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景那边独好

走过生命

<h5>  大凡有深刻的考察学习,我都习惯用文字来记录过程或表达心情,过程不仅有沿途的山水和城市、村落,还有风土和人情、习俗,心情自然少不了感悟和思考,这是文字该有的内涵。于是,远方的“枫”便不再是视角的欣赏,更有切身的感悟。<br>  5月20日,情人节的当天。时令已然初夏,晋城能够感受到热浪扑面,江南该是怎样的热烈,不止温度,还有盛情,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br></h5> <h5>  带着对烟雨江南的陶醉,我再次随队踏上南行之路。之所以说是再次,很重要的记忆便是几年前因为陪审员工作的需要,我走进了南京的建邺鼓楼江宁法院,印象很是深刻,感受很是难忘,于是便在考察学习之余有了一篇《从南京到青岛遇见最美法院》的文字。尽管青岛中院只是一个插曲,但一样成为了文字的不可忽缺,因为虽是北方,但却彰显着海边大城市该有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优势,自然青岛中院便有地域历史经济文化赋予的一种沉稳和大气,去写算是一份收获也是一种尊重。</h5> <h5>  出门走路或者说是坐车乘机,其实都很有讲究,走路时候需要停顿,一方面是不会太累,一方面是触摸一下脚下的泥土、捻摘一片头顶的绿叶、轻划一处身边的溪水,或者说是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夕阳西下的空旷,都会有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李白的苍茫云海间,正所谓残阳如血关山难越。而坐车或者是乘机,当然是要靠窗,透过窗户你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山可赿,水可涉;你也可以上九天揽月,云横岭,水生烟。别是一番景象别有一份韵味,这也许就是靠窗的价值。<br>  生活在太行山,本就是生活在山水画里,透过车窗去欣赏,山在云中䇯,云在山间荡,人在画中游。<br></h5> <h5>  随着山的退却、云的淡去,列车渐渐南下,窗外一望千里,从金黄的麦浪到水墨的民俗,从田园的村落到湖色的掩映,仿佛都在诉说着远方该有的风景,反映着区域也定格着时代,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经过七个小时的车程落脚浙江诸暨,虽已晚间九时,但夜幕并没掩去这个南方小城的喧闹,夜市上烧烤和啤酒的标配充满诱惑,潮湿的空气流淌着远方的风,仿佛双手插兜走在《成都》的玉林路上,虽然疲惫,但亦觉轻松。这是在经受办案压力下的难得心情。</h5> <h5>  吹过你吹过的风自算相拥,看过你拥有的“枫”才算相遇。考察的第一站——浙江诸暨市枫桥人民法庭。楼很是端庄,给人一种仰望的视角冲击,其实司法本该被仰望,只是案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身段,以责任和使命的名义去维护这个社会需要的基本公平,去践行这个职业该有的理性和善良。楼前是江南小院,给人一种园林的精致,这也本就是水乡的特征。虽然接待我们的领导流露出枫桥法庭是专门打造的名片的深意,但在这个时代或者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都该知道英雄和榜样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底蕴的奢华从来都是一种苍白,而他,无论过往或者是现在,都是一种标杆般的存在,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他们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模式,融入着代代枫桥人的心血和智慧,但他们也不缺乏借鉴和汲取,枫桥法庭长廊记录着自己的发展史,也珍藏着每一个奋进者的足迹。在探索中开拓,在借鉴中创新,这是发展的品质,也是追求的高贵。我们深表钦敬。<br>  我仔细听着他们的故事,深刻地感受着枫桥不同时代的内涵。但带队考察的中院领导边听边问边思考的方式或者说是深度,还是让我深有感触。他随口提到诸暨市的经济指标、人口指标、区域面积、人均办案等细节,信手拈来,颇感意外,考察之前的功课他做的更足。这本该是学习考察前的必修课。但习惯了说走就走的时候,生活虽然会有意外的惊喜,但失去或者遗漏的应该更多。这是遗憾,也是启迪。<br></h5> <h5>  随后,我们参观了枫桥陈列官。历史和时代交汇出的和谐音符异常强劲,总结出的经验历久弥新,馆藏的珍贵手稿很有时代特征,纸张带棉、书写纯墨、语言朴实、道理深刻。小小的展馆用实物、文字、图片呈现着过去的波澜不惊和当下的砥砺奋进。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有的代代传承。</h5> <h5> 接下来我们又走了两个基层法庭,因为是学习考察枫桥经验,自然就该多走走基层,这是枫桥经验的根,一个是宁波海曙区的望春法庭,一个是杭州西湖区的上泗法庭,虽然各有特色,但“枫”景皆好。