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春暖花盛,杨柳飞絮,与好友北京一聚后,相约向东行,第一站先到承德避暑山庄。</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两部分,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p> <p class="ql-block">丽正门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初建于康熙年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丽正门门额为乾隆帝御题。门前两侧有两尊用鹦鹉石雕刻的石狮,再侧有两通下马碑,碑上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丽正门对面有红照壁,呈"一"字形,把山庄与市井街道隔开。</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博物馆,是清代宫廷历史类博物馆,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宫区。正宫区是清帝处理朝政、居住休憩的场所,共有九进院落,分为前朝和后寝,占地4万多平方米。沿中轴线的主要殿堂布置的复原陈列,生动呈现出清宫昔日历史意境。</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内午门又名阅射门,中间开三门,中门上悬有康熙御题鎏金云龙陡匾一面,上书“避暑山庄”四个金色大字。清朝时,康熙、乾隆皇帝每年来到避暑山庄,经常在此门接见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并举行射箭比赛,选拔官吏。</p><p class="ql-block">大家仔细看会发现“避”字多了一横,康熙帝写了错别字吗?可是研究人员对这个错别字有多种不同的解析。不过就是这个有错别字的牌匾才能证明为康熙帝亲书,并在避暑山庄大门上悬挂了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在内午门南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只栩栩如生、造型精美的铜狮子,东侧雄狮前爪踩球,象征一统乾坤;西侧雌狮前爪抚摸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母仪天下。</p><p class="ql-block">看这两头狮子,耳朵耷拉着,眼睛半遮住,舌尖被剪去。皇家门前站岗不易,莫听莫看莫说哟。</p> <p class="ql-block">澹泊敬诚殿是正宫前朝的主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此殿是清帝举行重大庆典、接受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澹泊敬诚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并于乾隆十九年(1754)用楠木改建。在紫檀须弥宝座的后面,是一扇紫檀木雕的屏风,屏风高3米,宽4米,由5扇组成。上面雕刻了163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了四季农耕和丝织生产的场景,表达了清帝勤农安天下的思想。在大殿的天花板和隔扇上还雕有万字、五福捧寿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石鼓,制作于战国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发现于陕西宝鸡,共有十个,因上狭下宽形貌似鼓而得名,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各镌刻四言诗一首,记叙秦公与周太史儋游猎之盛况,因此也称《猎碣》,其字则被称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篆书之祖"。</p><p class="ql-block">石鼓历史久远,多有伤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为保护石鼓,乾隆帝命人选石重刻,并亲为校碑作序。次年五月完工,石鼓一式二套,分置于北京国子监与热河文庙。此处展出的石鼓为热河文庙所藏。</p> <p class="ql-block">正宫的“后寝”部分分别是“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御题"依清旷",之后乾隆帝增题"四知书屋"。"四知"源于《易经》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诠释了乾隆帝"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治世之道。此殿用于清帝接见近臣、少数民族首领和临朝更衣小憩。</p> <p class="ql-block">烟波致爽殿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因热河 "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故康熙帝御题"烟波致爽"。殿内设明厅、暖阁、佛堂,为清帝寝宫,嘉庆、咸丰二帝均驾崩于此。 1860年,咸丰帝在此签准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使中国割掉了大片领土,丧失了国家主权。</p> <p class="ql-block">就在此桌上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p> <p class="ql-block">位于烟波致爽殿西侧,俗称"西所"。康乾嘉时期曾为后寝书斋。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避寇热河时,懿贵妃(慈禧)曾居此处。嗣后,她在此密谋策划了夺权擅政的 "辛酉政变"。</p> <p class="ql-block">云山胜地楼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八景。此楼为两层,内不设楼梯,凭借楼前假山蹬道上楼。一楼设戏台,供帝后听戏;二楼设佛堂,乾隆帝御题"莲花室",供帝后祭月祈福之用。</p> <p class="ql-block">万壑松风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六景。此景傲阜濒水,苍松环生,林壑优容,风临涛吼,故康熙帝御题"万壑松风"。清帝常于此读书理政。乾隆六年(1741),乾隆帝将主殿"万壑松风"题名 "纪恩堂",以示不忘皇祖康熙帝眷顾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万壑松风桥</p> <p class="ql-block">从万壑松风桥往北,有蜿蜒曲折的长堤。堤分三枝,分别与环碧、如意洲、月色江声三洲岛相连,就像一枝灵芝仙草静浮于水中,体现了"一池三山"的意境。康熙帝为长堤取名"芝径云堤",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p> <p class="ql-block">如意洲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形似如意而得名。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荟萃于此,沿中轴线依次有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东侧有一片云、般若相、清晖亭,西侧有金莲映日、沧浪屿、云帆月舫、西岭晨霞,北为澄波叠翠,南为观莲所。如意洲是清帝最早的起居理政的宫殿区。</p> <p class="ql-block">水芳岩秀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五景。面阔七间,前出厦五间,后出厦三间。康熙帝御题"水芳岩秀",寓意"水清则芳,山静则秀"。为清帝读书颐养之所。</p> <p class="ql-block">在如意洲水芳岩秀殿以东有一座二层楼,康熙帝题额"一片云",是当年皇帝和后妃们看戏和观云赏雨的地方,是乾隆三十六景第18景。与一片云楼相对,有一座戏台,名为"浮片玉"。康熙时期,君臣常在此看戏。到了乾隆年间,山庄建起了清音阁,这里便只供皇帝、后妃、皇子、格格等看戏。</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坐落于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乾隆南巡时,见浙江嘉兴南湖鸳鸯岛上的烟雨楼晨烟暮雨,非常奇妙,就命画师临摹,并在青莲岛上仿建。此楼上下两层,四面皆辟窗,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云龙金匾"烟雨楼",联为:"百尺起空濛,碧涵莲岛;八窗临渺瀰,澄印鸳湖"。二楼四周有栏杆,可凭栏环览四周景色。月台下两处石雕须弥座上有根据古代"河图洛书"制造的铜质海马一对。烟雨楼东侧跨院有"青杨书屋",其南北各有亭。</p> <p class="ql-block">法林寺是避暑山庄内的寺庙,位于如意洲东侧。它掩映于青翠苍松之中,一幢红色的垂花门格外醒目,门殿康熙题额“法林寺”。乾隆皇帝以“般若相”之名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16景。</p> <p class="ql-block">金山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仿镇江金山寺而建。岛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康熙帝御题"镜水云岑",循石级而上,抵达"天宇咸畅"。两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岛上制高点北建有三层木塔,题名"上帝阁",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p> <p class="ql-block">磬锤峰,承德十大景之一。一峰突起,上丰下锐,形似磬锤,康熙帝赐名为"磬锤峰",俗称棒槌山。《水经注》称之为"石挺"。通高59.42m,下部直径10.07m,上部直径15.04m,柱高38.29m,重约16200吨,被地理学界誉为"上帝的拇指"。</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