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桂大地,桂北之行,历时11天。按行程线路写成三篇游记。五岭逶迤、老三界、湘江血战,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和战役,一直深印在脑海。感悟红色文化,我们踏上了那段关乎中国革命生死存亡、惊心动魄、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五岭,横亘在长江流域以南,在广西北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湘桂走廊,连接起广袤的中原和岭南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90年前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广西桂林的全州、兴安、灌阳、资源、龙胜五县。</p> <p class="ql-block">湘江,从广西北部海洋山蜿蜒向北,经广西兴安县、全州县流入湖南后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水系。湘江,这条见证着中央红军生死一线的河流,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涛声激荡。</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全州。全州地处湘江上游,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在湘桂交界处的全州大地上,记录着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全州是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映照下格外亮眼——红星照耀中国。进入馆内,历史文物、文献、大型雕塑映入眼帘,仿佛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面对部队锐减,苏区日益缩小,蒋介石加快部署围攻"铁桶计划"开始全面进攻,北上抗日先遣队调敌任务失败,6路分兵抵御失利的危急被动境地,中央红军不得不按照红六军团"西征"探路路线进行战略转移——长征。</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经艰苦转战,最后从全州界首顺利渡过湘江,跳出敌人包围圈,与贺龙红3军(红二军团)胜利会师。粤湘桂交界处,一方面是五岭山脉利于大部队行军隐蔽;另一方面又是粤湘桂三省军阀的交界处,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口提供了样板。</p> <p class="ql-block">在刻不容缓的严峻形势下,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发布了长征最早的军事和政治训令,最后一句话:中央向艰苦奋斗着的中央苏区全党同志致热烈的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敬礼是悲壮的,决绝的…</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告别苏区,向集结地域开进并在于都河集结完毕,共8.6万余人,于10月17日分别从10个渡口南渡于都河,依依不舍,踏上长征路。可以相信中央红军出发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路途上的悲壮与残酷,当然更不会预见到它的未来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湘南进入广西,来到桂北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附近准备强渡湘江。而蒋介石已判明中央红军西进战略是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边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之东。</p> <p class="ql-block">红军唯一的出路必须拼死突过湘江,这不仅因为战略意图是要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且此刻任何后退甚至犹豫就是死亡。11月25日,党中央总政治部发布了强度湘江的政治命令"为了胜利…最英勇坚决而不顾一切的行动…"。严峻危急时刻将至,湘江战役生死决战由此拉开帷…</p> <p class="ql-block">11月26日,担任左翼前卫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接到电令,派1个师赶赴灌阳县新圩阻击桂军,以保证整个中央军委纵队的安全。电令像钢铁铸成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新圩,位于灌阳以北15公里,这是敌人进逼的必经之路,也是红三军团红五师必须守住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战斗在灌阳打响了,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非常关键的一战。激战三天,前线形势一天比一天更加险恶,伤亡代价一天比一天惨重,但是新圩阵地仍旧牢牢掌握在顽强的红五师手中。(因时间有限,灌阳新圩没能前往)</p> <p class="ql-block">11月27日,担任右翼前卫的红一军团从大坪渡口涉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河三十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成为拦截南下湘军的生命线。为了确保主力顺利渡过湘江,红一军团必须在此坚守下去,直到30日从界首渡口开始渡江…</p> <p class="ql-block">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红一军团指挥部驻扎在此。敌机密集俯冲轰炸,连日激战越发惨烈,甚至敌人的迂回部队打到了指挥所门口,指挥所瞬间变作了战场。