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六人行-丘吉尔庄园、温莎古堡

吴振翼

<p class="ql-block">音乐:选自美国电影《霍华德庄园》主题音乐</p> <p class="ql-block">离开美丽的英国乡村,到城堡和庄园去看看,丘吉尔庄园和温莎古堡一定是首选。</p> 将车停放到停车场,徒步穿过空旷的大草坪,才能看到著名的丘吉尔庄园。 位于牛津伍德斯托克小镇的丘吉尔庄园,也称布莱尼姆宫,或翻译成布伦海姆宫。1705年,安妮女王为约翰·丘吉尔在布莱尼姆击败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嘉奖封其为马尔伯勒公爵一世,并从国库里拨出24万英镑,在原有的皇家行宫的遗址上进行修建,工程从1705年到1722年,花了整整17年功夫完成这一巨作。并以那场历史性战役的名字布伦海姆来命名新宫殿。 在建造过程中,故事颇多,由于约翰·丘吉尔夫妇与安妮女王的关系一度发生隔阂,丘吉尔夫妇失势,离开英格兰,行走欧洲大地,因此议会停止了资金的支持。 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约翰·丘吉尔重被重用,议会资金得到落实,公爵一世自己另筹集了6万英镑重启修建工程,终于在1722年建成。所以整座庄园造价应在30万英镑左右,相当于今天的3亿英镑。在当时绝对是大大的巨资中的巨资。 有必要介绍一下庄园的设计和建造者约翰·范布勒爵士,这位伟大的范布勒爵士,有两个杰出的身份,王政复辟时期风尚喜剧的作家,创造了一系列粗俗而不失机智的戏剧。其作品被贬为复兴时期剧最下流的戏剧。如《愤怒的妻子》(1697年)、《联盟》(1705年)和《愤怒的丈夫》(由考利·西伯尔续完,1728年)。 另一个头衔,最“沉重式”的巴洛克建筑设计师,不可否认,范布勒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成就远高于他的戏剧作品,1702年,没有受过正式技术训练的范布勒踏入了建筑设计行业,从为卡莱尔勋爵设计约克夏的霍华德城堡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最伟大的作品就是把巴洛克式风格发挥到极致的布莱尼姆宫。 范布勒所设计的布莱尼姆宫将田园景色、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显示出卓越超群的风范。英王乔治三世曾盛赞宫殿"简直无与伦比"。<br>为什么称范布勒为最“沉重式”的巴洛克建筑设计师,也许是其建筑设计理念受自己戏剧作品影响,来个大颠倒,“轻浮”的戏剧要用“沉重”的建筑“压一压”。重还是比轻好。 宫殿的大门厅是“沉重”的,也颇有戏剧风格,高大的罗马柱之上,绘有战争场景的穹顶精美绝伦,黑金的边框之中,神祇背后的罗马柱与门厅中的如出一辙,交相辉映。这也是范布勒戏剧灵感的潜意识“发酵”。 宫内,这里的装饰富丽堂皇,美奂绝伦。 进入大厅,抬头望去,英国著名画家詹姆斯桑希尔在1716年绘制的天花板,根据那场战争的顺序,展现了约翰·丘吉尔在战争中的胜利。 墙上的每一幅油画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语音导览说这盏水晶吊灯价值颇费,折射金色光芒,映照着墙壁上绿衣的公爵夫人的脸。 这位曾经安妮女王的女伴,出身显贵的第一代公爵夫人,她一生十分节俭,画面上的衣服也比较一般般。 马尔伯勒公爵一世和孩子们,马尔伯勒公爵一世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政治家,1685年,伯爵为詹姆士二世,讨伐“篡位者”前国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将其送上断头台。三年后英国经历了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在此期间,约翰·丘吉尔反戈一击,支持威廉三世(安妮女王的父亲),彻底废黜詹姆士二世。 1700年,英国与奥地利组成反法联盟,在1701年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约翰·丘吉尔成为英奥联军的最高统帅。 1704年8月13日,约翰·丘吉尔和奥地利欧根亲王率领5.2万英奥联军与6万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在巴伐利亚多瑙河左岸的布伦海姆交战,英奥联军以1.2万人的代价,杀伤法巴联军3.8万人,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打破了路易十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就是著名的布伦海姆战役。 宴会厅是庄园的经典之厅,语音导览介绍,女王曾借此厅招待过多位国家贵宾。 桌子与银色的镀金明顿餐具摆放在一起。银色物件的中心,放置在一张隔离的桌子上,展示了马尔伯勒公爵在布莱尼姆战役胜利之后仍然骑在马背上的情景。在格林灵·吉本斯制作的大理石门上面,饰有马尔伯勒公爵作为罗马帝国亲王时的双头鹰章。 