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于是隐

<h3><br><br>正在刚刚,我在浏览器上查询“武王墩墓”“楚考烈王”时,AI的回答置于首行。<br>也许这就是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br>但无疑的是,这些回答是由AI分析了人们的考古成果后汇出的参考答案,它是一种人心的过去式,远不会是人心的将来式。<br>五条人有一首歌叫做“问题出现了我再告诉大家”,这似乎在用一种调侃的口吻告诉我们:人类的问题永远不会变少,不管是关于自身的,还是关于人与他人的。<br>人工智能将带领人类探索更深的未知,这已经是必然的。我有一款APP,它让我白天也能准确无误地通过屏幕看到全天空的所有星宿,它的进阶版必然还能模拟每一颗星星的物理化学参数,辅以AI技术,不久的将来我也将能“身临其境”,我对星星们的疑惑会随技术而减少。到了夜晚,我却也只能依靠屏幕去寻找它们,在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的当下,我熟悉了它们,但我绝对不想要失去用肉眼观察它们的机会,不想错失那种一抬头就可以仰望它们的壮丽——它们不只是精确的参数,它们会是某个时候让人坚定的神秘力量,它由人心随机阐发,而AI仍在学习。<br>我们的问题会随着解答的速度加快而减少吗?<br>当然是不会的。<br>当前已有人植入“脑机”,这让人们不禁畅想: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人类的大脑能够无限地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人们将不再有解不出的问题,将毫无偏差地感知各种环境参数,能够准确无误地抓住一切机会——人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出地球,去感知更宽广的宁宙。<br>如此,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疑惑了吗?<br>我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一个星际移民N代小男孩指着光幕惊喜地问她妈妈太阳系里的那颗灰绿色行星是什么样的行星,他的妈妈会摸摸小男孩的防护头盔,告诉他“这是第三行星,以前叫地球,是我们的母星。传说以前人类住在上面,有大气层包围着,人们可以裸着头部在地面上生活,还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很多星星,有北极星、大角星、大火等等,还有我们现在住的α星系,以前的人们叫我们轩辕十四呢……”<br>我总是觉得人类情感的阐发是随机的,是无法习得的,能够习得的是行为和习惯,但那只是情感的表露方式。刘慈欣写三体人思维是透明的,他们无所不知且“身随意动”,这是我能想到的AI的终极模式,或者说这可能会是人类最终与AI融合后的模样——我们到了最后将共用一个大脑,我们会有共同的意志,我们的行为将绝对统一……<br>那么,“To be or not to be”,它仍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br><br>2024.6.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