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号。我们小团队来到了庐山。游览了黄龙寺,花境,三宝树,天池。电站大坝。黄龙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玉屏峰麓。所在踞庐山之中,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经亭,下临大溪,寺宇为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胜地。 黄龙寺<br>庐山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相传,当年释彻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这里“山势环拥”,丛林茂密,清潭飞瀑,风景幽邃,即“心爱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 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1株银杏。 当时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碍建寺。当即默念祈祷“此间于我有缘,群鹿为徙”。次日,释彻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见鹿踪”。于是,释彻空就地殊茅立寺。初以此处曾是群鹿出没之处,山野空旷,名之“鹿野”。 民间传说<br><br>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1株银杏。 庐山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相传,当年释彻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这里"山势环拥",丛林茂密,清潭飞瀑,风景幽邃,即"心爱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但当时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碍建寺 黄龙寺<br>当即默念祈祷"此间于我有缘,群鹿为徙"。次日,释彻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见鹿踪"。于是,释彻空就地殊茅立寺。初以此处曾是群鹿出没之处,山野空旷,名之"鹿野"。立寺之初,寺亦名曰"鹿野禅林",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曾题寺额。其后释彻空法承临济宗黄龙派,且寺靠黄龙潭而建,故又名之曰"黄龙寺"。彻空主寺黄龙寺寺务的数十年中,逐步完成殿宇堂阁的建筑。竣工之时,黄龙寺为仿宫殿式建筑群,"规制从木阁度殿",掩映于幽邃空谷、茂林修竹之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神秘缥缈。当时,释彻空十分看重寺宇周围林木的保护,告诫僧众对寺宇周围、山谷之中的一竹一木,"山木不得折一枝。折之,必讼至枝长而后已"。 声名远播<br><br>而后,奉此寺观,代以相传,寺僧祖树木为生命。以致当时有人发出感慨"以故丛林茂密。予过其岭,徘徊不忍去"。黄龙寺因此也声名远播,久传不衰。在当时寺宇建筑大体告竣后不久,释彻空通过好友释达观的引荐,得到当朝慈圣皇太后所赐旧刻《大藏经》637函和续刻《大藏经》41函。每函包以锦袱,四角皆缘黄绫,极为珍贵。而后不久,慈圣皇太后又将渗金精铸佛像、西洋水墨罗汉18轴、大型金铜铸香炉、花瓶、万岁牌、毗卢佛像、圆球大镜等宝物颁赐黄龙寺。 在此先后,明神宗朱翊钧对黄龙寺也是恩宠有加,亲自诏召释彻空人内宫应答,赏赐紫衣袈裟等。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下诏颁"护藏敕"和御撰《新刊续入藏经序》赐黄龙寺,以旌表其母功德,告诫寺僧"务颁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以垂永久。"得此赏赐后,释彻空于次年在寺后半里许兴建赐经亭一座,以纪念朝廷赐经来寺之盛举。释彻空又特地建造藏经阁一栋,以供奉藏经。释彻空在藏经阁左龛供奉慈圣皇太后影像一帧,"朝暮顶礼,未尝非奉佛之报"。此影像为木刻,"大如卓木契,色黯黝黝,深刻微白",右方刻有一巨印文。正是这样,在慈圣皇太后和神宗等人对庐山黄龙寺恩宠有加的影响与带动下,地方官员对庐山佛教特别是对黄龙寺的重视与关怀也非同一般。 重修时期<br><br>万历四十六年(1618),邑令王成位主持重修净妙院,九江知府石某倡议捐俸重修黄龙寺,中丞吴用先为庆贺释湛如主持黄龙寺毗卢阁落成而捐俸铸造渗金毗卢佛像、绕殿应真大土铜像献给黄龙寺。也正是这样,黄龙寺当年香火很为兴盛,而且在俗僧两界影响较为深远。释彻空曾与驻锡五乳峰下法云寺的释憨山、开先寺住持释若昧、居士毕成圭、都谏邹元标等仿晋代释慧远结莲社之法,在黄龙寺同结石林社,以弘扬佛法。<br>进入清代,庐山黄龙寺日渐萧条。清顺治十六年(1659),遭雷击,黄龙寺殿堂门庑瓦尽解,惟藏经阁如故。寺外古树,多化为木屑而无焦烂痕,惟有三宝树巍然不动。清初朱徽来寺游,尚有"宝藏经楼覆大干,支提峰北玉屏前"之概。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僧释经学等图利擅卖,里悍乘机强伐,致使寺周千年古树残遭砍伐。事为官府发现,释经学等逃匿。 相关典故<br><br>黄龙寺<br>乾隆年间(1736-1795)后,庐山黄龙寺略为修复。嘉庆年间(1796-1820)靖安籍信士舒天香游此,也曾"登藏经楼观所藏梵笈七百二十牍,写经纸亦不恶"。但到后来,已是"丹嶂开初地,黄龙记旧闻。高松微漏曰,杰阁半支云。禅榻溪声满,山斋菜早分。还凭法轮力,浩劫贲螭文。"但到咸丰年间(1851-1861),黄龙寺又被战火所创。 1926年,康有为第三次上庐山,曾到黄龙寺游访,并题写"黄龙寺"寺额和"禅堂"之匾,至今保存完好。抗日战争期间,释青松为住持,率众倡导念佛法门。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政要多次来寺游观。后来庐山黄龙寺所受损失较东林寺等轻得多,但大寮和东侧僧寮的铁屋面被折走。当时,居士许止净率全家避居于此,每日书写《金刚经》,最后在寺中往生。 文物保护<br><br>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在黄龙寺仅存的一间偏殿基础上进行维修整饰,而且作为庐山上惟一的佛教活动场所,成为庐山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 花径<br> 位于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千米处,这里海拔高1035米,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花径<br>花径公园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达,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29]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电站大坝” 大天池<br>原是天池寺的天井,中架石桥乍称天池,其长共约10米,宽约3米,终年不调,大旱不竭,蔚为奇观。相传为文殊普萨双指插石而成。有“开化帝释,插石成池、水涌石上”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