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百年管理的营养

道亦有情

<p class="ql-block">  近期,我读了两本同名的书:一本是英国人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的《管理百年》,另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振邦和博士生韩宁合著的也叫《管理百年》。</p> <p class="ql-block">读《管理百年》,一个目的在于了解管理理念发展史,洞悉管理进步趋势与规律,学习管理方法,感悟管理大师精神。另一个目的想梳理一下管理基本知识,在早会上与管理团队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结构都按十年为一单元,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区别在于:英国人全书11章节是以每一时期的管理思想特征为标题的,其中贯穿着63位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他们创造的管理方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后来写此书的中国人是将一个世纪分为7个时段,以每个时段出现的典型管理人物中选取了80位分节,从管理大师的生平及事迹、思想观点和贡献、总结与评价三个方面展示百年管理发展脉络、特点、规律。</p> <p class="ql-block">读完这两本书,虽说能感受到管理学这百年的演变,但还是觉得有两点遗憾:一是不论是63位还是80位管理大师,没有一个中国人,不仅英国人写的没有,中国人自己写的也没有。介绍的管理学经典著作基本也都是来自欧美。虽说20世纪是管理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管理的基础是在这时期奠定的,但我们好像还处在启蒙和初级阶段。可见,我们的管理差距明显。二是我们中国人写的《管理百年》还是有点模仿的影子,少一点科学求证精神,少一点与我们自己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的深度,也少一点研究管理思想史的新意。</p> <p class="ql-block">透过管理百年梳理出的管理理念发展脉落,从泰罗制的科学管理为起点,员工被视为工具,一切都是为效率,到亨利·福特运用“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区别在于“泰勒是从任务入手,福特则从成本入手”,当然,他们既“催生了大量的仿效者和追随者”,同样,也因为他们的“任性、有强迫症,偶尔招人反感”。这时期,出现了同样主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松下幸之助,他提出:“成功的产品就是比竞争对手的质量好上三成,价格便宜三成”,但追求这一目标的同时,他“看出了商业中道德伦理元素的重要性---公司不单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他创造了自来水哲学、水坝式经营、玻璃式经营三种经营理念,他总结出四条培养人才的手段:一是灌输企业经营的基本方针,使员工对企业总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提高专门的业务能力,使员工在基本工作中不会犯错;三是培养其经营管理能力,为员工日后成为管理者打好基础;四是扩宽各方面的视野,使员工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理性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从重视流程,到重视人,再到关注“组织,井然有序的群体”,切斯特·巴纳德在实践基础上,演讲成集:《经理人的职能》。他第一次把理性决策提升到管理职业核心的地位;特别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他认为,管理需要辅以道德准则,从而拓展管理的职业任务。同时期的小艾尔弗雷德·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性实践了“分权经营和集中政策控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战略业务单元或事业部制)。从重视“组织”,发展到对“人,才是未来”,管理理论之母玛丽·帕克·福莱特这时出现了,她认为:“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1940-1950年,二战催生了生产规模化,“战争,管理思想的引爆点”,战后时期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索尼盛田昭夫的“先锋精神”、松下对“顾客服务”的深刻理解都成为后来我们眼前一亮的新视觉。时间来到上世纪中叶,品牌企业开始关注“营销,触动市场的脉搏”,ⅠBM的总裁小沃森写了《一家企业的信念》,提出lBM三个基本信念:充分为员工个人考虑,多花时间做到让客户满意,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对。这时期麦卡锡确立了“4p”营销理论,诞生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研究激励因素的管理理论,德鲁克出版了《管理的实践》和《管理,使命 责任 实务》,对管理的本质进行了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1964年德鲁克又出版了《为成果而管理》,这是关于论述“战略”的书,“战略,高瞻远嘱的力量”,关注发展战略成了管理者的热门。随着管理白领阶层的庞大,管理泡沫化,正象杰奎斯所说:“官僚组织的结构图令人困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结构,有这么多的层级、这么多的头衔,管理者与上下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意义,全都说不出道理”。这便引发对管理的改革,有人勇于“戳穿管理的泡沫”,开始关注起团队建设。</p> <p class="ql-block">到上世纪80年代,当我们刚开始学习初期现代管理理论时,西方已开始“追求卓越的冒险”,人们回味起戴明给美国商人做的关于质量的基础知识讲过的一段话:“质检并不能提高质量,质量在你检查之前已经确定了。一开始就把产品做好,这才是更好的办法。”他说:“统计方法能帮助你在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不用你再去测试。你犯不着先生产产品,然后再把好坏产品分离开来,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浪费了员工的时间,而公司是要为这些时间付工资的,同时这还浪费原材料。”这些今天看起来浅显的道理,那时引发了质量管理热,精益生产深入人心。学习日本不仅是中国,西方也在学。也是在这一时期,迈克尔·波特研究出“五力模型”,竞争力及竞争力战略成了热点。什么差异化,成本领先,多元化,专注等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要实现“权力的新平衡”,企业再造理念在上世纪末应运而生。丰田精益生产原则(实时生产;每一个人都要对质量负起责任,凡有质量缺陷,一经确定便要立刻予以纠正;价值流)成为再造成功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最后,作者引用彼得.圣吉组织修炼大师一句话对“新的管理世纪”进行了展望:光靠一个人为组织学习,已经不再够用了,不管这个人是福特、斯隆,还是沃森。高层“想出办法”,其他人则服从“伟大策略家”的命令,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未来真正出类拔萃的组织,将会是那些探索出如何让各层级员工自觉学习、发挥出最大潜能的组织。作者认为:企业要生存并走向繁荣,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员工需求的本质是价值观。组织西临的挑战在于,价值观比金钱复杂的多。价值观是培养员工忠诚度的新途径。今天的员工不忠于任何人,只忠于自我。作者最后引用德赫斯的观点:长寿企业的4个主要特点: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敏感,有凝聚力和强烈的认同感,宽容,在财务上保守。成功的公司就是能够高效学习的公司。当代公司人必须认识到:公司将要而且一定会变化,而且只有公司里人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公司才能够变化。正如《模糊》一书所言:个人必须改变,改变的方式则是通过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是我对11章的简要回顾,通过《管理百年》,管理大师多已远去,但他们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p> <p class="ql-block">管理不是掌握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管理实践,成功的实践。从泰勒到杰克·韦尔奇,从松下幸之助到盛田昭夫及后来稻盛和夫,都是在自己的时代,建立了杰出的成就,给后人提供了管理经验,甚至是管理思想。这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所说:“只是那些最成功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细枝末节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懂得,任何组织都要依赖人来完成奇妙的事情, 这超越了使命的召唤。”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学习与实践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技术可以引进,方法可以学,但管理理念注入最不容易。正如书的封面的一句话: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如今,经济形势挑战因素太多,企业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只有永恒的“追问”,务实解决问题,勇于自我革新,才能生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一线管理者,掌握一些管理大师创造的管理方法是必备的,如帕累托原则、SMART(目标制定的原则)、ABC管理法、戴明环PDCA、SWOT分析法等。熟练地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才有效率和效能。</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与我一起走进《管理百年》,祝端午节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