守住渡口,就守住冲出包围圈的生命通道,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地…</p> <p class="ql-block">光华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11月28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的光华铺地区,阻击从兴安县城方向北上的敌军,以拱卫军委纵队渡江的界首渡口,还要将阵地延伸向桂黄公路以西的山脚下,以防止桂军封锁红军渡江后进入山区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11月30晚,红一军团给总司令朱德发了一份电报:"我军在目前训练装备状况下,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 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日继续抗敌。"电文内容委婉催促中央、军委纵队需"星夜兼程过河",可见当时形势已到了千钧一发之际…</p> <p class="ql-block">"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退则我野战军将被敌层层切断。…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三部联合训令的下达,意味着一句话——血战到底!</p> <p class="ql-block">铁流后卫红五军团,是在宁都起义中组建而成的一支劲旅,忠诚而耐战,中央、军委纵队过湘江时,他们走在最后,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每天打阻击,走夜路,边打边向湘江边前进。12月1日,在中央、军委纵队等过湘江后,红五军团开始过江。</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是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极为惨烈悲壮的一天。湘江两岸,敌机不断轰炸,红军奋力强渡。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火海一片,血流湘江。"下最大的决心,赶快把部队拉过湘江",油画再现了惨烈悲壮的场面。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周恩来和朱德来到江岸,脸绷得像铁板一样。"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触目惊心的场面,使他们的脸色立刻变了。面前,在二三百公尺宽的江面上,星星点点,不断漂过红军战士的尸体…,以及散乱的文件…,红色指战员的鲜血已经染红了江水。"节选魏巍《地球的红飘带》</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下午,当中央红军大部已过湘江向西转移,有一支主力部队仍然远在湘江以东,这就是红五军团绝命后卫第34师,中革军委一次次发出电报,要求红34师加快过江。但此时红34师已身陷重围,被阻于湘江东岸后,孤军奋战,英勇拼杀,最后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师长陈树湘腹部重伤,断肠明志,壮烈牺牲,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血性诠释得淋漓尽致。34师没有了,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在过湘江一役中销声匿迹了。陈树湘牺牲的消息传来后,将领们心情惨然,对着苍天悲怆…</p> <p class="ql-block">脚山铺阻击战遗址所在地。散落于坡上的每一块石都是一座丰碑;绿树丛荫里插着红旗的地方就是战壕,90年前红军将士用用生命之躯筑成一道坚固防线,战区绵延20多公里,伤亡数千多人,向死而生,血染大地,一往无前,以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极其悲壮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巍巍青山下,以山为陵,以树为魂,以石为碑,让红军烈士的英魂伴随着沧桑翠柏融入大地,万古长青。红军先烈永垂不朽!长征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大坪,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村,处水路交通要津,是以渡口而建的老街,旧时生意兴隆,人气颇盛,是全州著名的古渡之一。11月25日,由于敌人内部矛盾,从兴安到全州60公里湘江无人防守。军委决定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p> <p class="ql-block">27日凌晨,红一军团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部趁桂军南撤无人把守之际,首先从大坪渡口涉渡而过,兵不血刃地突破湘江,成为中央红军最早渡过湘江的部队,大坪渡口也就成了中央红军最先突破的湘江渡口。电影《长征》《我的长征》等都在大坪渡口设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从大坪渡口驱车前往凤凰嘴渡口,由于湘江的支流建江在这里汇入,形成了一只形似凤凰头部的台地而得名。12月1日清晨,为了阻止国民党军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不得不炸毁界首渡口的浮桥,凤凰嘴渡口成为中央红军过江唯一的生命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里为一浅滩,江面宽阔,当年上万名红军忍着寒冷,饥饿和疲倦,冒着敌人炮火奋勇前进,就是从这里涉水过江。</p> <p class="ql-block">历史永远记住1934年12月1日,这一天是凤凰嘴渡口生死一线。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九军团、红八军团先后抢渡过江,遭遇惨烈"半渡而击"和"低空轰炸"。湘江一战,红九军团由长征出发时1万余人锐减至3000余人;红八军团长征出发时近1.2万人,渡过湘江后锐减至13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湘江呜咽,凤凰嘴渡口是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最惨重的渡口;湘江呜咽,无数牺牲在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沉睡江底。