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拒闲聊)的美篇

海边(拒闲聊)

<p class="ql-block">光阴里行走,猛然间回头,发现时光的河流里映出我不再匆忙的脚步,我最小的长辈也早已步入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了。</p><p class="ql-block">人老靠回忆过日子,这话不假,88岁老妈今年已不能下楼,挪动最远距离是客厅阳台,离开故乡几十年了,她的话题永远离不开老家,虽说记忆中的老家早已被时代的画卷取代,但她心中的“老家”依然是历历在目,时不时的与我提起,闲来无事,我就随意记录一下她的些碎碎念,打捞起我儿时常去的姥姥家,还原舅舅们也魂牵梦绕的老家,追忆那个承载我的家人们无数旧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姥姥家在村西头最主要的一条大街上,记忆中大门是典型的古老拖地双开门大门,大门口的屋檐很大很宽,遮风避雨不在话下,屋檐下的地面都是用表面光滑且很大的青石板岩普就而成,印象中连青石台阶也是锃光瓦亮的,大门口东侧不知何时种下的一棵大槐树,造型很是独特,总是尽职尽责的守在门口迎来送往,在炎炎烈日下无私的遮挡阳光用绿荫送上清凉,夏天徐徐的清风不请自来,在屋檐下及大门里纳凉别提有多舒爽自在了,所以大门口好像是从未间断过人,总有孩子在那里玩耍,门口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偶尔我也会站在一扇大门的底部抓住门拴,来回开关大门玩的不亦乐乎,(大门建造的是真结实,像是专为我这皮孩子设计式的),大门里的上方,是鸽子棚,妈妈说她小时候爷爷养了一群鸽子,冬天喂食时满院子落的都是。这大门里也是她奶奶夏天加工蚕茧缫丝的地方,缫丝前先把一大锅开水烧开,把蚕茧倒入,这时就会围来很多人来吃蚕蛹,蚕蛹出来后,就开始缫丝了,好的加工成丝绸染色后卖,不好的自己留下穿,她清楚的记得,她的四姑婚嫁去青岛,出嫁时穿的旗袍就是自己家生产的丝绸面料做的,还陪嫁了不少面料,夏天爷爷奶奶穿的未染色的真丝衣裤看着都凉爽舒服😊</p><p class="ql-block">大门口左拐进入了四合院,我儿时印象中院子相当大,坐北朝南的堂屋五间,房西头有个大的柴火垛还有很多大树,也是通往后院的路。</p><p class="ql-block">堂屋西边三间姥姥姥爷住,青石条台阶很高,台阶两边的窗户下,用大石头垒砌的两个大花池子里种着海棠、丁香、石榴树等,进入客厅正中摆着传统的八仙桌、两把椅子,后面是配套的条几,条几与窗台平齐,条几的右边摆放着一个座钟,那时我很是喜欢,(这次回老家,发现四舅把这宝贝放到新房子了,还未舍弃)最爱听它报时的钟声“珰、珰、珰…”,几点就响几下,钟声是那么的的悠扬又悦耳动听,每次去姥姥家,我会跪在椅子上看着指针不停的在转,很是好奇,窗外苹果树的上小鸟总是叽叽喳喳个不停,那大片竹林郁郁葱葱,挺拔翠绿……印象中座钟旁还有个相框,里面有个戴着帽子穿着清朝服饰的老人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妈妈说那是她的爷爷,是解放后去北京参加人代会时照的,桌上的茶盘,条几上的笔筒、茶叶、暖壶之类的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仿佛从未离开过一样,整个客厅看起来还如往常般那么的温馨又宽敞明亮,房屋左右还各有一间卧室,右侧卧室的桌子上,总有姥姥做的韭菜花酱或是咸菜之类的,一到姥姥家先找吃的,韭菜花酱卷煎饼的味道好吃到让我终生难忘,姥姥家干净整洁的模样,让我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堂屋东边两间最初是大妗子住的,只记得一进门是大妗子的缝纫机,印象最深的是趁屋里没人时,我会偷偷的做在凳子上使劲的用脚踩缝纫机踏板,缝纫机转动的声音让我既兴奋又害怕,怕弄坏了赶紧溜!!至今没人知道这事……再后来缝纫机就搬到后院去了(因分家)</p><p class="ql-block">院子的东北角是个大厨房,老家叫“饭屋”,也是姥姥的工作台(最早烧柴做饭的地方)。饭屋门口有个大水缸,水缸西边有台石头水磨,经常有邻居过来推磨(用玉米渣子加水磨成糊),好摊煎饼用。