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办:黄河小学教科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06第78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编:李新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郭 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校对:沈严兵</p> 卷首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修行,为了学生,也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教育是一种幸福,是自我的认同、价值的实现、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富足。因为我们,世界和周围的人们变得更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小学六年级老师的教育案例,感受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英雄精神 塑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六年级语文下册《董存瑞炸暗堡》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文天祥的名句作为人文主题,安排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课文。我们已经阅读鉴赏了李大钊同志为民族解放、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从容赴死;阅读鉴赏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比泰山还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董存瑞炸暗堡》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董存瑞炸暗堡》表现出董存瑞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董存瑞炸暗堡》要求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英雄形象,感悟爱国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揭题导入:初步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课题质疑,导入新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有什么疑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他是怎样炸暗堡的?结果怎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物简介: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一九二九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一九四五年八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副班长、班长。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立过三次大功,四次小功。一九四八年五月,在解放隆化城时,舍身炸暗堡,壮烈牺牲,年仅十九岁。董存瑞牺牲后,被追认为“战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主阅读: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概括课文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学习到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体会董存瑞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通过查阅字典、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文中难懂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暗堡火舌封锁恳切匍匐扫射迸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壕嘹亮惊天动地昂首挺胸眺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理清故事脉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提问: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事情发展的顺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请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课文段落,分别用几个字简要概括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自然段(起因) : 暗堡封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7自然段(经过) : 舍身炸暗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8自然段(结果) : 解放隆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人物描写细细品,爱国精神心中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自主学习:故事的起因(第1 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阅读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的暗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军战士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①指名读句子,说说这几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和敌人火力的凶猛。小结:第1自然段的介绍为下文董存瑞炸暗堡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第2-7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师导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是谁选择了挺身而出?他又是怎样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小组合作学习第2-4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在文中画出描写董存瑞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思考:董存瑞为什么要主动请求去炸毁敌人的暗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敌人的暗堡火力凶猛,如果不炸毁暗堡,就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甚至影响战斗的最终胜利。董存瑞为了革命的胜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主动接受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品析“瞪着”“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坚决” 等词语,体会董存瑞当时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④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句子,注意朗读时声音要有力,语气要强烈、坚定,读出董存瑞内心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小组合作学习第5-6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小组交流:董存瑞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存瑞夹紧炸药包 ,一会儿忽左 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 上好几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全班合作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董存瑞是怎样炸掉暗堡的?(用手举着 炸药包)他为什么不把炸药包放在桥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课件出示桥型暗堡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朗读描写董存瑞炸暗堡的句子,感受董存瑞崇高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冲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董存瑞怎样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感受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乐观、豪迈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自主学习:故事的结果(第8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导入:董存瑞为了炸掉暗堡,完成任务,选择牺牲了自己。战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学生齐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一切离不开哪些人的付出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革命英雄故事永流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拓展延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课后查找其他有关解放战争的故事,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等视频,体会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写写你想对红军革命英雄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赞扬了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董存瑞或其他革命英雄说的话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互换角色、多种形式朗读等引发学生联想,利用语言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感受董存瑞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在情感体会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董存瑞舍生取义的真正原因,适时出示背景资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前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为民奋斗终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得到升华。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阅读方法,并感知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借助资料思考炸暗堡的精神,使董存瑞的伟大人物形象更加立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本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运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本单元都是伟大人物故事,以“红色故事会”为主题的任务群形式组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背景资料等体会文字背后的内容,感受英雄精神品质,阶梯式引领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思考方法,加强了思维的深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受民风民俗 聚焦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冯亚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材是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最重要、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工具。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写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寒假里我们刚过完春节,谁来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1:一家人吃团圆饭看春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2:早上起来贴对联,中午简单吃点然后备菜,晚上吃饭前放鞭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那你知道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文章吧。(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课前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老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1:热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2:喜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下大家的字词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检查字词,纠正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多音字: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儿化音: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指导课文朗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燃、醋、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精读课文,交流讨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出示相关要求),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学生在教材中勾画“腊八、从腊八起、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等表现时间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除了这几个时间,文中还有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那你们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时间顺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根据时间找出对应人们的活动。(出示表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每项活动,那你们知道哪几天是详写,哪几天是略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1:详写: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2:略写:正月十九 正月初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老北京春节的各项习俗,也认识到了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六年级的孩子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理解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 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课文脉络,由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作者详写的民俗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其他部分,比较略写的内容和详写的五天有何区别。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浏览课文,讨论为什么这些内容一带而过,是否也可以详细描写这些部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是如何根据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差别,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内容主次的,领读课文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语教学中活动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年级英语下册《Birthdays》课程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研读、观摩《Birthdays》这节课的优秀视频课,我主要想谈谈英语学习的活动观。