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明春</i></p> <p class="ql-block">今日母校一景</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赶上了社会高速发展的好时候,加上之前有十多年大学没有正常教学甚至没有正常招生,有一个很大的人才断层,所以恢复高考的前十来年,他们毕业是国家包分配,不愁找不到工作,并且由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到处都需要用人,都是工作找他们。</p><p class="ql-block">我就是这些幸运儿中的一员。我读大学时连续三年都当选了“三好学生”(在校四年一共三次评选,因为第四年已经毕业离校),获得了优先选择分配单位的资格。那时中文系的人很多想当记者或者作家,我为自己设计的职业道路是先记者而后从政做官员。预分配时我选择了做记者,单位是新华社四川分社。但因为考上研究生最后没有参加分配。</p><p class="ql-block">读研的一个假期,去分社看同学,碰见社长,同学向他介绍我,并说,社长,我同学明年也来分社好不好?没有想到社长直愣愣地回复说:不行,没有名额。让同学和我都觉得很没面子。好吧,不让我当记者,我就去管记者。研究生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司。以前全国新闻记者的记者证是各单位自己印发的。新闻出版署成立后的一件事就是“统一核发记者证”,并于1989年初开始部署实施,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就是报纸司。全国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也包括新华社等通讯社的记者证都由署里统一印制并审核发出。我在机关工作时兼任过机关刊《中国报刊月报》杂志主编,所以也领了一本记者证,不过我觉得我工作中用不着,就一直没有填写姓名加盖单位公章,但留下了一段记者兼官员、官员兼记者的职业生涯。在这里工作算不算“管记者”呢?</p> <p class="ql-block">我的空白记者证封面</p> <p class="ql-block">我的空白记者证内页</p> <p class="ql-block">说“管记者”是开个玩笑,扯远了,还是说回当年的毕业分配。</p><p class="ql-block">我是“学生干部”,又不参加分配,和同学们没有利害冲突,辅导员老师就让我协助他做一些分配工作,我就留下了一份我们的分配方案。那时没有电脑,这份方案我是手抄的,现在我将它做成表格并隐去具体人名,截图附在文后。</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在成都,分配最紧俏的是省会成都的名额,想留这个城市的人最多,其次是重庆和北京,重庆当时还没有直辖,是四川省辖城市。我们没有北京生源,分配去北京的都是其它地方的考生,想去的基本都能满足。其中一对同学恋爱了,女方家是成都的,男方家是沈阳的,据说两人说到毕业后工作地点有争论,女同学说,我最北不能过北京,男同学说我最南不能过北京,于是双双分到北京。</p><p class="ql-block">本来男同学到外交部,女同学到中央财经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外交部来要人的官员和男同学谈话时问到了有没有女朋友,他们最怕女朋友不是分到北京,两地分居,工作会不安心,最希望是一起到外交部,今后外派可以一起,没有后顾之忧。知道女朋友是同学,也在分配工作中,外交部就问是否愿意一起去外交部,两人当然愿意,于是都去了外交部,中央财经大学就没有人去了。中央财经学院(大学)这样的地方都要不到人,现在听上去是不是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除了成都北京重庆,其他外省及省内地市主要是当地来的同学回去。</p><p class="ql-block">总之,毕业分配没有多卷,基本能满足各自的愿望,起码从工作地点上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工作性质多是行政机关和新闻出版及高校,有少量企业,都是大企业。当时学中文的同学一般都不太喜欢企业,那时机会多,同学们也都能干,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同学对工作不满意的后来纷纷离开那些企业,换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然后都发了财,不是大款也是中款小款。</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分配方案截图1</p> <p class="ql-block">分配方案截图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