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礼物 作者:钱平雷

qianpinglei

<p class="ql-block">“三只小鸟”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庭院里玩耍</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幼儿园老师交流记</p><p class="ql-block"> 我这个月(2024年6月)的下旬就要回上海了。从7月1日起我的外孙女信宝(英文名字叫Helena海伦娜)就要从“三只小鸟幼儿园”(Three Little Birds Early Learning Centre &Preschool如果确切地翻译成中文,大概应该是叫“三只小鸟早期培训中心兼预备学校”)的中班升到大班学习了。据我所知,信宝对她的班主任尤卡老师很依恋,这次也是尤卡老师给信宝撰写的她升级的“品德评语”。听女儿、女婿他们讲,尤卡老师除了给信宝很高的评价,而且评语本身的文采也属上乘。听到这个情况我想应该在临别时给尤卡老师送上一份礼物,表示我们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三只小鸟幼儿园”外景</p> <p class="ql-block">对于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的体制我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在中国,小孩子出生后到上小学前,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般来说,小孩子上的幼儿园自始至终就是同一所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尽管现在幼儿园也有公办和民办、中外合资性质之分。但在澳大利亚好像更加复杂,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到5岁都可以送不同的幼儿园(Childcare)了,然后一直到大班出来,去小学,但在正式读一年级前,先要到该小学的学前班(Kindergarten)上一年学。一个小孩子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不同,上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包括公立的、私立的、一般的、培养孩子文艺技能的。不同的幼儿园,根据政府补贴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别,对学生收费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家长可以按照自己是否坐班还是在家里上班,全职还是兼职的情况不同,来安排孩子上幼儿园的日程。信宝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上过小班,直接上了中班。原先每周一到周三,3天在“三只小鸟幼儿园”(下简称“三只小鸟”)。周四、周五两天女婿将她送到离家稍近的另一家幼儿园。后来可能是信宝更喜欢“三只小鸟”,也更依恋尤卡老师,经过女儿的争取,把她在“三只小鸟”幼儿园的日程,改为周一到周四的4天。这两所幼儿园都属于私立的Childcare,每一个孩子每一周能够在该幼儿园待几天,由园长决定。在悉尼据说好一些的公立幼儿园,因为收费低,但教育质量好,家长们都要事先登记排队,才能等到一个名额,等候2-3年都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信宝由于三年疫情都待在家里,对外界很陌生,不善于与外人交流,比较认生。在“三只小鸟”的中班班主任“尤卡”老师是一位很有爱心的教师。每天当女儿或女婿把信宝送去幼儿园,进教室时,看到信宝拘束的样子,尤卡老师都会热情地前来迎接,将信宝搂在怀里,然后把她送到她的座位上。听女儿、女婿说,尤卡老师是一位日裔的中年女教师。有一天下午我随女婿开车去“三只小鸟”接信宝回家,发现原来“三只小鸟”就在我每天下午散步那条马路旁不远的地方,由几幢别墅和一处带有沙坑、草坪的庭院以及一个停车的院子合围所组成。在女婿输入密码后,我们进了主建筑的大门,左手拐弯看到的是两条呈L和T字形走廊合成的走道。L、T走廊的I走道是两者重合的地方。在入门处是L走廊的—形走道右侧是一间工作用房的外墙,用作布告栏,顶部是“OUR TEAM(我们的团队)”几个白色的大字。下面挂着三排照片,大概都是该幼儿园的教职工。每一张照片的右上角是该人来自哪个国家的国旗,代表他(她)的国籍或者故国。我看到“尤卡”老师的照片在第二排偏右的部位,她的照片下面有两排英文字:上面一排是Yuka Nihashi。我懂一点日文,知道日本人的名字一般是四个汉字,当他们写拉丁文名字时,把名字放到前面,姓氏放到后面的。因此,Yuka应该是她的名字,按照日本人习惯孩子或家长们应该称其Nihashi先生,日本人称呼老师叫先生的。