在这节课的案例再现上,教师能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连接学生的经验交流、分享等一系列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本课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心智上进一步成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比较强,已经具备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逐步具备深度阅读文本和深入谈论生日话题的能力。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设计思维导图任务,构想出一个筹备生日的背景,再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既定的语境下鼓励学生学用综合,学以致用,尽快掌握本单元中对于日期和序数词的知识。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好语境和人物的设定,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润物无声地将教学任务转化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冒险任务”,结合教师引导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生日”这一话题, Miss Li、Su Hai和Mike之间对生日日期、生日活动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读、说、写生日的日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中日期的表达方式,同时加深对序数词的记忆,了解序数词的构词规律,进而熟悉序数词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研读观摩本节课,本课时中我主要总结出以下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活动1:Let’s Review</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呈现了有关生日的问句“When’s Su Hais birthday? When’s Mike’s birthday?”并以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任务。此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位主人公生日的日历图片,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Story Time板块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活动2:Discuss and Think</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以举办集体生日派对为主题,带领学生梳理策划集体生日派对的步骤,引导学生使用first、second、third这三个已经学过的序数词进行表达,并在后续的讨论中呈现本课时的新授序数词fourth和fifth。</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活动3:Divide into Groups</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呈现了Fun Time板块出现的十二个月份的英文表达,带领学生复习月份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用序数词为各小组命名,例如八月出生的学生组成 the eighth group,以此类推,呈现从first到twelfth的十二个序数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活动4:Read and Find</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呈现十二个序数词及对应的基数词,让学生观察基数词与对应序数词的不同之处,分类总结规律。然后呈现大于十二的序数词,让学生继续总结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活动5:Chant and Remembe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带领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基数词变为序数词的变化规则,编成一首押韵的歌谣,带领学生一起诵读,以趣味方式强化学生对复杂语言形式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复习了Story Time板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关注到表达日期时应该用序数词这一语法形式。在之后的步骤梳理和小组命名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序数词与基数词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学会了自行积累方法经验。我认为这样的英语活动观是十分具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学用结合,在学思结合的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巩固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关注意义操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活动让语法项目成为语义表达的工具,使教学更有情境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应让操练更有交际意义,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自觉进行语言的多样化操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按出生的月份组成十二个小组后,在组内进行调查活动,了解每个组员的生日日期,操练单元目标语言。组员互问互答,自然地操练序数词的简写形式。全部完成后,在组内进行汇报。例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1: When’s your birth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2: It’s on the fifteenth of Jul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2: When’s your birth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3: It’s on the twenty-fourth of Jul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3: When’s your birth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4: It’s on the eighth of Jul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4: When’s your birth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1: It’s on the sixth of Jul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组内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流分享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创新运用语言,以书面及口头的形式呈现合作成果,表达自我情感,最终习得语法知识,发展语言技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级各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可以自行制作邀请函、活动海报等,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1: Look, this is our invitation card. Welcome to our birthday part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2: We all have our birthdays in Jul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围绕本课主题输出相关语言,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成果,学生通过倾听与对话,实现了语言、思维与能力的整体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英语教学应灵活地化繁就简。本案例中,Miss Li与两名学生关于生日的对话,灵活地将日期的表述形式和序数词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知识蕴含在过生日的“外衣”之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主动想。接着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拓展出所有的月、日的表达以及序数词的构词和使用,这样便将繁琐的词汇知识灵活地转变成相对容易接受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活动观贯彻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机会。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练习活动中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语言教学需加强交流分享。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分组交流分享,让学生趁热打铁尝试运用新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达到分享经验、互补提升的作用,同时强化了对新知识的记忆和运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抵制战争 呼吁和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战争带来的伤害》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是《我们爱和平》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教学难点在于战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仅靠学习材料,学生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层面,课堂上很难有深刻感受。因此有必要通过这节课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在饱受战争创伤之后,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认识到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更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一:战争从未远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情境导入,引出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每逢周末节假日,你最想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说的这些也正是老师想去做的。当和小伙伴快乐地玩耍时,当你同家人一起聚餐时,当你同父母开心地郊游时,你幸福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那灿烂的笑容告诉了我答案。然而,这样的幸福,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世界上,还有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透过一双双眼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痛苦忧伤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是战争。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战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那么世界上是否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了呢?二十一世纪发生过哪些战争或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搜集资料,新闻播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理课前搜集的21世纪世界各地爆发的局部战争或冲突,并准备播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组织学生举行“战争冲突发布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小结 :当我们关注国际形势的时候,会发现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波兰历史学家曾说过:整个20世纪36500多天过去了,没有战争的日子却只有63天。那战争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的伤害。让我们先走近二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二:战争伤害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探究二战 初步感知战争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课前让大家搜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清单。哪个小组先给大家汇报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学生展示探究单,发表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焦点1:经济损失巨大。明确有战争就必定造成财产损失,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的范围最广的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焦点2:人员伤亡惨重。引导学生关注搜集整理的数据,明确这些数字背后,是对人类生命赤裸裸地践踏和摧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适度拓展,感受战争的残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看影片《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片段,再谈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小结——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更令人恐惧和震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关注同龄人 深入体会战争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自主学习,走进战争中的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身处战乱中的同龄人,看看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一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并推选小组发言人准备全班汇报。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梳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换位思考,体会战争中同龄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躺在病床上的阿里在想些什么。生交流自己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上进行无臂翻书的体验,体会无臂的阿里上课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适度拓展,体会和平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谈感受时,适时补充视频资料《叙利亚儿童给离世父母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着这些孩子的话语,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生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小结:战争给孩子们精神上的创伤是永远无法抚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转换观察角度 全面认识战争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两组材料,看看还能发现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分享阅读体会与发现,感受战争给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带来的巨大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世界文化遗产在被战争在摧毁前与摧毁后的鲜明对比,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战争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梳理战争带来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三: 面对战争我想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武器升级危害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师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这样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拓展影视视频片段: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战争场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思考:随着现代武器的不断升级,现代高科技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唤和平,表达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这个世界依然不太平,现在,请大家拿出你的笔,把此时此刻你的心愿写下来。