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周是阵亡将士纪念日,有三天小长假,去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看望小女。</p><p class="ql-block">在华盛顿大学不远处有一个“森林公园” (forest Park). 它占地1300英亩,超过纽约市的中央公园。去女儿处常常吃大量的韩国烤肉,于是乎就会想到去公园跑几迈消消食。可是那个周末很闷热,于是就改变主意,去了公园内的“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希望在馆内走几千上万步路的同时往贫瘠的脑袋里补充一些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接待约50万参观者。它建于1879年,拥有将近36000件艺术品,主打各大洲的版画、素描和摄影作品,包括了马蒂斯,高更,莫奈,毕加索,皮托尼和梵高等人。跨度从16世纪初直到现代。</p> <p class="ql-block">大门前,是“圣路易斯之神”,立于1903年</p> <p class="ql-block">大厅。</p><p class="ql-block">展厅很大,分三层</p> <p class="ql-block">进入两侧展厅前的行为艺术:涂鸦汽车</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行为艺术展品。它们在进门的大厅右侧</p> <p class="ql-block">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的情妇兼第二任妻子卡米拉·马尔泰利的画像。此画为意大利画家亚历山德罗·阿洛里在1570在佛劳伦斯所绘。它在1996年被赠送给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北部城镇的一名修士。由奥地利画家马克思·赖希利奇在16世纪所绘。</p> <p class="ql-block">这位银行家一手握着鹅毛笔,另一手抚摸着 16 世纪的金币。这幅16世纪初的画的作者让·克鲁埃是法国早期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对这位男士面部的细致刻画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描述了一位佛罗伦萨的自信的年轻人。它体现了 16 世纪风格主义的复杂美学</p> <p class="ql-block">16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卡乔所作,题材取</p><p class="ql-block">自旧约圣经次经友弟德传,叙述以色列寡妇友第德的故事。她在亚述将军何乐弗尼喝醉睡着后,割下了他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半人半羊的萨提尔马西亚斯,因自以为能与神匹敌而付出了惨痛代价。他找到了一支笛子,并学会了吹奏,于是向右边的古希腊音乐之神阿波罗发起了挑战。胜利的神割下了萨提尔的皮肤,以惩罚他的傲慢。</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由17世纪意大利画家巴托洛梅奥·曼弗雷迪所作。</p> <p class="ql-block">这位年轻女性名为玛丽·吉尔福德。由16世纪德国画家汉斯·霍尔拜因所作。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父亲,此后游学多年,终于自成一体,作品颇具人文主义风格。相传他作画时异常严肃,一丝不苟。当年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评价他的作品《墓中的基督》“可以把许多人的信仰夺去”。</p><p class="ql-block">霍尔拜因于48岁患瘟疫而逝。据传他当初在遗嘱中加了一条:“此人最近逝世”。</p> <p class="ql-block">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就是法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弗朗索瓦一世。它的作者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艺术家让·卢克埃。</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一世继位法国国王以后继续先王们的征战传统,尤其在征服意大利的战役中身先士卒,为全军上下拥戴。与先王们不同的是,他攻城掠地后不事杀戮, 只是收集和延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英们,延聘至法国王宫内。一时间法国文风极盛,</p><p class="ql-block">即位时才21岁的弗朗索瓦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法国第一位文艺复兴的君主。他支持并庇护了达·芬奇,萨尔托,切利尼等画家。达·芬奇甚至把《蒙娜丽莎》带到了巴黎。他们也收集到了大批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弗朗索瓦·布歇,18世纪法国画家,为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极其多产的画家,毕生67岁,但却留有一千多幅油画,二百多幅版画,以及数万幅素描。</p><p class="ql-block">他的主要作品为浪漫风格的壁画,是18世纪法国浮华优雅风格的代表。他师从洛可可艺术创始人弗朗索瓦·勒穆瓦纳。</p><p class="ql-block">《鸽舍》(《The Dovecote 》)这幅画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回忆,它代表了一种如画般的幻想。鸽子在鸽舍里飞进飞出,而一名男子和一名儿童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桥上观看。