但按照澳大利亚的习俗,人们喜欢别人直呼其名,表示亲热。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如此。看来大家称呼她“尤卡”是属于“入乡随俗”吧!下面一排文字是:“Diplom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幼儿教育文凭)”。我想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大专学历吧?</p> <p class="ql-block">“三只小鸟幼儿园”停车院子入囗</p> <p class="ql-block">L型走道上幼儿园教职工团队成员照片展示</p> <p class="ql-block">尤卡老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和女婿沿着I形走道向前方走去,当我们走过右侧的办公室时,透过玻璃墙,里面的老师都笑着热情地和我们招手打招呼。过了竖向的走道迎面也是一堵墙,墙的下方还有一组带格子的柜子,墙上和柜子上方有各种宣传材料和展品。从墙上方的标题“COMMUNITY WALL(社区墙)”来看,大概是一些宣传资料和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T字型走廊纵向右侧是办公室。隔着玻璃墙教职工和家长打招呼。横向端头是宣传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该座墙前左拐弯了。女婿说,对着横向走廊走到底的房间就是信宝的教室了。教室面积大约有40-50平米,还划分了几个区域,有的是木地板,有的是地毯,看上去设施还是很完备的,除了课桌椅和橱柜,四周还有大小不同的玩具。这里还间壁出一间卫生间,里面有好几只小型的抽水马桶。此时已经过了下午3点钟,按照惯例,孩子们都到花园自由游玩了,同时等待着家长来领回家,老师们也都在那里照看着自己班级的孩子们。于是女婿就告诉我那边站在一张桌子旁的女士就是尤卡老师。趁着女婿和我搀着信宝的双手,我们走到了尤卡老师跟前,我对她说:“Yuka先生ですか。”(您是尤卡老师吗?),她连连点头。于是我就接着说:“初めましてお願いたします。私はヘレナの祖父です。”中文意思是:“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我是海伦娜的外祖父。”尤卡老师一边忙着给我哈腰点头,一边怀着惊异的眼光看着我。她大概在想,怎么突然会冒出一个会讲日语的老头儿?尤其是“初めましてお願いたします。”不仅讲得很流利,还是日语中的敬语。她问道:“日本語を話せますか?”(您会讲日语?)我答道:“私は日本語を少してきます。”(我会讲一点点日语)其实我的日语还是在30多年前,担任上海市铁道学会秘书长和上海铁路局外经处长时,因为经常接待日本客人时,像小孩子学语言一样,学会讲几句常用的话,而且据说上海方言与日语的标准发音非常接近,所以日本客人往往会认为你会讲标准的日本话。我接着又说:“私の孫娘ヘレナのお世話を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您对我外孙女海伦娜的照顾,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句话我就讲得结结巴巴,因为那是我为了准备今天下午感谢尤卡,临时查了《有道》软件背出来的。尤卡老师看着我磕磕巴巴讲日文的样子,也只能不断地点头,表示赞赏了。</p> <p class="ql-block">信宝教室内景</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后,信宝和同学们在庭院内自由活动,等待家长领回家,老师在旁边照看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又问她Yuka Nihashi的汉字怎么写?她说,Nihashi的汉字是姓氏,就是“二桥”,为了怕我不明白,她干脆用英语说道,“Nihashi is my family name”。“Yuka”是“由华”。因为她是用右手的食指在她左手的手掌上比划笔划的,所以那个“ka”的汉字究竟是什么字,我也没有弄明白。她又解释道:“hana”,我就以为是“花”了。我当时就以为她的名字是二桥由花了。当她在解释“二桥”中的“桥”字时,怕我不明白,还用了“qiao”的发音。我用日语问她,你会讲中国话?她居然用中文回答我“一点点。”那也让我惊讶了一番。紧接着我们用日语彼此说“再见”告别了。</p> <p class="ql-block">以后的日子,我女儿曾在去接外孙女时与二桥老师闲聊,二桥老师向女儿谈起了我,说我怎么会讲日语,女儿告诉她,因为工作原因,我除了会讲英语外,还会一点日语和德语。我后来也曾经因为散步经过幼儿园,又一次与开车去的女婿一起接外孙女回家。那次当我遇到尤卡时,就用日语称呼她“二桥先生”了。因为了解了情况,就应该按照日语中要求,一般称呼老师要用“先生”的,这里的先生与汉语的用法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她也从我女儿那里才知道我是外公,不是祖父,因为在日文中祖父和外公是同一个词汇,同样孙女和外孙女也是同一个词汇,平时我们从字面看日文像中文,但在这里应用方面它却像英文。