然后,乘着和平的翅膀,把你的心愿张贴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小结:战争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和平的珍贵。愿我们每个同学从小在心里播下和平的种子,争做和平的使者,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中,教师通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清单,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学生能够真切感受主题。但是仅通过表格和统计数据,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教师将相关数据和本地人口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等方式加深感受。在以新闻播报会的形式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局部战争中,教师随后出示阵亡士兵的墓志铭“对于世界,他是一名士兵,对于我,他却是整个世界”。由点及面,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结合活动园中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在教学战争对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时,教师在阅读角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一些材料。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战争带来的伤害有了较充分地了解,点出本课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历史及当今世界格局,昔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局部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本课旨在通过真实的历史与时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维护和平作出的努力;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及世界的和平作出的卓越贡献。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和平的种子,激发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复习教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秋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它承载着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的重要作用。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够熟记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及体积公式,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能力。但在课堂反馈和作业中发现,学生虽然会背公式,但缺乏收集有效信息、灵活应用信息、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实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的目标,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一课,既引导学生掌握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感悟在解决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思维导图一建立知识体系(课件出示学生的整理作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想一想,大家是围绕哪些方面整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汇报整理内容和方法,教师相机点评并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变式练习一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出示题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个长45 厘米、宽 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装有10厘米高的水,如果要把这个容器换一个方向,使原来的左面变成底面,这时容器中水高多少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在这个实际问题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底面积变了,但是水的体积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很好,虽然容器摆放的方向换了,但是水的体积不变。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这个问题中的“变”和“不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1: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即45x40x10=18000(立方厘米),再除以左面的面积,也就是现在的底面面积,所以现在的水高度是18000÷(40x30)=15(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2:可以列方程解决,设现在的水高度是x厘米,那么根据水的体积不变,根据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以及底面积的关系,可以列出方程40x30x=45x40x10,求出水的体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3:水的高度是10厘米,长方体容器的高是30厘米,那说明水的高度是长方体高的1/3,水的体积也是长方体体积的1/3。即使换个方向放,水的体积还是长方体体积的 1/3,水的高度也是长方体高的1/3。这时长方体的高是45厘米,所以水高 15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非常好,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最终都求出了这时容器中水的高度。如果还是平放,在里面放一根长 20厘米、宽10厘米、高30厘米的钢块,钢块完全接触底面。水不溢出,这时水面高度多少呢?想一想,这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4 :“钢块完全接触底面”,知道要减少20x10,所以水的底面积应该是45x40-20x10=1600(平方厘米)。水没有溢出,说明水的体积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说得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核心点。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怎样解题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18000÷1600=11.25(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多元解答一丰富数学方法出示题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要给下面立体图形露在外面的部分刷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仔细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它的哪些面要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可以怎么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1:题目中说露在外面的面要刷油漆,说明正方体和长方体接触的部分是不要刷油漆的,还有长方体的底面也是不用刷油漆的。所以正方体要算五个面的面积,长方体算前后左右面和上面扣掉正方体底面的部分的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列式计算,师相机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理知识是单元整理和复习课的首要任务,这一单元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在课上一一展示整理的过程,把知识点一一再现,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因此教师把“回顾与梳理”设置为本节课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整理摘录、思维导图等形式主动梳理概念、公式和推导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特征与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原有的知识连成片,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快速提取信息与运用信息。同时,让学生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业,促使他们自我反思、互相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经常见到问题,却理不清解题思路。比如从问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哪些信息发生了变化,哪些信息没有变化。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结合现实问题,紧扣“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让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关系解决这类问题,从而构建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这样设计复习题,能促使学生在变化中抓不变,促进学生迁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形成高效的复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习课上的拓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遇到问题时,他们常常只会朝着同一方向思考,或者用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不太会再用其他方法去尝试解决验证。在这节课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和表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立体图形的内在结构,学会合理地转化信息及灵活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思考,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侯 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朱自清以细腻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描绘了时间的匆匆流逝。他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点滴细节的描绘,如洗手时水从指间流过、吃饭时饭碗在眼前晃动等,生动地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挽留。这种对时间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作为文学经典,该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时间观念、人生哲学以及文学创作手法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时间来去匆匆的?找到有关的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学生找、读、想、写,十分投入,养成了读书动笔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时间的脚步你感受到了吗?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感受到时间来去匆匆,一不小心它就逝去了。我是从“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段话中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感受到作者为时间匆匆而去痛苦又无奈的心情。我是从“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找到重点句子,还能从这些句子体会到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描写时间的词有过去、跨过、飞去、溜去、闪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有四个“过去”,我发现这些动词的速度越来越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领悟读这段话。(学生自读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学生读“跨过、飞过”时十分轻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因为这里作者把时间当作一个顽皮的小精灵,能跨能飞,所以语速要快些,也说明时间过得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有道理,同学们也来读读这一句。(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读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接着一生读“于是—洗手的时候,┄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生评:这段有四个“过去”他都用一样的语气读,没有读出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认为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四个“过去”,语速要越来越快。(生读后师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同学们也学着来读读这几句吧!(生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同学们你听出什么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听出了他不仅把动词“溜走、闪过” 读得快,还读出作者无奈惋惜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你听得真仔细。从哪些词中听出来的?(生答:掩着面叹惜、叹惜)请同学们再找找这一自然段还有哪些是表现作者情绪的词?用“――”标出。(生边读书边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找到了“茫茫然、凝然、觉察、默默、遮挽”这些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这几个词,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生:我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作者开始是稀里糊涂过日子,后来发现时间匆匆而逝,舍不得想挽留它,但时间还是一去不复返,作者只有无奈地叹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你都能揣度作者的内心情感了,真棒!是啊这一自然段,不仅有表现时间匆匆的动词,还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根据你们的理解放声读出来。(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指名读,评价指导读,教师的范读,全班齐读等形来完成朗读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匆匆》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无论是从时间观念的表达、人生哲学的思考还是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上,都展现出了朱自清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考。该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时间、人生和文学创作的窗口。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作者在文中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通过对《匆匆》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散文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时间、思考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才会有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对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实的体验,继而才会有自然的情感的流露。