各种结构的蓝绿色和良性腐朽呈现出一种浪漫的户外概念,反映了当代对自然的看法。弗朗索瓦·布歇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最喜欢的画家,她和朋友们喜欢在与这里描绘的类似的理想化乡村环境中扮演牧羊女和挤奶女工(上面这一段话乃用谷歌翻译把圣露易斯艺术博物馆的官网介绍译出,在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18世纪 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画了这幅关于为名誉而死的著名例子:阿里亚(左)正在探望被囚禁的丈夫帕图斯,后者曾参加过反抗古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的起义而被赐死。阿里亚提醒帕图斯,对于罗马战俘来说,自杀是一种光荣的选择。最终,她用刀刺入自己的胸膛,向帕图斯展示他应该怎么做。这幅画聚焦于阿里亚造成伤口之前的那一刻。这个故事是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等艺术家用来展示他们对 18 世纪欧洲艺术运动古典主义的掌握的题材。</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帕图斯是罗马贵族,谋反败露以后被赐死。由于所处的地位,他不需面对行刑队,准让自行了断。可是时辰到了,他却下不了手。此时他的妻子为了成全丈夫的英名,拿起剑插入自己的胸膛,并对丈夫说“你看,这并不痛,帕图斯”!</p><p class="ql-block">据说他俩的几位孩子都得了善终。有人说阿里亚深谋远虑,深知皇帝为人,遂以夫妻双双自尽换来皇帝念其激烈而放孩子们生路。当然,没人知道此人2千多年前临终前是怎么想的。</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中殿的广阔是这幅画的真正主题。这幅画是原主人访问罗马的纪念品,准确记录了罗马大教堂的面貌。然而,艺术家对一个细节进行了处理。他将天花板上的教皇徽章移到了画中虚构空间的更远的地方(或隔间),从而强调了建筑的规模和宏伟。</p><p class="ql-block">这位画家就是18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乔瓦尼·帕尼尼。他被誉为“宫殿装饰师”。</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圣殿。它是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们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桑加罗等参加过大殿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18世纪罗马洛可可艺术领军人物科拉多·贾昆托在1741年画了这幅教堂天花板的素描。它被分为三组人物,以便站在下面的观众能够理解。在顶部,耶稣基督,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手拿一面旗帜,跪在十字架前,十字架是他死亡的象征。在中间部分,基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身着亮蓝色衣服,仰望着耶稣,向跪在左边的圣赫勒拿招手。圣人介绍她自己的儿子,皇帝君士坦丁。在最下面的一组中,大天使圣米迦勒战胜了一群异教徒,并将路西法从宝座上推翻。</p><p class="ql-block">在绘制耶路撒冷圣十字教堂的天花板之前,艺术家将这幅非常完整的素描交给教皇本笃十四世 (1675-1758) 批准。</p> <p class="ql-block">此为19世纪法国多产艺术家古斯塔夫·多雷所作。他被认为是晚期浪漫主义和早期像征主义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多雷的作品常常是黑白分明,可是这幅苏格兰南部的罗梦湖却是彩色的。</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描绘了几个场景。在前景左下方,我们看到一条岩石小径,小径上有两个小人物。画作的最大部分描绘的是群山环绕的湖泊的壮丽景色。湖面是一条细长的白色带,反射着穿过暴风雨云层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这幅布面油画作于1873年,以其动感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而闻名,比如远处明亮的绿色山丘。</p><p class="ql-block">和查尔斯-弗朗索瓦·杜比尼别的许多画作一样,这幅画的场景因一位洗衣妇的形象而生动。这位艺术家的画作经常被批评为“印象派”而非完整的作品。杜比尼是印象派的重要早期支持者,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年轻艺术家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风景》(Landscape).</p><p class="ql-block">泰奧多爾·盧梭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 下面是译于“维基百科”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有褒有貶,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9世纪初,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並成為將巴比松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画家朱尔·布勒东,深受法国乡村生活的影响,着力于塑造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一位迎风而立的布列塔尼农民对一只受伤的海鸥深表关切和同情。