望春法庭的硬件很是高端,设置也颇有特点,调解员工作室、心里辅导室、人工智能减压室、代表联络室、律师接待室等一应俱全,这似乎是一个基层法院才具备的功能。我们不可比拟,这是一种天然的残缺。考察间隙,我体会了一下他们的人工智能减压室。<br>  印象深刻的是上泗法庭,钱塘江边,可听潮拍岸,可观浪打浪,辖管西湖区40%多的区域,因为楼盘很多,重点办理建工合同类案件,数量很大,压力很大,风险也很大。接待我们的顾庭长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很是健谈,思维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条理,如此,应该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这是司法者该有的职业特质。他们的法庭不大,但设计和内装颇有特色,清一色的浅装打破了深色的凝重,大厅内的顶装看上去有波浪的蕴义;接待台是启航船的造型,有乘风破浪的寓意;会议室甚至审判庭也都以浅色为主,但一样端庄。整个学习考察期间最正式的座谈会就在这儿召开,时间有将近三个小时,因为他们想全面展现出他们的理念、特色和亮点;因为我们想更多知道他们的细节、模式和流程,所以大家在问答之中并没感觉时间的存在。<br>  将诉前调解社会化、商业化,这似乎打破了我的认知,但却切切实实的得到了许可和认可,从座谈中能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和骄傲。基于理念和认知的瞬间冲击,整个座谈也重点围绕诉源治理的前端展开,包括人员选用、经费保障、工作管理、运作程序,我们问的很细致,他们也答的很具体。法官没有助理,大量的工作依靠调解员,或者说调解员就是法官助理,只是改革模式或者管理模式不同而已,但他们更大的调动了资源优势:调解组织由上级法院选派、调解员清一色的法科以上学历、经费全部商业化运作、工作不止调解还有笔录、焦点和法律适用建议,报酬和工作量挂钩,甚是精细。<br></h5><h5> 座谈中间,基于对他们模式的深入了解,我单独走进了一个调解室,或者算是求证心中的疑虑,仔细问了一下调解员的工作,也仔细看了一下调解资料。比我想象的要好。</h5> <h5>  我曾在立案工作过三年,当时正值一站式建设的开篇,工作开展的很是艰难,时常会因为指标的落后被批,但习惯了个性的我很多时候更多思考着这项改革的实质化落地,于是,对形式化的指标甚是反感。现在再回头来审视我们的诉源治理,虽然一直在努力,但理念或者是太多太多的限制还是让司法陷入了孤独,诉源治理的“点对点”似乎很有他们“共享法庭”的意思,但我们更像一个“点”在苦苦支撑,重视了“诉”而忽视了“源”。谁之过?意味深长。不过,当“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理念被鲜明提出后,司法案例库建设和类案司法建议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社会治理正在从司法向前端延伸。这才是诉源治理的内在和本质,期待如所愿。</h5> <h5> 当把三地枫桥经验梳理一下时,发现他们最大的相似就是:党委的坚强领导是基础;经费的绝对充足是保障;社会的普遍参与是助力;观念的主动改变是方向;自我的敢于创新是根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枫”景才会那边独好。<br> 此刻,我在想,这可复制吗?<br> 此刻,我在想,考察的意义在哪儿?<br> 于是,当模式不可复制的时候,我们必须去思考考察的意义了。这或许才是文字的主题。<br> 想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自然便有了些许启示:正视差距的存在是一种理性,但这不该是固步自封的理由,更不该是甘于落后的借口,南有南的水,北有北的山,山水相映,才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诉源治理的大文章需要南北共同书写;在借鉴中创新是一种智慧,当模式不可被全部复制的时候,我们自当学会嫁接,基因的改良总是建立在筛选之上,也许某个代际之后,我们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出晋城方案;善于走出去是破局的一种方式,在问题瓶颈面前,于其闭门苦思冥想,不如借它山之石以攻玉,眼界开阔自会柳岸花明;观念改变是涅盘重生的一种深刻,浴火重生必须经历阵痛,在诸多困难面前,许多时候不是没有解题方法,只是我们陷入了惯性思维,致使认知受限,于此,强化对过去的审视,对现在定位,才能有未来的惊艳。<br> 两天的考察,四天的旅程,早已结束。但四天的心情、两天的思考却还需要沉淀。如果再放飞一下希望,便是:<br>  “枫”景那边独好,那是代代枫桥人的默默传承!<br>  “枫”景这边更好,这是未来晋城法院人的孜孜追求!<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