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城、开元寺、洛阳桥、蟳埔(走遍福建之十)

天和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开元寺、洛阳桥等22处是其代表性古迹遗址。<br>今天的游览项目比较多,先看地图<br></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东端,地处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见上图)。明朝时期这里倭宼猖獗,为保卫家园、抵抗倭寇,建成了一座滨海石头城</p><p class="ql-block">古城石魂</p> 明初,沿海建了60多座卫城,崇武古城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这是南门,面对大海</p> 广场上有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雕像 威镇海门 关老爷是百姓的守护神 一进南门就是关帝廟 城墙上有大炮,开上一炮 崇武古城风景区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 景区海岸线长28.8公里,十二个沙湾处处沙质细腻、妩媚绮丽,四大岩群迭峰垒石、磊落万状 有“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之称 这一块“照像台”下面的斜坡上有唐僧师徒4人的雕像,好象望着通天河的滔滔大水 波涛中的“天下第一龟”活灵活现 <p class="ql-block">惠安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就作为永久性的艺术被应用。</p><p class="ql-block">崇武石雕工艺博览园是古城风景区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惠安女雕塑</p> 惠安女、湄洲女、蟳埔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以吃苦耐劳、孝亲敬老而闻名,也以独特的服饰引人注目 栩栩如生 人生之哲理 白猫黑猫 石雕盘龙柱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泉州素享"泉南佛国"之誉。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元代敕封为“大开元万寿禅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南大门,对面是巨大的紫云屏。南大门也是天王殿的正门,匾额书“紫云”</p> <p class="ql-block">“勅 大开元万寿禅寺”,勅(chì):帝王的诏书</p><p class="ql-block">天王殿石柱上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与紫云</p><p class="ql-block">开元寺本是富商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p> 大雄宝殿,额书"桑莲法界",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故名紫云大殿。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拜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大榕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等</p><p class="ql-block">宋代石塔</p> 大殿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人面狮身石刻 <p class="ql-block">具有古希腊、印度风格的石雕</p><p class="ql-block">泉州作为宋元时代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还是广泛深入的</p> 大雄宝殿内的木斗拱附有雕刻精美的“飞天乐伎”24尊,翩然起舞,为国内殿宇建筑所罕见 大雄宝殿西侧的莲香古园中,有一棵分成三叉的千年古桑树,传说这棵古桑树开出了莲花,才有了开元寺 大殿后面是甘露戒坛 <p class="ql-block">过戒坛即是藏经阁</p> 寺内很多地方成了网红打卡点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东西二塔是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东塔为镇国塔</p> 西塔名仁寿塔 麒麟壁画 本生院,“佛本生经”,建有印度佛教故事集的大型壁画 弘一法师纪念馆<div>弘一法师李叔同,从风流不羁的才子到青灯黄卷的高僧,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24年的佛门生涯中,有14年在闽南地区度过,最后圆寂于泉州。<br></div> 开元前面的西街,是一条千年古街。 西街尽头有一条小巷叫裴巷 因为央视名主持的一句话 这个叫“小西埕”的地方成了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网上照片)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因架设在洛阳江上而得名。唐朝末年,大量中原人士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人来到了泉州,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故都洛阳,就有了洛阳江和洛阳镇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从上面的地图看,洛阳桥位于洛阳江的出海口处,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泉州,太需要这样一座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称"万安桥",是泉州太守蔡襄组织人员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费白银一万四千多两才建成</p>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div>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br></div> 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建桥900余年来,先后修复17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 洛阳桥南、桥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 清道光郡守沈汝瀚书石匾“海内第一桥” 中亭照片<div>可见石笋一样的镇风塔,,背后是陀罗尼经幢</div> 中亭碑林<br>洛阳桥上的石碑是由历代名家摩刻的,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有价值的有26块 宋代刘泽所书的摩崖石刻“万安桥”、明朝李待问所书“万古安澜”最为有名<br> 远处的洛阳闸,调节洛阳江水位的吧 月光菩萨塔,背桥向北一面雕刻着1尊菩萨,菩萨额上镶着一颗夜明珠,塔上还雕刻外国文字,尚未被人破译 <p class="ql-block">守护洛阳桥的石将军,头戴盔帽,身穿铠甲,手执长剑,一年四季,风雨无阻</p> 洛阳桥上共有7座古佛塔,目的是镇风镇水,属于“风水塔” 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1.创造了“筏形基础”法。往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填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基础 2.创造了“浮运架桥”法。石桥全长834米,每块石条长达10米,重约10吨,巧妙地利用潮水涨落来架设石梁,“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就是这种施工法 3.独创“种蛎固础”法。利用牡蛎可以在岩礁间密集繁生的特性,“令居民种蛎固之”,使原本分散的石块通过牡蛎的繁殖而结成牢固的整体,以加固桥基。洛阳桥桥基历经近千年,迄今岿然不动,实有赖那成片生长的牡蛎 <div>洛阳桥的倡建者北宋泉州太守蔡襄<br></div> 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蔡襄挥毫题写的《万安桥记》碑,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碑一(网上照片) <div>碑二(网上照片)<br></div>洛阳桥和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div>”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成了泉州人的骄傲</div> <p class="ql-block">蟳埔(xún pǔ)村</p><p class="ql-block">泉州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宋元时期,这里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无数远洋商船曾在此出发(参见前面地图上蟳埔村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是我国三大渔女之一。蟳埔人“靠海吃海”,丈夫出海捕渔或远洋商贸,蟳埔女则“以海为田”,不论寒冬暑月,养海蛎、种海蛏</p> <p class="ql-block">蟳埔 簪花(zān huā)</p><p class="ql-block">蟳埔女至今保留着人人头戴簪花围的风俗。蟳埔女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3年,知名演员赵丽颖发布了一组“簪花”照片,让蟳埔簪花成为网红</p> <p class="ql-block">现在,年轻人来蟳埔,就为戴上簪花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蟳埔的住宅,叫作蚵壳厝,就是海蛎壳建造的房子。据传,这些海蛎壳产自非洲东海岸,商船返航时作为压舱石被带回蟳埔。</p> <p class="ql-block">闽南喜欢以红砖建大厝,蟳埔住宅在红砖间大面积使用灰白色的蚵壳,强烈的颜色对比构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p> 5月23日下午,驱车2个多小时到达莆田市荔城区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