这堂课上,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匆匆而逝的动词,来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抓住作者情绪变化的词,来揣摩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和惋惜。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再通过自悟自读,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表扬,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深化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读水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给朗读以方法上的指导,允许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心感悟 体会数学文化之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百分数》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往往给人一种“雾里看花”之感,数学文化更是如此。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忽略了数学文化带给学生的益处,让原本魅力无限的数学学科失去了她本身的温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好找吗?怎么这么好找?说明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探究新知,提炼百分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自主生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昨天大家通过导学单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等。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合作生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导学单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探究解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提出来很多问题,比如说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等等。结合实际初步认识百分数,探究百分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想对百分数有哪些了解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板书:读、写、表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想了解的知识就在书中,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书自学,看谁获得的知识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学生自由看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学生汇报百分数的读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同学们随意写出几个百分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学生写的百分数,出示几个,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数学书上有一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汇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又叫百分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那你觉得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比呢?这个比有个什么样的特征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百分比的后项始终都是1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能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百分率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 有层次地练习深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成课本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小组内讲评,订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总结本节课收获,结束本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的意义是数的学习中的核心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什么是百分数,还包括人们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必要性),人们在什么地方使用百分数(应用范围),百分数与数的关系(联系)。本案例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入,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在分享中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课堂上先由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收集整理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再通过后续小组的合作辩疑,解决问题。合作辩疑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追求数学理性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环境,在学生比较、交流、整理等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在对比、讨论中进行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分数的认识》是六年级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既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相关内容的必备知识,又是分析与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沟通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由此可见,数学文化与数学是同在的,只要有数学,就一定有数学文化。当下,如何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文识人 走近鲁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陆冰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鲁迅”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鲁迅,一个时代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理由走近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写的纪念性文章,现选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章以亲人的视角,通过“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印象深刻的事件,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敢于和反动势力做斗争的崇高的鲁迅形象。全文脉络清晰,在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主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伯父鲁迅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视频,将学生带到鲁迅的生活年代和背景中。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直观地认识,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请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如鲁迅、周晔等,通过对话和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鲁迅先生的神态、动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将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这种情感引导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这是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能力的延续和递进。一篇文章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联系资料,认识晚年鲁迅。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带到鲁迅文化的语境中去,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鲁迅的窗口,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上教师引入大量资料,有臧克家写的《有的人》《青年文化社》茅盾《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不同类别的资料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鲁迅形象的把握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认识。最终引出鲁迅属于最理想的人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和学生交流、解读“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事情中,教师能恰到好处地截取了每件事的一个“横截面”,通过一个个“横截面”建构起鲁迅形象的多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上教师没有按部就班按照事件逐一解读鲁迅形象,而是再次借助资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课件出示《有的人》。引导学生感受鲁迅深受百姓爱戴,最理想的人。在不同的文本中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多重对话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少了些情境,少了些情感,也少了些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可能有一些训练,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最终会远离语文。所以,我们的理性和训练一定要藏在感性背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入情入境,把自己内心体会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迸发,纷纷提笔写下一段段动人的文字。学生思维力的提升,需要在真问题中调动文本与认知的碰撞,才能使学习真正发生。学生能够主动去构建起立体、丰满、鲜活的鲁迅形象,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往往不拘于一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少了些情境,少了些情感,也少了些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可能有一些训练,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最终会远离语文。所以,我们的理性和训练一定要藏在感性背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以此为契机,旁征博引,使大文本与小文本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相互生辉,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教师要重视朗读、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式的运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情感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求客观事理 敢于独立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丽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小儿辩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精神”这一主题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文言文。选自道教四部经典之一——《列子》一书,其文短小精悍、寓理于趣。文中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孩子以自己对太阳的认识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故事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品质,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阐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也渗透了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纵观统编教材,均包含“自然科学”这一大领域。而本册围绕“科学精神”这一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有意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来自好奇心和思考,并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乐思考、勤探究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争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小结:大家的疑问也正是老师心中非常想知道的,看来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啊!那好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初读课文,读懂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停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标出句子中的小停顿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指名朗读,集体评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字音是否正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否读好停顿,达到流利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学习文中的三个生字,并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地进行示范或带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生独立读文,借助文中注释与工具书,逐句理解,把不懂的地方标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学生互相交流,说出各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指名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引导探究,得到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表现谈启示。如:两小儿: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孔子:虚心、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或者:学无止境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个小孩的争论做一个公平的裁决,让他们心服口服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进行裁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小结:大自然充满奥秘,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虚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究,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你就会体会到处处有科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作业布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言文的特点是:语句简洁,含义深刻,字句也比较深奥难懂。