湘江沿岸流传这样的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兴安。兴安地处湘江上游,是湘江战役主战场之一,见证长征历史进程的重要地点。界首渡口位于兴安界首镇,南距兴安县城约15公里,北距全州县城约45公里, 是湘桂往来的重要古渡,湘桂走廊的要津。湘江战役敌我双方争夺的中心之一就是界首渡口。</p> <p class="ql-block">界首渡口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也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它不仅离桂黄公路近,而且西边紧贴越城岭山区,过河极便于隐蔽。为了围堵红军,敌人疯狂进攻,在光华铺阻击的红军遭遇到了巨大压力,阵地几经易手。为保证渡口的安全,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悲壮而惨烈的血战…</p> <p class="ql-block">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等从这里渡过湘江。从界首渡江的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界首渡口位于红军突破湘江四个渡口的最上游,加上中央军委两个纵队由此过江,界首渡口堪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红三军团四师发动当地民众,在江面上用门板搭建浮桥,方便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渡口的浮桥数次被敌人轰炸破坏,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又多次重新架设,最终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在当年一块块门板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界首渡口码头的红军雕塑,当时军委纵队从这里渡江,所带很多辎重也要搭设浮桥过江。红军向老百姓借了很多木板,为了不让木板丢失,他们就在门板上一一编号,以便走时归还各家各户,但由于走的匆忙来不及归还…</p> <p class="ql-block">过了湘江就是胜利。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军渡过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两岸的企图,也使红军的长征绝处求生,走上新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界首古街,房屋结构是南方典型的骑楼结构,陈年的老屋,千年的古道用无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官堂,始建于1912年,以前是一座道观,陈旧的屋檐、斑驳的墙面,仿佛述说着过去的历史。这里作为红军渡江的总指挥部,这里见证了湘江战役非常壮烈的情景,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改为"红军堂"来纪念这场战役。</p> <p class="ql-block">三观堂,面朝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湘江战役中第三军团的指挥部旧址,当年彭德怀就是在这里指挥红军部队保护界首渡口浮桥安全,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渡江。</p> <p class="ql-block">光华铺阻击战旧址。青松翠柏掩映中是当年红军战壕、红军烈士集中掩埋点和烈士墓。战场不大,但距中央纵队过江处最近,直接关系到党中央的安全,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杀出西进血路,英勇壮烈。缅怀英烈!</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光华铺阻击战中,一共有一千多名红军战士在这里壮烈牺牲。他们的年龄通常都在二十岁左右。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红军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最终除了两支殿后部队,中央军委率领的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湘江。</p> <p class="ql-block">从山脚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大型雕塑,到山顶突破湘江的纪念碑,沿石阶而上两侧是红色醒目大字"忠诚"、"信仰",台阶分四段,寓意中央红军长征经历了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艰难曲折历程。整体望去,气势雄伟,感染力强,湘江战役中那一幅幅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历史画面仿佛重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长达几十米曲形花岗岩石墙上,刻着密密麻麻湘江战役的英烈名录。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时的8.6万人,到渡过湘江后剩下3万多,而出现在英烈名录共20321名,这仅仅是牺牲英烈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草一木一忠魂, 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的生死一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的一个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灵渠,位于兴安县境内,虽不属于红色游记,但灵渠在中国历史上是与"都江堰"齐名的秦代水利工程,所以列入其中。"