</p><p class="ql-block">大厨房与东厢房紧密相连,那时应该是表姐表妹住的,记忆中青石门台很高,门口两边全是石榴树,妈妈说她小时候石榴长得很大很甜,成熟后舍不得吃,我姥爷会用肩膀挑着石榴和佛手去济南卖(爷爷种的佛手),走上一天一夜卖完返回只为了能卖个好价钱,那时的生活也是真不容易啊!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姥爷真能吃苦啊!</p><p class="ql-block">我儿时西厢房已拆了,只记得大片空地上种了不少树,妈妈说,她儿时的西厢房也是一排,有放杂七杂八农具的,有间佛堂,还有备用客房(姑姑们回家住的),还有间长工住的房,养蚕应该也在西厢房吧,我忘问了!!</p><p class="ql-block">院子的最南边有台旱磨,专门磨各种干面粉用的(那时乡村没有机器磨面粉),西南角是个猪圈,院子偏北靠近水磨那儿有棵枣树很大,枣树西侧有一排南北方向的大石头桌,夏天院子里吃饭或推磨时放东西用很是方便。</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三舅、四舅成家,后花园里盖上了新房子,分家抓揪后,大舅、四舅住后面的院子,(至今后院保存下来了)前边的院子就由三舅三妗子与姥姥姥爷一起住了。(前院80年代拆了早已变成路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妈妈又讲起儿时过端午节时的情景了,端午节时,若是买到粽叶就包粽子,若是买不到,姥姥就会提前泡上糯米与黄粘米,洗好枣,到了晚上就开始放到大锅的笼屉布上一层糯米一层枣再一层黄粘米再一层枣共四层,用大笼布包好后锅里加满水(要漫过笼屉)再盖上锅盖,上面再放二块石头之类的重物压实,用大火开始烧,一小时后改小火,慢慢的到最后封火用余热加温,一晚上就不用管它了,到了第二天(也就是端午节)的早上,掀开锅盖的那一刻,“大粽子”浓香扑鼻,不凉不热的,用刀切成一块一块层次分明的糯米糕,别提有多好吃了!跟粽子一个味儿!!</p><p class="ql-block">我惊呼,“你小时候那么的幸福😁啊,我在老家时端午节只记得吃个鸡蛋就算是过节了,你都从没说过这些”!</p><p class="ql-block">妈妈说她小时候,黄粘米都是自己家种的,红枣她家有一片大的枣树林,叫枣树林实则还有槡树、杏树、槐树、链子树等一大片林子,每年最害怕枣子成熟了,打枣时从地上拾枣子,抬眼望不到头,累的腰酸背痛的,晒好枣子后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其他的就卖给收枣的商人了。</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六月间,天气好时,她的奶奶会把大红色的嫁衣拿出来在院子里晾晒,衣裙精美,镶嵌着金边,并且笑着拿衣裙在身上比划,还让妈妈看看好不好看,还说这是“送老”的衣裳,妈妈此时就会说:“奶奶,奶奶,快别试了,吓死人了,这大红色看着都糁人,快收起来吧,我害怕”!</p><p class="ql-block">奶奶笑着就会说:“傻孩子,怕啥呢,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啊”!那时她的奶奶对于生死的那份坦然,对于成长的记忆以及人生最美好时刻的回忆,应该都融入在那个瞬间,笑意荡漾在脸上,努力把当新娘时最美的姿态重新展示给孙女看,但那时妈妈年轻且胆小,体会不到那种美好深情,想到“死”字当然反应强烈,有爷爷奶奶在的日子是最美好的,被深深的印在了她的脑子里,至今都会让老妈时时想起,想说予你听!!</p><p class="ql-block">奶奶抽空就会对妈妈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如老妈对我现在一样),她儿时就有很多的私房钱,特别是婚前已攒了很多很多,老妈会问:“奶奶,什么是私房钱啊?”奶奶会说她的四个哥哥经常给她钱,她一直都攒着从不乱花,我问老妈,“你奶奶的娘家是做什么的呢?”老妈说:“她家是开钱庄的,开银票的就如现在的银行一样”,哦,我的天呐!我很是吃惊!