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源于我对家族先辈们矢志不渝乡梓教育情怀的敬重,加之我退休后时间和精力充裕,自2018年起,我开始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走上了写作之路。当我的第一篇文章《父爱如山》在巢湖市知名公众号“最忆是巢州”上刊发后,令我惊喜的是读者反响很大好评如潮,这也激发了我继续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喜欢写作的文学爱好者,我写作的初衷是写真,是写真人真事和真实的史料,是基于纪实的文学创作。有人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逃避,是因为逃避和好奇才有了文学,那些无数文学经典,实质上为读者提供的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而我是坚持不忘纪实写真的写作初心去写所有文章的,我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搜索整理家族中先辈们的材料,他们矢志乡村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落后的农村状况,但在旧中国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却又不得不经历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虽是绵薄之力却令后来者思绪万千敬佩有加。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满怀希望放弃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故里矢志乡村教育的同时,却又遭遇坎坷和不幸,然而他们的坦然面对和坚定信念,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感恩和自豪。于是分别写了我的二祖父、三祖父,我的父亲和表叔等。再后来,我写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写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物,所有的文章都是本着写真的写作初心,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史料和真实的故事,写其他人和其他事时,我都经过反复采访和查证后方才动手写作的,表达的也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五六年中,我写作的文章计50万字之多,大多也己在微信公众号或刊物上发表,也有部分没有公开发表,是为兴趣或纪念而写而用。此次汇集成册的文集《足迹》中收录了近一半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族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先辈们矢志不渝的乡梓教育情怀,从小就在我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我童年遭遇的是家庭变故的万般不幸,青年时又经历了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而短短的中小学时代是我汲取人类知识的最宝贵最精华时期。虽然我也常常为自己从未正正规规跨入大学校门,去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而深深遗憾,但很多时候我却有一种莫名言状的自豪感,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虽然和我们的前辈无法相比,然而就个人和家庭来说,那就是社会大学,那些坎坷曲折的经历和艰难困苦的折磨,实际上就是人生在人间最金贵的财富。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总是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初中读完后就成为回乡知青,十几年的农民生涯,我吃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千磨百难,但同时也炼就了我终生吃苦耐劳,刚毅不屈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品格。艰苦和坚韧,进取和向上也为我的人生后半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甚至感恩那个时代教会了我博爱和奉献。</p><p class="ql-block"> 周氏家族的先辈们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精神文化遗产。我的少年时代就在周家书屋的浩瀚海洋里饱受熏陶,并使我养成了嗜书如命的阅读习惯,尽管后来周家藏书被付之一炬,但我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我更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漠视阅读现象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 我本无意把我的文章汇集成册出版,早在几年前,“最忆是巢州”的昂云先生就建议我把部分作品汇集成册以作纪念,我未置可否。后来博士兄弟何晓曦,好朋友凌志先生也多次向我提及此事。直至今年在合肥的忘年交作家黄其海老师又多次向我提及,并一再告诉我“岀书一事,你不要烦神,只要你把合适的文章发给我看看,整理、分类、文档等所有工作全部由我一人完成”。有这么热心的好朋友鼎力相助,在他们一再的好心“怂恿”下,我“动心”了,我何乐而不为?权当留作纪念吧,当然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或启迪更是幸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在此一并感谢二姑父谢毓良为我挥毫题写《足迹》书名,表弟谢泽在繁忙之中为我封面设计,何晓曦博士、凌志先生、黄其海老师爽快为我作序作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