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备战返乡记(七)

傅闽南

<p class="ql-block">60年代的农村小学课堂(图片下载)</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乡村小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新学年开学季了,可福建那边还未有让我们返回的消息,我和大弟的学业也不能躭搁呀。经与大队商量,我俩就暂时在村小学上学,待福建来信了,再转回福建就学。</p><p class="ql-block"> 又要开学了,这是孩子最开心的事,因返乡匆忙,我们学习用品都没带,妈妈专门去公社赶集,在供销社为我哥俩添置铅笔,笔记本和书包等学习用品。三叔从家里拿了两个小板凳,还从家里卸了一扇柜门,说是让我们上学时带去学校。我当时感到纳闷,上学带板凳还可以理解,可带柜门干什么呀?这个谜底等到了学校才揭开。原来当时农村学校没有课桌椅,只有土坯砌的墩子,学生上学要自带板凳和门板,板凳自然是自己坐的,门板则是架在土坯墩上当课桌,上学带来,放学带回。从这可以想象到,当时农村的办学条件是个什么情况。2000年后我在单位负责扶贫工作,我先后扶贫过八个村庄,最差的条件也是课桌椅破久些有待修复更新而已,也比当年老家的学校办学条件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农村小学课堂(图片下载)</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五十年代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1962年时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开学的当天,我和弟弟背着书包,两人一只手拿着板凳,一只手夹着门板,去学校上学。一路上只要看见背书包,拿板凳夹门板的孩子,准是一起上学的同学。背书包,拿板凳,夹门板,成为这一天村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学校就设在大队部的院子里,我们教室连我哥俩大约有20多个孩子吧,分成两个年级。我们在福建已读到二年级,因紧急返乡二年下学期课程未完成。在老家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学校设置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四门课。上语文课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连拼音都不知怎么拼读,老师还得一遍一遍的教,而我们在二年上学期就已能熟练拼读了。而算术的乘法口诀,很多同学还不会背诵,这样就形成很多涉及乘法口诀的计算题无法计算。而音乐课所教的歌曲,我们二年级就教过了,所以没等老师教,我们就能熟练的唱出来。体育课除教全国统一的早操外,就是在院子里玩跑跑抓,老鹰抓小鸡之类的游戏。而且一个班级有两个年级,教完一个年级,这个年级做作业,再教下一个年级。音乐,体育全班参加。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城乡教学条件,水平和程度的差异性有多大了。</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读了一个月左右的书后,天气也开始转凉了。这时福建来电报了,紧急备战结束,让我们开始返回。十月初,我们便告别乡亲,离开老家,乘车经济南,上海,来舟中转后回到福建。</p><p class="ql-block"> 这次因紧急备战的缘由而返乡,使我有了第一次接触老家的机会,通过这次返乡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使我认识了真实的老家,体验了老家的生活,了解了老家的农村生活和人情世故,使我的老家---山东日照虎山朱家官庄,深深的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至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妹三人与父母的合影(1958年)</p> <p class="ql-block">1969年参军后的我</p> <p class="ql-block">1990年我们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1996年我与父母在湄洲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节我的全家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