有感于皇室的饭局,与大清的皇上用膳如出一辙,吃的既是美食,更是吃的那份折腾。宴会从筹备阶段开始,就显示出无比细致而且严格。流传着一句话,“预演、预演、再预演”,王室礼仪需要反复计划和排练,宴会上的每个环节,同样不厌其烦、精雕细琢。 举两个具体例子,第一:皇室宴会专用银餐具,一次宴会用量约4000件,其中最古老的银汤匙,是二百多年前乔治四世时期保留下来的,这些银餐具平时保存在恒温存储柜中,有专人负责看管和日常维护。银餐具必须逐一手工清洗,并且擦干、打磨,再按照用途组合起来,仅这项工作需要花费3周时间完成,然后再花费1周时间,给餐具上光,确保它们放上餐桌时,不着尘埃、“丝毫“不染。 第二:皇室宴会所使用的玻璃酒杯和瓷器,这些玻璃器皿和陶瓷碗碟都详细地标注了年份、产地和历史渊源。由两个专门团队负责,宴会开始之前,他们要把1000余只玻璃杯和2000套陶瓷制品,摆放在餐桌上。整个过程要极其专业、极其有耐心,因为根据英国皇室规则,物品摆放有固定位置,精确到毫米。餐具准备工作,一般需要250个侍从。 内庭中的每一个房间,保存着价值连城的油画、家具、饰品及雕塑。 这尊塑像就是历史上长得又肥又丑的安妮女王,对她的评价同样是褒贬不一,在她执政期间,将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使得英格兰与苏格兰两个国家统一,形成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础。 介绍安妮国王的书籍、电影、电视剧作品很多,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故事片《宠儿》(The Favourite),就是一部描写安妮女王与马尔伯勒公爵夫人萨拉与女仆阿比盖尔三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又有着同性恋式情感故事。 《宠儿》是一部极具有娱乐性的悲喜交加的历史剧,又不缺戏说的成分,华丽的视觉效果是影片的一绝,而三个女人之间愉悦的智慧所展示的巧妙、平衡和令人感叹的人物层次是影片的精华。 电影中有个场景印象深刻,女王的卧室既脏又乱,一片狼藉,看着画面,你会感觉这是个散发着潮湿霉味、臭烘烘房间,疑问随之而来,富丽堂皇的宫殿,怎会破乱不堪?想起以前欧洲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一百多年前,王室里有时也是一片混乱,公主们有时内急熬不住,于是就在窗帘后解决。于是走进窗台看个究竟,拉开窗帘,墙脚下果然蛛网一片,蛮脏的。 来到走廊,两边的雕塑,每一件都值得仔细欣赏。 相当有特色的图书馆,长长的图书馆,既是一个长廊,又能静下心来,坐在沙发上读读书,看看墙上的油画,据说这里最初被设计为画廊。 这个房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北部尽头的宏伟的威利斯管风琴。每到整时,管风琴发出低缓、优雅的声音,缭绕在整个庄园。 北面尽头右转,来到了女王存放衣帽的更衣室,但这是一间不同寻常的房间,在这里诞生了英国当代的伟大人物温斯顿·丘吉尔。 有这么个传说,英国爵位也是“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伯勒公爵七世的第三个儿子(非公爵继承),伦道夫与珍妮结婚后住伦敦海德公园内的公寓里。 1874年11月底,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与身怀六甲的珍妮来到丘吉尔庄园参加舞会,珍妮特别兴奋,天天狂舞,在11月的最后一天晚上,终于随着一阵阵腹痛,在这间小屋里,生下了早产的温斯顿·丘吉尔。所以说伟大的丘吉尔诞生于此,纯属“意外”。 多才多艺的丘吉尔,这是其早期的绘画。 温斯顿·丘吉尔从“问题少年”到英国首相,成为英国精神的化身,英国人名的坚强领袖。<div>丘吉尔母亲珍妮,去世前曾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遗憾,我为英国生下了伟大的温斯顿·丘吉尔!”</div> 布莱尼姆宫建在格里姆河边,约翰·范布勒爵士通过建造堤坝蓄起了两个形状狭长的湖泊。两湖相接处,一座小桥笔直地通向宅邸的中庭,桥的另外一端连接着河对岸的牧场。(此照片来自于网络) 走出宫殿,花园是另一番景象。 英国式园林尽收眼底 留下倩影 布莱尼姆宫西侧呈现出花园整体布局的绚丽多姿,布朗的设计的花园充分体现了英格兰的自然景色。 精致典雅 欧洲的园林的各种风格在这里竞相体现,法国式几何图形的园林风格。 六人组和在这里应该有留影。 站在庭院一眼向外眺望,远处是广阔的田园、湖泊、橡树林。 人在景色中。 走进后花园,野趣十足,英式乡间田园景色再次袭来。 霞光透过云层,泻在广袤的大地上,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暖。 那是一幅画卷,清新的气息萦绕在空气中...... 留下一张张片片...... 花园尽处的丘吉尔头像 穿过这条小道,即将离开这座著名的丘吉尔庄园。 走出庄园,来到下一个大名鼎鼎的温莎古堡。 关于温莎古堡,总有两个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事。