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和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生生不息流淌在逶迤越城岭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50万大军远征岭南百越,因粮草军备无法顺利运至前线而陷入困境,于是决定在兴安越城岭地区开凿一条人工运河,连通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这就是灵渠。"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凿通这一年,广袤的岭南最终纳入到帝国的版图。</p> <p class="ql-block">陡门设在渠道或上游的浅滩处,用来调节水位,这些陡门比巴拿马运河上的船闸要早1000余年,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祖”。由于南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 </p> <p class="ql-block">铧嘴,人字坝前端部分,起着分洪、分水和导航作用。当上游洪水冲刷而下,先冲到铧嘴上,再缓冲到大坝上,保护大小天平坝。铧嘴将上游来水分开,使两侧形成静水区域,船只过坝相对安全,否则容易被洪水冲下,在大小天平的下端造成行船事故。</p> <p class="ql-block">铧嘴深深插入江心,将水面一截为二,从此南流的灵渠和北去的湘江如一撇一捺,写出一个巨大的"人"字。坝首最前端高约3米的平台俗称分水台。通过铧嘴,湘江水也在此地正式分流。</p> <p class="ql-block">站在铧嘴分水台观澜,云舒云卷,青山绿水,清澈似玉,波光粼粼。据介绍,涨水时洪水将大小天平淹没在水下,只有铧嘴分水台露在水上。从秦至今,二千多年光阴,漫步铧嘴,感受古人的雄心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南桂北湘两支水,导流分派疏灵渠"。这是一件古老的水平测量仪,立在人字型大小天平坝交汇处,1975年在天平坝附近出土。据水利专家分析,其使用原理与现代测量仪器基本相同。它在修建人字型大小天平坝时测量坝体的水平高度。</p> <p class="ql-block">大小天平另一个称谓是人字坝,人字坝两撇之间比例为三比七。湘江水自人字坝之后开始三七分流,三分进入南渠,进而流入漓江向南汇入珠江;七分进入北渠,重新流入湘江河道向北汇入长江。三分入漓,七分归湘,湘、漓二江由此分开。</p> <p class="ql-block">大小天平坝,如同一座钢铁长城,历尽沧桑却岿然不动。宽阔坝面用条石层叠竖直插入,外表看似鱼鳞称之"鱼鳞坝",鱼鳞坝用来加固整个大坝,年代越久,整个大坝就会被泥沙渗入填充得越来越紧密。</p> <p class="ql-block">坝面被雨水不断冲击,可以看出坝面形成的是一个糙面,起到了让雨水减缓流速的作用。通过被冲刷的坝面,可以清晰看出如同鱼鳞状,这是因为铺就的石头叫做鱼鳞石。一场突降大雨,让鱼鳞坝和鱼鳞石露出些许真容。</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华江瑶族乡。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到了资源油榨坪,意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得到情报桂军已占领资源县城,红军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南转龙胜。在油榨坪与龙胜之间有一座高山,名叫老山界。朱德指挥部设在衡州会馆,部署从这里翻越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位于老山界脚下华江瑶族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在此为翻越老山界作准备,并在此楼上书写标语。透过装修维护网,字迹依然依稀可辩。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刚刚经历湘江血战,身心疲惫,处境艰难,却有着钢铁般坚定的信仰和意志,这是红军,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千家寺之战。在军委纵队翻越老山界时,铁血后卫红五军团在千家寺与追击而来的桂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12月4日-6日,进入到越城岭的军委一、二纵队,红五军团、红八军团等分三路先后从千家寺过同仁到龙塘江,经雷公岩、百步陡翻越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翻越老山界,一些因负伤、重病而掉队的红军战士不得不流落民间。贫苦百姓偷偷将他们或背回家或藏在山洞,一趟又一趟送饭,待伤愈后送他们上路。而恶霸地主不是将他们逮捕送官,就是杀掉劫走枪支。这是的红军烈士墓,就是红军战士惨遭恶霸地主活埋,从原葬地迁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老山界龙潭江。龙潭江,又名龙塘江,地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南麓,是猫儿山脚下的一条美丽大峡谷,也是中央纵队等过雷公岩上百步陡翻越老山界的主要路线,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原始森林在这里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走在森林植被茂盛的栈道中,两岸古木成林郁郁葱葱,呼吸间都是干净清新的大自然味道,抬头天空白云山间飘,低头清澈山水谷底流,一片原始而迷人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峡谷间两侧高山挟制,一条狭窄小路,山势陡峭,非常难走。但对于浴火重生的红军而言,却又是唯一最安全的,能很好避开敌机和追兵。翻越老山界也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经此翻越老山界有: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博古等。(右图为景区长征系列壁画)</p> <p class="ql-block">"红军洞"。解放后据原国民党桂系一名军官在回忆录中提到:在追剿红军的老山界龙潭江区域战斗中,峡谷深山中有一个山洞,洞内有30多名红军战士(大部分是病伤员),在洞内顽强抵抗过桂军追兵。