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儿时长武的记忆(诵读版)

小媤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诵读者推荐语:</b></p><p class="ql-block"> 每年端午都会把成年的我们牵回到踏青、采艾、扎五彩绳的初夏季节的记忆里,而李胜灵把儿时的记忆拈成了细腻的人间烟火,写在了文章里,老爸老妈小姨姐姐儿时的伙伴,也都成了烙在心底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同分享她的文章—《端午节,儿时长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端午节 · 儿时长武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 者:小 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诵 读:周 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五日,古人把每月头一个五日谓之“端五”;历法中的五月对应“午”月,因而将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古人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蜥蜴、蟾蜍) 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在每年端午时节都会以最原始的祭祀方式来祛病防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断地附予各种节日以特殊意义,譬如屈原恰好在端午时节投河示节,为了弘扬其气节,端午节逐渐演变为以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戴香包等形式来纪念屈原,同时也为家人求平安、禳解灾异的节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北方人的端午节,更多保留的是其最原始的意义。</b></p> <h1><b>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农耕文明肇始地之一、地处秦陇关隘的长武县,自古男耕女织崇尚节俭、植桑养蚕勤于农耕、古豳之风世代延传。</b></p><p class="ql-block"><b> 今天,农耕文明衍生的各类传统节日习俗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原汁原味的保留传承着。</b></p><p class="ql-block"><b> 端午节,便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长武人把端午叫“五月单五”,这种叫法并非长武独有,清代富察敦崇记述老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中便有“五月初五为五月单五”的记述。注释为:“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b></p><p class="ql-block"><b> 长武人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特别强,不同的节日都有着各自特殊的象征物,粽子、艾叶馍、耍活(长武把香包叫耍活)、插艾叶、抹雄黄、戴花绳......这些,都是长武人记忆中与端午节相关的重点词!</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端午节前半个多月左右开始,每天清晨和下午,以县城西门十字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街道两边,就被卖粽叶和卖耍活的摊点占据了。</b></p><p class="ql-block"><b> 那些天,整个县城的街道都弥散着粽叶和耍活的清香……</b></p> <h1><b>   粽 子</b></h1><p><br></p><p><b> 端午时节亲友间互赠粽子和艾叶馍是长武人的习俗。因而很多家庭每到端午节前一星期左右就开始张罗包粽子了。</b></p><p><b> 长武粽子的选材与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多以糯米、大枣为馅儿,也有以黄米、大枣或糯米、黄米配大枣为馅儿的。</b></p><p><b> 买回的粽叶要用沸水轻煮后再用清水刷洗干净备用,煮粽叶的原因:一是粽叶轻煮过后比较柔韧;二是可去除粽叶上的旱虫;三是煮过粽叶的水沉淀后可以用来浸粽子。</b></p><p><b> 糯米和大枣也用清水浸泡在盆里备用。一切准备停当,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说笑感受浓浓的亲情温馨、一边包着粽子。这也是孩子们学习包粽子技巧的最佳时机,很多手艺活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延续传承的。</b></p><p><b> 包粽子倒也不难学,但是要包好那可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粽子包的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要松紧适度、软硬适宜。因为包粽子的糯米遇水加热会生发出黏性,包的太松容易散不聚香,紧了又因为不能充分使糯米生发舒展而致吃起来太硬不适口。能把握好松紧、软硬尺度的人包出的粽子外形自然也是精致的。</b></p><p><b> 粽子入口前的每道工序虽说谁都能做的来,可是若要做的好那可就是看操作者技术含量高低的的活儿了,我们家浸粽子的活儿,自然是由技术最好的老爸来完成。</b></p><p><b> 在长武,人们把煮粽子叫“浸”粽子。这一个“浸”字形象的体现了粽子由生到熟的过程。</b></p><p><b> 那时,大多数家庭的锅灶都是传统的尺八大锅,包好的粽子在端午前一天晚上下锅,要一层一层的码起来,码一层粽子倒一些水,浸粽子的水是淀好的粽叶水,这样可以让粽叶的香味充分与糯米浸融。水量控制是关键,要让所有的粽子都能浸在水里,如果水少了,浸出来的粽子太硬、甚至熟不透或者导致干锅,但也不能太多。水多了浸出来的粽子太过松散,黏香度不够。</b></p><p><b> 粽子码好后,把蒸馒头的箅子放在上面,然后用两三块海碗大小的石头匀力置于其上,这样是为了避免沸水把粽子煮散变形。</b></p><p><b> 另外,因为层数多,为了让所有的粽子都能熟透,浸粽子时得用文火慢慢的闷,火不能大也不能小,这样闷一夜。</b></p><p><b> 端午一大早,等我们梳洗收拾停当,老爸早已将清晨五点多出锅的粽子剥好浇上蜂蜜盛在盘里放在桌上了。那会儿,粽叶、糯米、红枣互相融浸出来的香味溢满了院子。</b></p><p><b> 每每想起,舌尖似乎还有老爸浸的粽子的余香回旋。</b></p> <h1><b>   艾叶馍</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具有驱虫健体之功效。每年端午节一大早,人们都会在家里的门窗插放艾叶驱赶蚊虫。