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春风十里

<p class="ql-block">陪读在外,虽说距离不远,但想随时见见父母已然不现实。所以只要有机会回去,想尽办法都要抽身去看看年迈的父母。因为时间有限,又有工作在身。抽点时间还是真费劲。从单位匆忙赶回街上,迫不及待地进到就近超市。我问母亲有啥需要买的,得到的答案永远是我们啥也有,不用买了!父母亲是穷过来的人,虽说如今日子好过,但是他们也从不去“浪费”,任何食物他们都能对付,任何条件他们都能居存。而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农民的女儿却有些忘本。</p><p class="ql-block">在超市,从米面油到蔬菜到日用到烟酒,我收留了一车。直到放不下。打车进到村里。父母早已在路口等候。</p> <p class="ql-block">见我买一大推东西,母亲又开始埋怨,买这么多干啥,我们啥也不缺。我忙说,你们只要吃喝了,这就不浪费。况且我也不常在家,平时想来看看也是分身乏术。母亲不再多言。</p><p class="ql-block">村子里又是各种折腾,说是河沟治理,总之,除了乱就是乱。虽说离城很近,但没有硬化的水泥路,没有自来水……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在农村,有点格局的村领导,虽然贪,但也会实实在在为村民办点实事。而我生活的这个小村庄,从我记事起,就是穷,比邻村穷。穷地方的人,更会尔虞我诈,贫瘠地方的山水让他们的目光更是短浅,甚至连教育子女的费用都觉得是浪费。所以打个车一路颠簸自不必说,所到之处黄尘漫天,呛鼻咳嗽。都说,故乡养育之恩永不能忘,可我除了父母,对这个地方没有多少留恋。</p> <p class="ql-block">我和母亲坐在沙发上,聊聊家常,说着姊妹几个近况,说着身体状况,我劝母亲不要再下地了。母亲说想通了,不去了,就跟他们打打扑克。我知道,他们那代人,劳动惯了,只要胳膊腿能动,多少还是会去田里劳动。庄稼人离开庄稼地,如同读书人离开书,灵魂都会单调乏味。</p> <p class="ql-block">邻居嫂子听说我来,也过来串门。虽说按辈分我们叫嫂子,可她年龄却比我父母亲大。看着大包小包放着一地,邻居嫂子说,还是闺女能凭上。说她家五个闺女,一个儿子,每周来看望老两口,给老两口洗漱的都是那五个女儿。儿子想见人家一面还得打电话约,看多会有空,让媳妇孙子回来吃饭。</p> <p class="ql-block">不过,那代人,养儿防老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拆迁费用多少万,依然舍不得给女儿,认为儿子才是正根子。邻居嫂子说,她偷偷给了五个女子一人一万。剩下的都给儿子留着。虽说女子照应自己,但钱财还是得给儿子留着……她们的观念我能理解。我也姊妹较多,也从未惦记父母钱财,只要父母身体康健,就是对子女最大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大了,都会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各奔东西。我们姊妹几个也不例外。平时相聚真是艰难。五一期间,大弟弟携带妻儿从北京赶回老家。小弟弟也从学校回来,妹妹从内蒙返回,我从忻州返回。姊妹几个,在一起说说笑笑,父母亲忙碌着,做一些新鲜的家乡小吃。忙碌着也不忘逗弄小孙子小孙女。那一刻,父母亲的笑容是甜蜜的,父母亲的忙碌是幸福的。人生不过如此,忙忙碌碌中把儿女培养成人,成家立业,然后盼着下一代健康快乐。小侄儿久不见父亲,也不认生,一口一个爷爷叫着。非叫爷爷带着回村里看羊喂羊。弟弟开车回到村里。小侄子拿着杨树叶喂着被圈养起来的羔羊。小侄子和我的女儿拿着铲子到田地里挖土,玩的不亦乐乎。我不禁感慨。如今的小孩脱离农村,脱离土地,大概将来也不晓得什么叫农民,不晓得农业农作,不晓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晓得老一辈的那种节约缘何而来。也没有故乡的概念,更不会有乡愁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社会是进步了,经济是发展了,生活确实是优越了。可是快乐的童年却没有了。小时候,村子里这片茂密的杨树林,每到晚上,微风吹过,沙沙作响,加上这里少人烟,总觉得阴森森的。还经常被调皮的一些男孩子恐吓,说是有鬼。一年四季,不论风雨,我们都要经过这片树林去城里念书。说实话,那时候感觉出了这片林子,就离开了村子,缺乏安全感。沿路是流水的长河,没有水泥硬化,只要遇到雨水天,穿着的布鞋被我们提在手里,饥肠辘辘,赤脚走回去也是常有的事。不管风霜雨雪,从未觉得辛苦。而如今的小孩被捧在手心里,却总在念叨辛苦。也许时代不同,辛苦的分量和含义也不同了吧。如今的小孩更多的是“心苦”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苦”。</p> <p class="ql-block">转眼,天色渐暗,不得不离开。父母一路送我出那片杨树林。长大后,回家的路越来越久,可那是最温暖的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