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也较少,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较为困难,这点尤其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针对此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通读懂每一个句子,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理解字句,把每一个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再进行对文章的学习。从效果上看,学生在单独地理解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要做到用白话文通顺、完整地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太阳何时离我们远、近的这个问题,全班学生竟然无一知晓,反映出了学生科学知识的严重匮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 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文言文,一要注重反复诵读,读正确、读熟练。要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音读准字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示范、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等,读好句中停顿,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二要读懂故事内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产生困惑时、发生偏颇时,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读懂故事,明白道理。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两小儿辩日》是学习两小儿根据视觉观察和感觉推论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三要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师生分角色朗读、合作背诵等形式积累语言、内化语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事求是方能学无止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来自战国时期的经典寓言故事,由思想家列子创作。故事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时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一故事不仅揭示了知识的无穷与学无止境的道理,更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同时也赞美了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的核心是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问题的争论。在孔子东游的路上,他遇到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太阳的远近问题。一个孩子认为太阳是很远的,另一个孩子坚称太阳是很近的。他们不停地争执,互相辩解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看到他们这样争执,便上前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两个孩子向孔子解释说,第一个小孩以视觉大小为依据,认为早晨的太阳因为看起来大如车盖,所以离人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变得像盘盂一样小,所以离人远。第二个小孩则以体感温度为依据,指出早晨的太阳清凉,而中午的太阳则热得如同探汤,因此他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远,而中午的太阳离人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这样的争论,孔子也无法作出决断,两个孩子因此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事实上太阳的距离并不是由它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它的高度和光线的角度来决定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所以有时看起来大有时看起来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对这样争论的科学解释后,明白太阳远近的原理,从中学到了一些天文知识,也认识到了认知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这个故事体现了善于引导和教育的智慧,以及普及知识、启发思考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案例突显了两个小孩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们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或者权威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对太阳远近问题的独特看法。这种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是科学探索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知识的相对性与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也无法给出关于太阳远近问题的明确答案。这显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即使是最博学的人,也可能在某些领域存在知识盲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不轻易给出绝对的论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实事求是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在面对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没有强行给出答案或者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承认自己无法决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面对未知或者不确定的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持诚实的态度,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寻求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小儿辩日》这则寓言故事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不被传统观念或权威所束缚;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寻求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则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独立思考、质疑精神、知识的相对性与局限性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都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秉持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轻扣文言之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学弈》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元人文主题为“科学精神”——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学弈》一文选自《孟子.告子》,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弈,学生齐读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了解作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关注人文主题:《学弈》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关注文言文学习: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注意朗读的语速放慢,停顿得当,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结合课文后的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并交流讨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通过“借助注释”的方法,知道了《学弈》这则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就是下棋,“学弈”的意思就是学下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通过“借助注释”的方法,知道了“弈秋”的“秋”是人名,因为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的意思是全国;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我知道“善……者”的意思是善于做某事的人;所以第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通过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知道“使”就是“让”的意思;“诲”的意思是教导;借助注释我知道“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让弈秋指导两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一人虽听之”的“之”是代词,指弈秋的教诲;借助注释我知道“鸿鹄”是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援”的意思是引,拉;“弓缴”是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联系上下文可知指的是鸿鹄。“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都很棒,借助注释和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找一找文中作者的观点及具体事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段话是具体实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是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个观点的?认真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引导:两个人在学弈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而另一个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总想着无关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两人下棋时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这个人的下棋状态可以用“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等词语来形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指导:“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人的状态,我想到了“三心二意、心神不宁、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等词语来形容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引导:本文的观点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既然不是智力影响两人学弈的结果,那影响他们成功与否的原因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学习态度最终影响了学弈的结果,学习和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提出问题: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弈》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中的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弈》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注人文主题:《学弈》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通过学习两篇文言文,要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语文要素。同时,感受人物形象,探索学习要专心致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放慢,停顿得当,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在理解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疏通文义,并且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对文中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学习中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靖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夏日的脚步悄然而至,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堂也迎来了新的学习单元——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本单元在英语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中展开,围绕单元主题“人与社会”的范畴,并基于“制定暑假计划”的话题展开教学。在这个单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表达自己的暑假计划,同时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导入话题:以轻松的方式开场,问学生们:“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学生们纷纷分享他们的周末经历,教师趁机引出暑假计划的话题:“Now, let's talk about your summer holiday plans.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the summer holi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词汇介绍:利用PPT展示与暑假计划相关的词汇,如swimming, camping, reading等,并结合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引导学生模仿发音,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发出每个音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句型练习:设计一些与暑假计划相关的句型,如“I will spend my summer holiday in the countryside.”“We will go swimming every day.”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型的用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他们在暑假期间可能发生的场景,如在海滩晒太阳、在营地露营等。学生们非常投入,他们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的角色和活动,展现出了很高的英语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暑假计划,并要求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旅行计划、学习计划等,并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暑假计划,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提出建议。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并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掌握与暑假计划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假期时间。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接教学、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发言、提问,展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学实践中,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学生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利用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英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活动引领下的数学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骥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数学需要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复习导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直观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吗?