</b></p><p class="ql-block"><b> 长武人对于艾叶的运用是有渊源的,与长武毗邻的甘肃省灵台县,是中医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受其影响和熏染,在西医尚未传入之前,长武民间乡里,家家都有人懂一些中医偏方的。</b></p><p class="ql-block"><b> 老爸曾经说过“端午之前的艾叶是药,端午之后的艾叶就是草了”。</b></p><p class="ql-block"><b> 每年端午一大早,老爸都会去早市上买一大捆艾叶回来,等艾草晒干后就去杆留叶,揉搓成艾条或艾棒储存起来。家里有人感冒或者肠胃不舒服时,妈妈就会把这些艾条搓成更小的艾塔,在相应的穴位烧灸,很是凑效的。女儿小时候偶有感冒咳嗽或者闹肚子,妈妈就用这个办法,那真是艾到病除,由不得感叹中医针灸的神奇。</b></p> <p><b>  长武的艾叶馍便是由端午插艾叶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很多外地人以为“艾叶馍”,是用艾叶作原料蒸馍馍,其实艾叶馍只是艾叶造型的馍馍,并非将艾叶与面糅合相蒸。</b></p> <h1><b>   绌耍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传统节日里流传下来的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b></p><p class="ql-block"><b> 最具端午节特色的就是耍活了。长武人把做香包叫绌耍活,这里的“绌”是一种绣法,藏针绣,从表面根本看不到针脚,对针线功夫要求是精益求精。</b></p><p class="ql-block"><b> 耍活里包着的香料是用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等研成的粉末,人们把这些香料绌在耍活里戴在身上,利用其散发出的香气驱赶虫菌不来侵扰。</b></p><p class="ql-block"><b> 质朴灵巧的长武女子,精纺织、擅刺绣的手艺久经不衰。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个碎布包袱,为平时修补衣服和端午节绌耍活而备,很多人从二月二会后就开始绌耍活了,攒着端午时节去卖。</b></p><p class="ql-block"><b> 耍活越小越精致、对针线功夫要求越高,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地里种的、树上长的,都被各家巧手的女子绌成了耍活。</b></p><p class="ql-block"><b> 我从小戴的耍活几乎都是小姨绌的。小姨绌的耍活针线活精细,花样繁多,那一片片碎布头,以白芷、川芎、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研磨制成的香料为填充物,经小姨之手用丝线就绌成了一个个精致的耍活。十二生肖、荷花、并蒂莲、还有柿子、萝卜、小鸟,颜色搭配漂亮又小巧精致,个个惟妙惟肖。特别是骑马娃娃,娃娃脸上的眉眼、鼻子、嘴巴都是用丝线绣出来的,那份精巧萌乖让我爱不释手。 </b></p><p class="ql-block"><b> 除了耍活,绣着五毒的裹肚和虎头鞋、虎头枕头也是耍活市场上的紧俏货,这应该也是源于驱避五毒之意。</b></p><p class="ql-block"><b> 端午抹雄黄的风俗也是由来已久,端午节那天,孩子们的额头、鼻孔下和耳孔处都涂抹了雄黄,老人们说端午节抹雄黄可以驱避各类虫子。</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抢耍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做好的耍活就是让人们戴的,大人们一般随身戴一个荷包样的耍活,孩子们是那些形态各异耍活的真正主人。</b></p><p class="ql-block"><b> 耍活戴最多的是那些还未上学的幼童们,不论男女,孩子们的发髻鞭梢和胸前戴满了大大小小的耍活,还有的手巧爱好的家长会在孩子的背后、袖端以及裤腿上缝上蟾蜍等比较大的五毒耍活。</b></p><p class="ql-block"><b> 上了学的孩子们,大多就只在胸前佩戴耍活了,他们也是抢耍活这项活动的主角。小时候端午节还不是法定假日,戴着耍活去学校的小伙伴在炫耀耍活的同时还要做好保护措施,因为端午节有抢耍活的习俗,谁的耍活好看精巧,便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b></p><p class="ql-block"><b> 那一天,所有的小伙伴在课间都会撒欢的跑着、闹着、抢着,即便是被撕扯掉纽扣,大家也都不会生气发怒。也有个别因此而哭鼻子怄气的,其结果是要么被大家变本加厉的抢完身上所有的耍活,要么会把抢到手的耍活全部归还,自此再无人和他玩耍了。</b></p><p class="ql-block"><b> 我每次都把那些自己最喜欢的耍活戴在里面,外面戴几个在街上买的让大家去抢。既保护了自己心爱的耍活,又满足了小伙伴们抢耍活的那份乐趣。</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花花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花花绳是用五色或七色丝线搓成的彩绳,端午一大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所有成员戴花花绳,跟戴耍活一样,大人们大都象征性的在手腕上戴一根,孩子们可就不一样了,手腕、脚腕、还有脖子上都要系上花花绳,有的还会一个部位同时戴几根。</b></p><p class="ql-block"><b> 老人们给孩子们戴花花绳的时候说,花花绳一戴,那些毒虫什么的就不敢来咬了,因此戴花花绳的时候不能开口说话、否则就不灵验了。花花绳也不能任意折断或丢弃,戴一段时间后要把花花绳剪断放在家里的门槛底下,那些花花绳就变成五彩的虫子了。</b></p><p class="ql-block"><b> 这自相矛盾的各类说法,孩子们听来却显得神秘有趣,在大人们颇为认真严肃的氛围渲染下,花花绳在孩子们心中,就好比神话传说中哪吒戴的乾坤圈一般具有某种神奇的法力。</b></p><p class="ql-block"><b> 虽然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它们变成想象中漂亮的虫子,但是直到现在,每年若端午节能回老家,二姐还是会如小姨当年一般给我戴上花花绳,姐姐眼中,我永远都是她调皮可爱的小妹,这小小的花花绳寄托着姐姐的无限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包粽子、绌耍活了,这样的端午节,着实缺失了传统节日亲自动手的那份精巧和创意。</b></p><p class="ql-block"><b> 然而,端午节各种习俗的延续,依然是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小彩蛋~长武端午氛围感小视频</span></p>

耍活

粽子

艾叶

端午节

端午

花花

长武

粽叶

糯米

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