根据描述位置和线索推测是这个山洞,故名为红军洞"。 </p> <p class="ql-block">峡谷间悬崖峭壁,巨石各异,生态原始,山间流水清澈见底,峡谷深潭流淌的水绿得就像翡翠果冻晶莹碧透,处处显现大自然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树木、 毛竹郁郁葱葱,这里素有"林间天堂"和"竹海”之称。当年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天色已黑,这里有许多竹林,于是砍下竹子作火把用来照亮翻越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景区长征系列壁画。"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老山界。位于越城岭的中段,平均海拔1800多米,是越城岭上一座高陡峻峭的山脉,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冠,华南之巅。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享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有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土名它被称为老山界。"老山界"三个大字为1987年5月陆定一书。</p> <p class="ql-block">"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节选《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巍巍老山界作证,滔滔湘江水作证,作证一段万古流芳的历史,作证一段慷慨悲歌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一篇《老山界》让人记住了这段旅程,再苦也不会丧失的乐观,再难也依旧坚守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翻越老山界,长征中的毛泽东写下豪迈词《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用山象征红军的形象,崇高坚韧的意志,征服艰险的勇气,锐不可挡的气势,顶天立地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山,穷尽华美词藻,在常人眼中还是山,然伟人毛泽东却把山拟作红军。山是什么?山,是红军坚不可摧的意志和精神的象征。群山之高大,磅礴之险峻,反衬出红军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千山万岭,逶迤起伏,像似倒海翻江卷巨澜,如同红军千军万马战犹酣。</p> <p class="ql-block">迎客杉。这棵古树迎风而立,独树一帜。造型优美,突兀在林海之上,枝纤细伸展开,像是张开怀抱迎接远方的来客。这颗看起来似迎客松,实际上是铁杉。铁杉属于常绿乔木,是我国珍稀树种。</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杜鹃花属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位列世界三大野生高山花卉之首,有着"花中西施"的美誉。 </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沿木栈道走进原始森林湿地,这里是一片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林海茫芒,枝条突兀而出,盘根错节,奇形怪状,树干粗大弯曲,好似大地之手,苍茫地伸向天空。</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根大多覆盖厚厚的败叶,到处可见松软冒水很可能是沼泽地,提示牌"此处危险禁止攀爬"。这里的空气湿度很高,裹满苔藓的枝条铺天盖地,如同毛茸茸的蜘蛛大脚,像是有绿色精灵出现在此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些羊肠小道曾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旧道。举目远望,崇山峻岭,林海茫茫,试想,当年红军要征服这些高山险壑,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谈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三江"之源,指漓江、资江和浔江。三江源头就在这片原始森林区的沼泽地里,是用之不竭的天然水库。漓江、浔江最终交汇于西江,成为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江最终注入八百里洞庭湖,成为长江水系的一部分。秦始皇开凿灵渠,就是引湘水汇入漓江,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创造了运河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美军飞机失事纪念处。二战期间,美国一架重型轰炸机从柳州基地起飞,载着炸弹击沉停泊在台湾港口的日军军舰,返回途中接到柳州基地遭日机轰炸,临时改降桂林,然改变航向后不久便神秘失踪了。1996年10月,该机残骸在猫儿山仙愁崖地段偶被两位农民发现,竟然揭开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老山界山顶平台海拔2000米,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组雕像。群山连绵,峰插云海,天地山河孕育英雄之气,山再高,山再险,也挡不住红军前行的脚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他们,如山一样坚如磐石,他们是沧海横流中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平台徒步1公里就可到达华南之巅,只需1公里,很有吸引力,但这1公里却都是爬坡的弯路。人生的弯路是为了后来美好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一块巨石俨然是一只巨大的亿年神龟,它背壳圆滑隆起,龟形俨然,四足跃动,正往华南之巅爬行。爬行了数亿年的神龟,也与人类一样,欲与天公试比高呢。