(电视上看过关于晋商、钱庄银票的介绍),前几年好像听三舅与老爸喝酒时提起过他奶奶的娘家如何的不一般,当时我只顾忙着抄菜上菜未往心里去。真没想到,老妈头次给我说,我问:“那你奶奶识字吗?”“不识字,结婚后我爷爷教她认字写字,她不想学,说废脑子,她这辈子跟着我爷爷只学会了个一撇一捺的[人]字,简单好写,每每说起,她都会哈哈大笑”。妈妈说起时眼里满满的笑,我也笑😁,真想向不出,妈妈的爷爷,一个在泰安城毕业能写会画会吹啸懂音律的多才多艺的老高中生,教了一辈子的书,在家却只教会了奶奶一个“人”字。</p><p class="ql-block">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家境再好也不让女子上学,从六七岁时裹小脚这些很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不良习俗不知害了多少的女性,但那个年代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女人温婉贤淑勤俭持家的养育子女,繁杂生活的忙碌也没多少时间让奶奶去认字读书了,平日爷爷去学校教书育人,奶奶则养蚕缫丝操持家务抚养着孩子,经营着祖上继承的20多亩优质良田,居住在一个大的四合院里,把上好的蚕茧(✪▽✪),加工卖钱,不好的缫丝织衣供家人们穿着,那时的家里有大片桑田,桑椹成熟时妈妈会爬树采摘,吃的满嘴满手都是紫色,爷爷会心疼的无数次的笑着叮嘱:“小闺女子,爬树别摔着,注意安全”,爷爷的疼爱会招来姑姑们的嫉妒!姑姑们说她的爷爷对她们总是板着脸,从未有过笑脸,只对她如此疼爱,妈妈笑着说😄。</p><p class="ql-block">童年时光总是快乐的,大片的枣林给过她美好,也给过她伤悲,曾经的一切都让她记忆犹新,有一年的晚上,大片的枣树不知让谁的部队给拦腰斩断,说是拉去战场做防御工事了,一夜之间,枣林被霍霍的惨不忍睹,我问是谁的军队干得呢?她说那时她还小,也不知是谁的部队干的。半夜总是被急促的敲门声吓醒,奶奶在卧室会紧紧搂抱着她,安扶她不许出声,爷爷穿衣急忙出门穿过院子奔赴到大门口开门应付,早上醒来院子里大门外屋檐下住得全是人,听到叫长官之类的,爷爷奶奶不让多嘴,也不允许问,反正是今天这部队来了走了,不几天那部队又来了走了,来来往往的不知道是谁的军队,有的部队人很好,还会给打扫院子,挑水还给糖吃,我说那肯定是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了,她说可能是吧,小孩子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1936年出生的老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应该是经历过,泰安是重要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史书上应该记载过战乱时期各路军队南下或北上从此经过的情景,幸亏只给她留下些模糊不清的印象,我曾问过她,日子鬼子到过你家吗?她说:“不清楚”,年幼的她不记得是好事,说明我们自己的那个老家在战争年代幸免于难,她未曾受到过任何伤害,是及其幸运的一家人了!</p><p class="ql-block">老妈是家中的老大,与爷爷奶奶早年在一起生活的最久,四个舅舅虽在那家里长大,但年岁都相差太多,早些年的事情不见得会全知道,从岁月的长河里打涝起这些曾经的往事,带我们穿越时空去体验她那时的真实生活,那儿时的家以及那家里所发生的一切,跟随我的瘦笔一起去重温她如烟的旧梦,相信我的亲人们会很乐意去体验的。</p><p class="ql-block">我的姥爷是家中老二,妈妈有四个姑姑,一个叔叔,最小的小叔14岁时,得急病去逝,比我妈大7一8岁,妈妈说那时她都记事了,她的小叔叔平时最爱干净,冬日里身着棉长袍,儒雅素净,平时从井里打水挑回家,是不允许水溅到身上一点的(我推算一下他的年龄应该是1929年的),从小就对我妈和大舅很好(小孩子只有他俩),那年月姥爷为了家人的生活,脱下“孔已己的长袍”去秦皇岛挖煤了,为了养家,一干就是8年(姥爷实则书生一枚,给我妈写的毛笔信我见过,小字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解放后曾担任村里的会计),这份吃苦耐劳的精神都遗传给妈妈和舅舅们了,小叔叔在家与管家(顾的家族里的亲戚)一起管理田地和生意,农忙时顾有长工和短工,西厢房还备有客房,二姑、三姑每年的夏天会带着孩子们、带着全家人要纳的鞋底及针线活轮流回娘家来住,算是休假(风俗如此),大姑一家则去了东北,我说“谁做饭伺候她们呢?”