它们的体积各怎样计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的立方,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表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圆柱的体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沟通了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又通过。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没有联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新知探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猜想: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引导: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圆柱是否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计算体积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引导: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按同样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沿着直径和高把圆柱切开。依次对接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操作:拿出学具,动手操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合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交流、展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相机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回顾过程,反思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结: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让我们知道,可以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可以联系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把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长方体,发现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相等,得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也是一样的。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计意图:从猜测到验证,并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演示,展示学生的验证方法,发现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探索的过程,从而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有比较清晰地认识,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建立了它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也丰富了学生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完成试一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立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体订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巩固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完成练习三第一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完成练一练第1、2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较两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得出:两题都是求圆柱的体积,都是先求底面积,再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体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课堂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圆柱的体积公式如何推倒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 作业布置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地学习中发现。并从别的同伴的嘴里听到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具深刻性。这样的一个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尝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课我让学生联系圆的面积推导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体积可以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年龄特征。选择了贴近生活的练习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能力有所提升。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在本节课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在兴趣盎然中领悟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的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 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环节引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切割圆柱体并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还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类推思维方式,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次圆柱体积教学。的合作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了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核心是思考。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尤为重要。教师要尊重儿童所需,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用问题链为学生支起自主探索的脚手架,让学习在自主建构中真正发生。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们会保持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并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动手操作 促进“几何直观思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杰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圆柱的表面积》是苏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2页的内容,共一个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体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茶叶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说说自己的猜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同时说清楚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独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组内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全班汇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1: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用s=πr2算出底面积,用s=2πrh求出侧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2: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用s=Ch求出侧面积,r=求出半径代入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3:我测的是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我用s=πdh求侧面积,用r= 求出半径,再用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如果侧面展开是平等四边形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动手操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大家试着求出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积。(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几何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探索,因为动手操作后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测量,最终产生的结果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现,学生测出不同条件求圆柱的表面积,方法都较好。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经过教学实践,本案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我也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和反思。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认识到了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挖掘文本细节 培养学生深度思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英语上册《Holiday fun》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Holiday Fun,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生活与学习”“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生活的自我管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个人感受与见解”等子主题。六年级上册Unit3 Holiday fun主要讲述的是“假日趣事”,假期生活是孩子们乐于讨论的话题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用一般过去时讲述各自假日里发生的趣事。学生在对话、问答、讨论、讲述以及表演等活动中,可以提升学习能力和语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掌握以did引导的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和以What, Where, How, 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以及部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与话题holiday有关的内容,并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鼓励学生用一般过去时交流假期话题,分享假期趣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tep 1: Warming u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last …? say sth about i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Show some different places of pictures.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se beautiful places?</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tep 2: Presentatio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T:Do you know the places of interest ? Can you choose one tell us? Tip: Look. This is __ . It’s in________. It’s _____________. I went there _____years ago. / I saw it on TV/ the Interne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T: Our good friend, Liu Tao went to Shang Hai a short time ago. You can ask him to know more .What do you want to as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When did you go to Shang Ha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S: 自读P.26课文,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并读一读,了解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新词汇:holiday, National 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 : How was Liu Tao’s holi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 It’s ________.(wonderful/great fu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 : Liu Tao had a good time. He didn’t stay at home at that time. So he didn’t answer the phon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Who called hi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Mik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T :根据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表演(Liu Tao也打电话给Mike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Liu Tao : Is that Mike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Mike : This is Mike speaking. Hi, Liu Tao. Where_______ you _______. I called you ,But you __________at hom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Liu Tao: I____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Mike :What _______ you do ther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Liu Tao: I _________________and 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Mike :Great! Wish you a fun holi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 : Liu Tao’s National Day holiday is so fun. How about Mike’s holida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 It’s fun, too.</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T : Why do you think so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Did Mike go to shanghai, too ? No, he didn’t . He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Did Mike pick any oranges ? Yes, he did.