第一:温莎王朝的由来,第二:关于那个“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爱德华八世英王的“爱情神话”。 <p class="ql-block">修建这座城堡的君主是威廉一世,建造于1070年至1086年期间,距离现在约950年。圆形主城楼是其特征,据说伊丽莎白二世生前经常在古堡小住。既使女王住在古堡内,古堡也每天对外开放。看女王是否在古堡,以城堡上的米字旗为准,每当米字旗迎风招展,女王一定在古堡。今天看旗杆空空如也,女王不在古堡。</p> 古堡充满着一种浪漫,这里不仅仅是皇家的御所,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曾来到过这里。 伊丽莎白一世非常喜爱莎翁《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爵士,应邀莎翁来到古堡,旨令二周内编写一部福斯塔夫爵士的恋爱史,莎翁遵旨十天内写出五幕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并在古堡举行首演,喜剧的上演,得到了包括恩格斯在内的一致好评。 这里的浪漫有着一种传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在位期间,爱上了美国社会名媛、通俗歌星、离过两次婚姻的美国贫民辛普森夫人,坚持爱情之上的爱德华八世的婚姻,引发宫廷、政界与英国民众的一致反对,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也成为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愿退位的国王。 逊位后,由其同母异父的弟弟乔治六世继承王位封,并封爱德华为温莎公爵,从此温莎公爵得了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美名”,这段佳话也被不断地改编为文艺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部英国电影《温莎行动计划》(To Catch a King),(直译《去抓一个国王》)曾在中国大陆大银幕上公演。 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s chapel)是温莎城堡的建筑经典,豪华的哥德式建筑,以细致艳丽的彩绘玻璃著称。 这个教堂也是为皇族、贵族等颁发爵位和封号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嘉德骑士”封号。“嘉德骑士”是英国骑士勋爵里最高的级别,由爱德华国王为鼓舞日渐没落的骑士精神而专门设立的,查尔斯国王就曾被授予“嘉德骑士”勋爵封号。 可惜今天不开放,这能远望“嘉德骑士”小金人。 BBC曾经在1999年6月报道一则消息,当时查尔斯王子正在考虑当他登基时,将皇室官邸迁移到温莎城堡,来取代白金汉宫。现在查尔斯王子已经成为国王,并没有搬入温莎城堡。看来那则查尔斯另有打算。 穿过这个拱门,我们告别了古堡。 再回头看一眼,这个不同于其他欧洲城堡建筑风格、又故事多多的温莎古堡。 出古堡,徒步去下一个目的地,位于温莎小镇的伊顿公学。小镇距离伦敦城仅20英里。 泰晤士河横穿温莎小镇,黄昏,晚霞的余晖泻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诗意盎然。 宁静的河面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空气被温柔的凝固。 这里的弹硌路,石头整整齐齐得排列着,当汽车开过,同样也发出”切切垮垮“的声响。 这是一条溢满岁月的小镇,每一条小路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走过街角,总会感觉这里曾经故事多多........ 线条勾勒的红墙,映托着蓝色“一顿餐厅”的牌匾,就是一种英国“范”。 宝蓝色的大门,接白色的砖墙,鲜红色的玫瑰,深黑色的街石,显得如此协调、高雅。 街边小区内路灯亮起,飘逸着淡淡的烟火气息,玻璃窗户映射出斑斓多彩的霞光。 一路走来,存在着厚重感,每一处都渗透着岁月的痕迹。 伊顿公学就在眼前,又是街角又是故事的发生地。 穿过这一内廊,前面就是学校的大门前的广场。 伊顿公学这所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遐迩,又以军事化严格管理的高中,从这里走出了20位英国首相。也是威廉和哈里王子的母校。 伊顿名为“公学”,实际上是一所私立中学。曾经是一所“贵族”学校,现在已面向公众,但要有“财”与“才”。一个学生每年两万多英镑的学费(包括住宿费),令许多英国家庭望而止步。<br> <p class="ql-block">六人组这里再合个影,人人争做一名好学生。</p> 离开学校,回首泰晤士河,温柔的河风习习,河面荡起层层涟漪,仿佛轻轻地拍打着历史的脉搏。 返回途中,遇见老师带着的一群印度小朋友,想必也是来游学的。<div>结束了庄园与古堡,下一站将回到伦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