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距厦门50分钟车程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古镇,是明朝中后期“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的著名外贸通商港口。</p> <p class="ql-block">月港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九龙江的出海口处江面开阔,“外通海潮,内接山涧”,“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因其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因其状似弯月而得名,故名“月港”。</p><p class="ql-block">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p> <p class="ql-block">月港弥漫着海洋文化的氛围。这里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从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月港兴起于明景泰(1450-1456年)年间,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衰落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终止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厦门成立海关。月港与泰国、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苏门答腊、马来西亚、朝鲜、琉球、日本、菲律宾等47个国家与地区有直接商贸往来。又通过菲律宾吕宋港为中介,与欧美各国贸易。当时有许多诗篇赞美月港,其中有句云:“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p> <p class="ql-block">在不到一公里的江岸线,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七个码头,可见当年月港的繁荣。每个码头连接一个小小的庙宇,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据遗址考察,明清时期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设7个码头,即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箍行码头(又名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p> <p class="ql-block">溪尾码头是当年内地船只主要停泊点。旁边有主祀保生大帝的新宫庙。</p> <p class="ql-block">阿哥伯码头是当年的军用码头。旁边有主祀周哥伯的周哥爷庙。</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祀奉广泽尊王及三太子的永安宫。</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祀奉关帝圣君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祀奉三坪祖师公的中古庙。</p> <p class="ql-block">路头尾码头是外船内港停泊处,旁边有祀奉玄天上帝的兴仁宫。</p> <p class="ql-block">饷馆码头是当年外船申报进出港临时停泊点,附近有祀奉妈祖神像的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月港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庙宇,各路大神云集月港。</p> <p class="ql-block">从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竹编的屏风。</p> <p class="ql-block">几经变迁,靠近古码头的江边早已布满淤泥,长满杂草,村里的渔船都停泊到对面的石码镇,村里现在也没有了耕地,当地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外出打工。</p> <p class="ql-block">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多,找了半天才在一位老伯那里吃了一碗鱼粥和一盘海蛎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