</p> <p class="ql-block">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 20世纪德国艺术家,出身于德国莱比锡,为躲避纳粹迫害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随后移居美国。卒于纽约,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贝克曼曾是20世纪魏玛共和国相当成功的画家,雕刻家,又擅长素描和版画。他涉猎极广,其作品为形象派和像征主义,被誉为艺术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可是,当希特勒上台后,这些艺术流派统统被称为“堕落艺术”并予以封堵,没收。很快,贝克曼无法继续在德国生存下去而移居荷兰。</p><p class="ql-block">下面对这幅画的解释译自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的官网:</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画中,马克斯·贝克曼在色块周围使用了浓重的黑色线条,营造出与彩色玻璃相媲美的效果。他描绘了一组三位衣着暴露的女性,她们可能是妓女,甚至是后台的女演员。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每个人都拿着一条鱼,这为这幅画赋予了寓言意义,因为鱼对贝克曼来说象征着人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博物馆把整个展厅划给了贝克曼,墙上挂了许多他的作品。此处就是贝克曼厅。</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者值得一提,不是他本人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而是他主建了华盛顿大学艺术学院和博物馆,并为第一任馆长。他就是哈尔西·艾夫斯。</p><p class="ql-block">给艾夫斯画肖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安德思·佐恩。</p><p class="ql-block">佐恩还应邀为3位美国总统画过肖像。</p> <p class="ql-block">卡尔·维玛,19世纪著名德裔美国画家。15岁时随父母移居到美国,就在圣路易斯安家。</p><p class="ql-block">处于那个时代,他擅长画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的生活。这幅画是是关于19世纪一位传奇酋长比利·鲍勒格斯。</p><p class="ql-block">毋庸讳言,美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复杂的文明战胜愚昧的同时给土著人群带来巨大痛苦和悲哀的历史。鲍勒格斯乃世袭酋长,率200 健尔与军队周旋。最后手下的人被金钱和厌战所分离,他不得不带着族人从佛罗里达长途迁徙到阿肯色的印第安聚居地,很快成为当地印第安族群的大酋长。生于1810年,卒于1859年,不足50岁。</p> <p class="ql-block">美国历史馆中的印第安人服饰</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邓肯森,19世纪美国风景画家。邓肯森上辈来自美国南部佛吉尼亚的农奴家庭,身上有一些瑞典和加拿大后裔的血液,但是基本上还是一位黑人。他在俄亥俄州受教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风景画家。是所谓的“哈德逊河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将美国的风景描绘成和谐的田园风光,人类和自然和平相处。他们对自然的描绘多为细腻理想化。</p><p class="ql-block">这一幅画是邓肯森根据在加拿大旅行时画的草图定稿的,描绘了平静的河水映亮了 金色的光芒,一群水牛在远方嬉水,农夫在做农活…一派祥和…</p><p class="ql-block">这位黑人艺术家先驱没能活得很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出现了痴呆症状。据推测是慢性铅中毒。最后,生命在51岁时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瑟夫·米克的画作:</p><p class="ql-block">米克被誉为“ 19世纪路易斯安娜州浪漫风景的最重要诠释者”。他的作品有着很浓的法国巴比松风格(法国浪漫主义和写实与自然主义揉和的风格,得名于19世纪初、中叶居集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擅乡村风景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名称是“伊万杰琳之地” (Land of Evangeline) 。 下面是摘译自博物馆官网的对这幅画的简介:</p><p class="ql-block"> “这幅风景画中有一些可辨认的细节——长满西班牙苔藓的柏树、沼泽黄花、棕榈、香蒲、黄色睡莲和喇叭花。然而,这一场景不是历史性的,而是文学性的。它取自当时广受欢迎的诗歌《伊万杰琳,阿卡迪的故事》(1847 年),作者是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这首诗讲述了一对订婚的夫妇在 1755 年英国将法国人从阿卡迪(新斯科舍省)驱逐到路易斯安那期间分居的故事。在风景画的中央,伊万杰琳在绝望地寻找加布里埃尔的过程中休息。不幸的是,她直到多年后才找到他,当时他因流行病而病倒并死在她的怀里。</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约瑟夫·米克在南北战争期间在海军服役期间,曾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沼泽和河口。这些草图成为了后来绘画的灵感来源,例如这幅战后在圣路易斯创作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在1931 年画的《水罐和果盘》。