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父爱如山

陈定乾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20774</p><p class="ql-block">文/陈定乾</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眨眼间,父亲离开我二十八年了,每每想起父亲,我的笔就跪着爬行,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的父亲,和多数的中国父亲一样,伟大、深沉、担当。在父亲匆匆六十年的生命之涯里,父亲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生命之歌,青春之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特别是黄土高原边边沿沿的农村,因受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物资生活资料极其匮乏,多数的家庭首当其冲的困扰,便是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生产队,尽管乡亲们付出了特别多的辛苦和劳动,依然食不果腹,入不敷出。往往是劳作一年,到头来人均年收入口粮只有几十斤,维持一个月的生计都成问题,更别说维持一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天柿子成熟的时候,倔犟的父亲为了家庭和孩子们的成长,不得不放下一个男人的尊严,放下他当村队长的架子,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下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南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方,而是相对于家乡的南方。父亲和同村的几位长者,每人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的柿子,翻山越岭去黄土高原南边较为优渥的渭河平原地区,用最原始的以货易货的方式,从当地农民手中换取些许包谷、豆子之类的杂粮,贴补家用。这种状况,不知持续了多久,我清楚地记得,初中毕业之前的日子,我从来没吃饱过饭,想必能活下来已是万幸,想必也是父亲不断努力的样子,给了我生存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却鼓励我努力上学,靠知识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力作真人,力作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父亲和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我总算不负所望,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当地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了一名走出乡村吃着商品粮的老师。可正当生活开始好转的时候,六十岁不到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徒留些许回忆,时时唤醒沉寂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我作了别人的父亲,才真正读懂了父亲。父亲是责任,父亲是大爱,父亲是默默无闻永远替我们撑起一片天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