“当然是你姥姥啊”!我的天,大热天的,那个年代,用柴火拉风箱烧水做饭,这么一大家人吃饭,可苦了我可怜的姥姥了!(姥姥任劳任怨的忙碌操劳一生从无怨言,与我的四个舅妈和谐相处从未红过脸,四个舅妈都说她好,都很尊敬她)!!</p><p class="ql-block">小叔叔突然的离逝,对整个家庭打击很大,本来年底准备给他成婚的,日子都已选好,亲也定了,谁知……此后,奶奶就像是疯了一样,每天到坟上去哭,只要是找不到她,肯定会在小叔的坟上找到,坟前还会被她边哭边用手扒出个大坑来,妈妈说时满脸的忧伤,可怜的小叔,可怜的奶奶……那年应该是1943年!!不足十五岁的小叔叔感冒突发急性脑炎离逝!!</p><p class="ql-block">姥爷不得已才从秦皇岛回来了!</p><p class="ql-block">我姥爷出去打工,下地干农活,织布,劈柴、挑水、打扫院子……,姥姥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操持着一大家子人的吃喝,他她们一天到晚的为生活奔波忙碌着,辛辛苦苦的养育子女孝敬老人,默默的为家人付出所有,这种言传身教对下一代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良好的家风持续至今,融化在了血液里,在家族的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旧社会的变迁中,黙黙的奉献、担当精神、强烈的责任感、活好当下,做好自己的该做的工作,这所有的一切,以及夫唱妇随的传统美德,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勤奋好学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支撑起了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就有了如今的“小泰山脚下的故事”的家族群,就有了一代代品学兼优、低调随合,谦虚勤奋,甘于奉献的我们的上一代和这些后人们。</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老家,终于看到了姥姥家客厅曾摆放过的坐钟(最西头那个),那钟声依然如故,听起来即熟悉又陌生,八仙桌、椅子、条几这套家具我在老家时很时兴,这些好多年未见过了,四舅不知是新做的还是原先的,如今放到餐厅的位置即好看又实用,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亲切自然美观又大方放这里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四舅、四妗子啊,可以学学你们的爷爷,多一些浪漫,在院子里多种些植物,菜园子的周边种上果树、啬薇、月季…之类的,待到满园花开时花香四溢蝴蝶纷飞,小院子会变得更加的色彩斑斓,有莺歌燕舞与鸟语花香岂不是养眼又养心,多么美好的家园啊!</p><p class="ql-block">我妈又该说我异想天开了😂</p><p class="ql-block">每天从公园里散步,眼前的一切虽这么的美好,但轮到我值班回老妈家时(与妹妹轮流)只要是提起老家,我们就会滔滔不绝的想起老家的一切,我也会把这次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说予她听,时代把一切都改变了,但改不了的是我们对故乡的那份炽热的眷恋与深情!</p><p class="ql-block">若是前院还在,二舅、三舅退休早,应该早就把老家还原修缮或者是改造成诗意花园了,只可惜早拆了!</p><p class="ql-block">如今,姥姥家我只能在时空的隧道里一点点的靠记忆去追寻去拼凑,还原我妈“那个时候的老家”,倾听她对那方故土的思念,好缓解她那份浓浓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