</p><p class="ql-block">这位西班牙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家和作家。他开创了立体主义,以三维空间替代了2维平面。他还为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的马拉加市(记得华医旅游群有几位朋友几个月前刚去过那里)。父亲是一位画家,担当了儿子的启蒙老师。有一天,身为美术教授的父亲偶然发现13岁的儿子在父亲刚画完的“鸽子”的素描上着色。小男孩运笔用色的技巧使教授大吃一惊,感叹自己已经无法再教儿子了。此后毕加索行走于巴黎和巴塞罗那之间,声誉鹊起,终被世人普遍认可和追崇。</p><p class="ql-block">1973年,重病缠身的毕加索终于不起,倒在心衰和肺水肿面前,享年92岁。据说他在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我干杯吧,为我的健康干杯,你知道我已经无法再喝了!”</p><p class="ql-block">2015年,佳士德拍卖公司(Christie’s) 以$1.79亿拍出毕加索的《戴假发的女人》。而这张<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罐和果盘》的价格无从查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加索毕生多产,共留下2万多件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展厅,有7、8位华人小孩坐着临摹墙上的画作。两个女老师,轻声细语地对小孩们讲解,用的是普通话。</p><p class="ql-block">这两位小孩正在临摹莫奈的《睡莲》(WaterLilies) 。他俩瘦小的脊背微屈着,从侧面看时觉得有一丝迷茫,但是从背后看却是俨然两位巨匠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9世纪中下叶20世纪初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 受洗礼为天主教徒,成人后却成为无神论者。莫奈的父亲颇有资财,本欲子承父业,可儿子却醉心于绘画,受到母亲的鼓励和帮助。</p><p class="ql-block">26岁时以卡米耶为模特绘成《绿衣女子》(现收藏在德国不來梅艺术馆),极受好评,其后更以她作为模特绘制许多肖像,继而娶为第一任妻子。</p><p class="ql-block">莫奈对于光线和色彩作了大量的研究,在19世纪70年代居住在塞纳河右岸,创作了大量风景画。</p><p class="ql-block">婚后9年后,妻子卡米耶病逝,使莫奈悲痛欲绝,在其弥留之际,还以她为模画了最后一帧画《躺在病榻上的卡米耶》。</p><p class="ql-block">晚年的莫奈饱受白内障之苦,作品颜色已偏。1926年底,莫奈死于肺癌,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生前的莫奈数次沦于苦顿拮据,身后身价飞升,许多作品卖出几千万美元一幅。待得2019年他的《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以1.1亿美元天价出手,据悉后来收存于芝加哥艺术学院。</p><p class="ql-block">莫奈一生创作了2千多幅油画和5百件素描。在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展出并被这几位中国小孩临摹的《睡莲》是他的“睡莲系列”中的一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来,这个艺术博物馆向无数人展示着自然和人类的美和精神的富饶,并且完全免费。</p><p class="ql-block">馆内有一面墙,刻了许多个人和基金组织(主要是个人)的捐赠,从一千美元到一千万美元或更多。数了一下,一千万以上的捐赠者有7名;2 百万到一千万的捐钱者有9位。依此以降,捐赠者的名字密密麻麻排满了大片墙上。显然,馆内许多展品,有些极珍贵,多为民间所赠,画像下注明捐赠人。</p><p class="ql-block">想到此,不禁联想到那些成千上万善捐之士究竟是怎么考虑的。他们为什么愿意用自己的财产(无论多寡)使艺术长留!</p><p class="ql-block">此时,想到一年前参观洛杉机郊外的亨𨑳顿图书馆后所写的“游记的结语:</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贡献不是金钱的有形数据所能表达的。它显示了人并不总是自私的,虽然收藏从表意来看是一种拥有,但是这种拥有往往导致了更多的付出。生活中有比物质更高层次的境界,那就是艺术,而艺术虽然要依附于成形的物质,它的传播和传承的价值却超越它所依附的物质。”</p> <p class="ql-block">要感谢那些韩国烧烤让我吃得很自责(如今仍旧余香缭绕),也要感谢那天的闷热潮湿使人无法在森林公园奔跑消食,以致将一整天用在博物馆,从而得以看了数百帧艺术品。由此又联想到,很多年前作为一个穷学生去圣路易斯玩,开车经过很多地方简直满目苍夷, 窃以为这个城市决不是我们亚裔居住生发之处。后来了解到,诺大一个城市,有藏污纳垢之处,也有阳春白雪所在,比如整个森林公园就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镇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写完后回头看了一眼,不禁哑然失笑:不就看了一些画吗?也许,以后再去看望女儿时要求把韩国烧烤换成葱姜龙虾,味美是一定的,至少不必自责得厉害,非得逼自己跑几迈不可。自律可以有,自虐断断不可…!</p><p class="ql-block">前一阵有一个网络游戏叫做“Rising of the Kings” (王者崛起), 上面有一句名言“Regret nothing in matters of love and food“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遍地都是。想到美食,顿时心情大好,立起身来,打开冰箱,双目闪亮,立马把这一星期以来看到的艺术作品丢到了爪哇国去,看来小时候奶奶说我没出息还真是有眼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