</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Did Mike water trees? No, he didn’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Did Mike go fishing ? Yes, he did. He 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 Finally, where was the fish?</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 引导学生学习eat 的过去式at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跟录音朗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tep3: Practic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完整地欣赏课文内容视频,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尝试配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Read the text in different roles in groups.</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tep4: Consolidatio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完成书P.28 Think and write和Ask and answe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请你作为校报记者,采访Liu Tao和Mike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Judge and tick.(Ticking time)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tep5: Homework</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听录音,熟读并尝试背诵Story time部分课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用英语向你的父母介绍一下你的朋友Liu Tao或Mike的国庆假期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得知,Mike和Liu Tao在讨论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做了哪些事。教师设置任务一一小组讨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在学生按部就班地找出文本中的词组并且归类到Mike和 Liu Tao 的头像下面后,教师提问:你们这样做的逻辑顺序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出示疑问词,要求学生将疑问词放到思维导图中去。在学生完成这个步骤之后,思维导图丰富起来,脉络显得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 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梳理、链接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板块间的知识联系,有效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文本的细节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本身也是激发个性思维的途径。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学生学会并养成挖掘文本细节、深度思维的阅读习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老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数学下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是老师讲而学生被动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固化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重要任务,“小先生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发现问题,去参与学习的过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解答。学生对知识不再仅仅是“学会”,还要“会说”“会教”“会运用”“能运用”。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导致许多问题产生,如: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定式思维占主导地位;学习方法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缺乏数学创新思维等。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大胆地表达想法,发表意见和感悟,在“教”与“学”的双重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借此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要想让班级充满活力,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合理分工和分配,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优势,发挥集体智慧,在教授“解决问题策略”例1时 ,题目是“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我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用不少于两种的解题方式进行解答。学生听到此要求后,纷纷开动脑筋,激烈讨论,争相上台当小先生,将自己的解题过程描述出来,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 1:我用画图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通过画图,我发现总人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男生占这样的2份,女生是这样的3份,而女生实际是21人,那么可以列式21÷3=7求出每份的数量是7人,再用男生对应的份数2份乘7就得到男生的人数14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 2:我用转化法,“男生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可以转化成“女生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女生人数已知,就可以用21÷=35求出总人数,接着用35减21求出男生人数14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 3:我和前面的同学用的方法一样,也是用的转化法,“男生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可以转化成“男生占女生人数的三分之二”,列示21×=14求出男生人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 4:我想把 转化写为2 ∶ 5 ,相当于将总人数分成同等的 5 份,男生是2份,女生是3份,列式和第一个同学相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 5:我是按照数量关系“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设总人数为x,列出的相应方程,x➖x=21求得 x= 35,再减去女生人数,求得男生14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过程中,我会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根据学生的表达做出不同的评价,在互动交流时常常碰撞出灵感火花,带领同学们继续创造新的思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分析题目,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近感。 学生善于表达也因此得到真正地发生。让其以不同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巧妙的解答,学生的思维逻辑在“小先生制”的应用模式下,也有了不一样的迸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切磋知识也是一种乐趣。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内,课外的数学学习是对于数学教学有益的补充,也是复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先生制”,可以使学生形成帮扶对子,从而达到“助强扶弱”的效果。数学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小先生”,一个小老师带一到两个学生,学生既能独立结对子又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分组进行课上对课后的互帮共学。尤其课下的时间里,同学们若有不懂的,没有听明白的知识点,咨询你的“小先生”,通过课下一对一讲解可以达到拾遗的效果,促使他们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先生制”在课堂中的运用,有助于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热情。让“小先生”在学和教过程中加强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与新课程标准精神不谋而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尝试”,扩大学习深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借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趣课堂 融趣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政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在电动玩具小车、电动牙刷、智能机器人等物品里面有小电动机,小电动机能够为这些设备的运转提供动力。高年级的学生知道只要给小电动机接上电源,小电动机就会转动,然后通过齿轮、皮带、曲轴等方式带动设备运动。但是,他们可能未曾想过,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为什么通电后它就会转动?在本课中,学生应用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研究最简单的直流小电动机,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趣味十足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过的电磁铁的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本课依托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小电动机的构造。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电动机的主要构造;通过检测,学生知道转子实际上是电磁铁,为研究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二是研究小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先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测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用实验检验推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认识电动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老师已经为每个组准备了一样物品,放在桌上,你们以前见过吗?在哪见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在制作汽车模型时见到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小电动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电动机——人们用它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接通电源后它能让我们的车子、电扇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电动机通电后真的能转动起来吗?生: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怎么才能使它转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用导线连接电池,小电动机就能转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是吗?那我们来试一试。你们的小电动机转起来了吗?生:转起来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是怎么使它转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电动机通电后就能使它转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观察小电动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这个电动机接上电源就能转动起来啦,看来这个电动机真的有点神奇。它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呢?怎么才能知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把它拆开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请大家分组拆开小电动机——观察拆开的小电动机,它有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部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们组拆开小电动机后发现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黄色的塑料盖上有两片黄色金属,金属壳里面有两块磁铁,中间的部分有三个铁块,铁块上绕着铜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三个部分分别叫作后盖、外壳和转子。外壳内部有两块磁铁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们组用身边的含铁的物品去接近它,能被吸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利用磁铁的磁性实验判断。这两块磁铁是怎么分布在外壳内部的呢?生:它们相对着排布在外壳两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转子上的线圈绕在铁芯上,我们会联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电磁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将转子直接接近大头针,不能吸起;通电后再接近大头针,能吸起,说明它是电磁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利用了通电后电磁铁具有磁性,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来检验它是否是电磁铁。为什么要先直接用转子接近大头针?生:为了排除转子本身就是磁铁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的思维很严谨。下面请认真观察投影展示实验。(出示图片:通断电时转子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转子是电磁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并介绍实验装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小电动机由后盖、转子和外壳组成。这三个部分组合就能使电动机转动起来,究竟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呢?我们将外壳去掉后再操作看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这个实验装置——电池正负极连接红蓝导线,模拟电动机的电刷。转子放在导线和支架间。环形磁铁用来模拟外壳内部的磁铁,为了使模拟更接近真实的电动机,应怎么放置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应该将磁铁相向放置,与转子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好的。请各小组拿出材料模拟实验,使小电动机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的转子转起来了吗?怎么使它转动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转起来了!我们用两块磁铁相对放置在转子两边,接通电源就转动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们用一块磁铁接近转子也能使转子转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为什么磁铁靠近通电转子后,转子会转动起来?分小组讨论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磁铁靠近转子后转子会快速转动起来,你们怎么解释这个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因为转子通电后产生了磁性,也有南北极,与周围的磁铁发生了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转子转动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铁的性质,也有南北极,与外壳内部的磁铁南北极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就使小电动机转动起来了。