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书房 我们在上庄看到了什么2

行书房

胡适的家 <p class="ql-block">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家乡。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什么?</p> <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奇迹。他未及而立之年,便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名闻天下。</p> 四岁前的胡适:天伦之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适的父亲名胡铁花,早年考中秀才后,屡次乡试不中,便入龙门书院受业,开始了在东北、广东等地的宦游生涯。他最北到过与俄罗斯谈判的边界,最南到过荒莽的海南岛。一生历经困苦,出生入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适在上庄的老家是一个大家庭。胡适父亲的初娶为冯氏,新婚不久便遭遇了长毛之乱,冯氏不幸去世。胡适父亲次娶为曹氏,曹氏为胡家生养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不幸于光绪四年(187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五年(1889年),胡适父亲在江苏候补时,生活安定下来,娶了第三位夫人冯顺弟。1891年,胡适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胡适出生刚满三个月时,胡适父亲胡铁花被调往台湾,担任全台营务总巡。两年后,胡适的母亲携子赴台团聚。闲暇之时,胡铁花亲自教妻儿识字,让胡适获得了早期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5年,台湾即将被割让,胡铁花劳累过度,患了重病,在被抬回到厦门的第二天去世。噩耗传来,提前回到老家的胡适母亲“身体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一时满屋都是哭声”。那一年,胡适母亲23岁,胡适4岁。</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岁后的胡适</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家庭中的母爱是隐忍的</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家庭里,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唯有坚守宽容与爱,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适回忆,“我母亲23岁便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23年。这23年的生活真是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失去丈夫之后,胡适母亲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她是后母,年纪又不比胡适的哥哥更大。家中的财政,全靠胡适的二哥操持,而家里的大哥又不争气,吸鸦片烟、赌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嫂嫂也经常和胡适的母亲赌气,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过去后,胡适对此仍旧不能释怀,他在自传中痛诉道:“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在这种痛苦的空气中,胡适是其母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与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二哥、三哥都在家,胡适的母亲便向他们说:“穈儿(胡适小名)今年11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他念书念得出吗?”胡适的二哥一直没吭声,三哥则冷笑一声:“哼,念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适的母亲忍气坐了一会,回到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得罪掌管家里财政的二哥,因为胡适要读书的话得从由他来供给学费。胡家的家境,当时已经每况愈下,但父亲的遗嘱毕竟是遗嘱,因而胡适是要去读书的,何况胡适从小就很聪明,四乡的人都知道“三先生(即胡铁花)的小儿子是能够念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胡适的母亲常叮嘱年幼的胡适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b>按:“跌股”即“丢脸、出丑”的意思。)</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优秀的母亲,重视孩子的学习</b></h1> <p class="ql-block">胡适小时候读书,教书先生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母亲冯顺弟见识过人,要求儿子读书一定要“求甚解”,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胡适家里收入有限,冯顺弟依然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嘱托先生一定给他讲个明白。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1904年),支持胡适去美国留学(19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冯顺弟在胡适教育上的倾力投入,让胡适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胡适也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后来更是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培育过程中,母亲是关键,母亲的身教重于言教,母亲的视野与坚守,造就孩子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在当下,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读书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一命题值得我们去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