</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在一起吃饭时商量献给二桥老师送一点礼物,表示她对信宝精心关照的感谢。但考虑到送礼可能会不太合适,毕竟还有其他老师。但留点有文化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应该没有问题。我是一个业余的作家,这些年每当我给帮助过我的人送我的著作时,人们都十分乐意地收下的。但如果给二桥老师送书,估计她的中文水平未必能够阅读。于是就想到我曾经给外国朋友赠送我的书法作品,这也是和书一样,是可以大大方方地送人的。尽管我仅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而已,但其水平还是拿得出手的,我的作品曾经在上海的行业评选时,得过二等奖,还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书法展览会上展示过。不要说送给日、韩懂得汉字结构的朋友,很受欢迎。近些年来,我还在中国的汉字书法作品下方,运用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的英文译文,应用英文的手写体抄录,让以英文为第一语言的人,通过观察我的英文手写体的节奏变化,来体会汉字书法和唐诗的韵味。同样也很受他们的欢迎,往往还特地挂在他们家客厅或书房等引人注目的地方。有的还用不同方式对我表示,他(她)已经欣赏到其中的魅力。去年我的一位住在悉尼的亲戚结婚,我就用新郎、新娘的名字创作了一首藏头诗,并请我的一位英文专家的朋友帮助翻译成英文。我将其抄录后,制成条幅,在婚礼上赠送给新人,由此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反响应该是不错的。网络上有人已经在推测,书法将会是中国文化逐渐向世界展示最精彩的艺术形式之一。于是我们也由此推断,如果给二桥老师送一幅书法作品,她应该会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我用中英文抄录诗词作为婚礼的礼物,以此促进中西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我的女婿也很喜欢书画,我有不少书写好并经过装裱的书法条幅被他收藏。这次为了他的宝贝女儿,让他贡献出一幅。他翻箱倒柜地寻找出一幅有较新包装盒的挂轴——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的行书作品。让女儿拍了照片,先去给二桥老师看看,问她是否愿意接受,同时问她的名字是否叫二桥由花。女儿回来说,二桥老师表示愿意,同时告诉我,她的名字是二桥由华,而且她只认识汉字的繁体字。根据女儿传过来的信息。我除了在条幅上写上“二桥由华老师雅正”的字样,还准备“一套”包括中文繁体字、英文和日文的“说明书”,当然这些都要通过《百度》来帮助翻译而成的。尤其是英文和日文,只能是那首诗意思的解释,谈不上是信达雅的翻译艺术的诗歌。想来除了让二桥老师自己能够理解外,也能给其他不懂中文,懂英文和日文的朋友们欣赏这幅书法作品时,帮助他们品味出唐诗和书法这两种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所在。《江雪》行书作品的中文繁体字、英文和日文的“说明书”分别如下:</p> <p class="ql-block">书法作品的中英文解释“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书法作品的日文解释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昨天(2024.6.5)我和女儿带了条幅去幼儿园,女儿把外孙女从院子里领进教室,也把二桥老师请进教室。我除了用日语向她致以“下午好!”外,其它话语只能用英语来表达了。因为我的日语是“洋泾浜”级别的。主要还是感谢她对我外孙女的精心照顾,我本月就要回中国,估计等我下次如果再来悉尼,信宝已经不在她的班级里了。因此也是来向她告别的。我向二桥老师展示了条幅的画面,并告诉她说明书的大概内容。她看着“说明书”也自然很容易能够接受了。我们还一起合影留念。我想这也算是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化的一次交流吧!也应该是我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艺术的一次努力吧!</p> <p class="ql-block">女儿、外孙女与二桥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向二桥老师赠送条幅这件特殊的礼物。</p>

老师

幼儿园

尤卡

信宝

二桥

日语

小鸟

女婿

三只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