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它们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都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评析:改进后的教学顺序与教材相反:首先进行“模拟实验”,给各小组提供模拟小电动机里各部分原件的材料,让学生在可视的环境下观察、研究和思考。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转动,教师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教材中底座的牢固性不强,使实验有很大的不可控制性,直接影响转子转动,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利用DIY塑料孔板作为底座支撑更稳固,重复利用率高。学生利用成功率更高的材料实验,能增强操作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拓展探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想让我的小电动机转得更快,有没有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增加磁铁的个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用磁力更强的磁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增加转子的磁力,增加线圈匝数,使铁芯粗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增加电池的个数,用电量更足的电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还可以使磁铁和转子间距离更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大家的方法很多,我给各组准备了多块环形磁铁,分组试一试吧。(实验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你们的转子转动速度变快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变快了,我们把多块环形磁铁吸在一起,靠近转子时速度变快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怎么看出它变快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它转动慢的时候能看到它的转动,快的时候看不到了,还能听到它转动时的“呼呼”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我们组通过缩短磁铁和转子之间的距离也能使转子转动变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能使转子转动变快。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流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可以改变两边放置磁铁的方向顺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大家分组试试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改变两边放置磁铁的方向顺序可以使转子的转动方向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电动机的转动原理,还实验了改变转动速度和方向的方法,还有许多方法欢迎大家继续探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案例处理及优化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目标确定:找准合适的“点”本节课对教材中“换向器”概念的涉及采取了暂时的规避,同时删除了“观察电流是沿着怎样的线路流过线圈的”这个问题。对“换向器”的认识只作为一个弹性目标处理,让学生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前进。将目标定位在:认识小电动机的构造,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发现,只有当磁铁和通电电磁铁相互作用时才能转动,再切入问题“磁铁靠近之后为什么转子会快速转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探究过程:激起探究的“趣”本节课围绕“神奇”创设情境,让学生三次感受小电动机的神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聚焦小电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第一次领略电动机的神奇,产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次:学生利用实验装置使小电动机动起来,又一次体验电动机的神奇。第三次: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改造了电动机,达成了老师的挑战要求,使他们再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再一次体会到它的神奇!学生的参与度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刺激中得到提升,他们自发地思考,主动探究,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感超越这节课需要的目标,引领他们继续探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教材处理:促发思维的“场”教材中先安排“猜想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然后“检验我们的猜想”,安装支架和电路。教学中我们顺应学生的思维,做了如下调整:首先进行模拟实验,给各小组提供模拟小电动机里各部分原件的材料,让学生在可视的环境下观察、研究和思考。前面的内容进行处理后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后面则对小电动机的转速和方向的研究进行拓展。另外,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重复利用率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让学生获得科学证据的同时增强了探究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对5—6年级的学习目标体现在“知道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和“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课《神奇的小电动机》主要涉及电与磁之间的能量转化利用,以这节课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具体的小电动机中抽象出对能量的大致理解。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电能产生磁”“电磁铁具有磁铁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等,这是本课学习的基础。而后面的内容更是为“能量”开启了新的方向,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电动机的原理是:电能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后面一课《电能从哪里来》是电动机逆方向的能量转化。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学情了解,发现在学生拆开小电动机后,在大量未知的概念基础上出现一个既陌生又复杂的概念——“换向器”, 容易扰乱他们的思维,而这个概念又无法简单解释清楚。同时,在转子上电流的流向非常复杂,它涉及线圈的串联叠加等。在学生概念形成的初期,给予太多未知或难度很大的内容会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和研究的兴趣。部分六年级学生对小电动机是有一定使用经验的,但是对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是一无所知的。这个问题,如果要让孩子们完全通过观察小电动机内部构造和分析线圈电流流向来解决,对于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求非常高,需要他们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细致有层次的观察方法和灵活运用科学原理的逻辑分析能力等,这还不包括 线圈内部的电流流向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小电动机的功能是将电能变成动能;认识小电动机的构造;初步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设“辩论”情境 开展多样化诵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淑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小儿辩日》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二则》的第二篇文言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这篇百字短文,真实再现了一场两千多年前围绕“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还是近”的“辩论赛”,有论点、论据,有趣味、思辨味。文中两小儿均在亮出观点后,结合自身生活经历阐述了真实可信的理由,显然这就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具体体现。而且,以事例说明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以理服人”的表现,这与“辩论”的旨要也不谋而合。为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辩”字做文章:以“学辩论”的主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举行辩论赛”的大情境贯穿始终,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在文言文的理解上,本设计既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又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深化理解。同时,整个教学中读的形式格外丰富,自读、范读、赛读、师生互读等让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懂、读扎实,更读出趣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案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一)“一读”亮论点出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辩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那老师找两位同学分别读读这两小儿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此时还能用这么平缓的语气读吗?想想刚刚看的辩论赛,你觉得该怎么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确:语速要快,声音要洪亮、有气势。师:是的!谁再来读读?读出辩论的感觉。学生练读;指名上台展示。师:有点辩论的意思了,不过“辩”的意味还不够。这样,谁来和老师辩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生合作“辩论”,教师先用课文语言,再换成白话文与学生辩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二读”强气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这么看,观点是亮出来了。(在板书“观点”前补充“亮”)那么理由是什么呢?谁来读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名读第4、第5自然段。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流畅,但“辩”的味道不够。其实,有时为了让自己在辩论时更厉害,可以用些特殊句式,大家看,(出示第4、第5自然段)这两段都有一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设:反问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没错,借助反问句可以极大增强辩论的气势。自己练练,一会我们比一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练读;指名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刚才几组同学的对读颇有辩论赛的意味了,真不错!看来反问句真是有助于增强气势!(板书:气势)这次老师请男生女生来比一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男女生对读;师生互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三读”思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同学们辩得好!使用反问句,增强了气势,(在板书“气势”前补充“增”)就增加了胜算。但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要想“辩”得过对方,还得靠摆事实、说理由。(板书:理由)这次,请同桌之间互相练读第2至第5自然段,亮出观点、说好理由,看看谁能辩得过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练读;指名上台辩论;师生互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刚刚同学们“辩”得特别好,不过老师觉得这样太没意思了。因为你们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没新意!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点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日初出大如_,及日中则如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真好!你看,只要勤动脑、爱思考,就能说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理由!(在板书“理由”前补充“说”)不过,这个小儿说得如此在理,另一儿岂能善罢甘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日初出_,及其日中如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案例评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诵读能力,故先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做好难句的点拨即可。理解文言文大意时也不必“字字翻译”,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所学的方法,再充分发挥高段学生的自学、共学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在学生掌握大意的基础上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提炼论点与论据,既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的高阶思维,又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紧扣“辩”字,以多种形式的读为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辩”的魅力。首先是让学生带着观看辩论视频的感受读论点,初步形成“辩斗”的氛围;其次是引导学生反复赛读,重点读出反问句增强气势的效果,体味“辩斗”的紧张感;最后是运用丰富的“生活支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出更多的理由,体会“辩斗”要讲理据的特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案例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小儿辩日》是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收官之文”,也是小学阶段最长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注释非常详尽,六年级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大意。不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是了解文章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依据,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达方式。同时,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的兴趣也是一个难题。一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化设计。六级学生的心理认知处于形式运算的初期,其抽象思维已经萌芽,故而创设“辩论”的情境,既契合课文主题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六年级学生跳一跳就能摘的“桃子”。这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胜欲与求知欲,还让文言文学习得以在轻松而又“激烈”的氛围中完成。二是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思辨性设计。着重让学生感受“辩日”之“辩”,无论是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论点、论据,抑或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层次“辩论”,都让文言文的学习变成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深度思辨式学习。特别是教学中形式丰富的“辩论”迁移练习,重在让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表达观点,这实质上是“举一反三”的发散式思维,直指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