有仙龟在此爬行,高峰登顶胜利在望。</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猫儿山的顶峰,猫儿山是越城岭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是广西第一山,有“五岭绝首,华南之巅"的美誉。峰顶一石崖上凿刻着"华南之巅"四个苍劲大字,巅顶三面是崖,其中一侧是深不见底的绝壁。</p> <p class="ql-block">站在峰顶举目远眺,四周群山尽收眼底。俯瞰脚下,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置身飘浮云雾里,神州秀丽在云端 。</p> <p class="ql-block">只有登临绝顶时,才能领略到这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分不清哪儿是山之界,哪儿是天之际,天和山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p> <p class="ql-block">点灯柱碑记。唐朝年间猫儿山顶建有一个寺庙,祈福灵验,香火鼎盛,每逢佳节,寺院人流不断,寺院和尚便在山顶的天灯石上点燃天灯。70年代,为修建电视转播台寺院被拆除,但猫儿山顶的点灯柱经过酥油浸泡,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龙胜。龙胜地处越城岭西南麓湘桂边陲之地,四面绵长数百十里,其间崇山万叠,峭壁千寻,而宽广平阔之处甚少。龙胜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称。龙胜,古称桑江,清乾陵在此设龙胜厅,从此桑江更名龙胜。</p> <p class="ql-block">桑江发源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桑江也叫浔江,是龙胜境内最大的河流。自东北向西南贯穿龙胜全境。桑江两岸,高山挟制,水流湍急,峡谷滩险。</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后,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写到:"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翻过老山界来到龙胜,龙胜成为中央红军长征途径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古代,瑶族是深受封建压迫的民族,其称谓从南北朝之前的"蛮"到唐朝时期的"徭",直至元朝和民国年间的"猺",无不带着强烈的歧视色彩。</p> <p class="ql-block">红军岩,原名龙舌岩,因巨石形如龙舌,故而得名。红三军团某部首长在此崖下会见参加桂北瑶民起义的瑶老,向他们宣讲共产党民族政策,消除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红军绝对保护傜民"和"继续斗争,再寻光明"两条标语。</p> <p class="ql-block">在这块岩体侧面两条标语至今清晰可辩。从"猺"到"傜",一个字的变迁蕴含着划时代的尊重平等的精神,为了永远铭记这段恩情,瑶族人民将龙舌岩改称"红军岩"。红军岩则在时光中默默地见证着我党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p> <p class="ql-block">龙胜温泉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温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里四面环山、森林繁茂、空气清新,被誉为"华南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资源。翻越老山界来到资源县塘洞的红军,瑶民从开始怕到帮助、再到军民鱼水情,为什么呢?陆定一《老山界》有答案:"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塘洞村,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的落脚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中央红军过资源,前后停留8天。90年岁月打磨依然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人世间最无畏的力量就是有坚定的信仰!有信仰才能排除万难、才能创造绝境逢生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资源县,因地处资江源头而得名。资江,资源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从越城岭流来,穿城而过,水流清澈,浩浩北去,流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属长江水系。周围山峰如巍峨的屏障,将这片风景包围得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资源河灯节历史悠久,在历史上资源是桂北与湖南交通、经济之枢纽。清朝水路运输繁忙,时常发生舟覆人亡事故,于是人们漂放河灯,寄托哀思,祈祷平安,形成河灯歌节。如今,成为了最靓丽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资江灯谷绚丽迷人,文化长廊上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非常精美,横梁上绘制的民俗文化内容格外醒目,在夜晚璀璨灯光的映衬下,资江河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山水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次旅行,一次精神的洗礼。相信红色基因深深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骨子里。90年前,红军悲壮出发,踏上长征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今天,中国如他们所愿,山河无恙,国富兵强,这是他们梦想中的家园。缅怀先烈,心怀感恩。河灯漂放,美好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