题字:</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小川</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封面设计:</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林懋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责任编辑:</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黄海波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编 辑: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桂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出 版:</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版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辑:陈春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